第B06版:三国时代的北海风流·是仪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艺考进行时
 
标题导航
是仪清廉爱民为“宦者楷模”
2013年02月2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是仪清廉爱民为“宦者楷模”



  是仪,字子羽,北海营陵(今昌乐县东南营丘镇)人,与王修是同县的老乡。当王修成为曹操忠臣的时候,是仪则在孙权手下干得更好,甚至已处于孙吴政权的“核心”地位。孙权曾叹道:“使人尽如是仪,当安用科法为?”想想看罢,一个小如弹丸的营陵,居然同时走出了两位名垂史册的大人物,这难道不是历史的奇迹吗?

被孔融嘲笑,因改“氏”姓为“是”
  其实,是仪本并不姓“是”,而姓“氏”。据《三国志·吴书·是仪传》说,氏仪起先在营陵做县吏,后被提拔到郡里(与任职主簿的王修应该是同事),时任北海相的孔融,有一天嘲谑他说:“‘氏’字,乃‘民’无上。民无上怎么能行?我看改为‘是’好啦!”这看起来很像是开玩笑(按:以孔融先生的秉性,开这样的玩笑并不奇怪),但不成想,氏仪居然听从了孔融的意见,他从此真就“变”成了是仪。
  后来,为了躲避黄巾起义所造成的战乱,是仪离开北海,南渡江东,依附于汉朝廷任命的扬州刺史东莱人刘繇。当刘繇被袁术打败之后,是仪便迁徙到会稽(今江苏省苏州市)去了。
孙权对其倚重,不逊于赵简子之于周舍
  我们知道,当时依附刘繇的,还有一位大名鼎鼎的太史慈,与是仪算得上“准老乡”关系,此人曾经救助过孔融。数年后刘繇故去,太史慈又归于孙策。稍晚些时候,孙权接孙策的班,承摄了东吴之大业,是仪则被权“优文”征召于麾下,拜为骑都尉。史书记载他“到见亲任,专典机密”,捉摸这话的意思,很可能是仪在跟随孙策时已表现得非常忠诚,干事亦十分优秀,孙权了解得清清楚楚,故此无需经过考验阶段,一开始就视其为心腹亲信,让是仪专门负责“机密”事情。
  《吴书》对是仪的记述相当简约,但涉及到的却都是军国大事。譬如:建安十九年,东吴大将吕蒙设计欲偷袭关羽,夺取荆州;孙权因事关东吴兴亡,一时决心难下,颇费踌躇,便悄悄征求是仪的意见。不消说,这属于“核心机密”,能接触到的人肯定没有几个。是仪接触到了,此足证明孙权对他的信任。于是“仪善其计,劝权听之”(是仪对吕蒙之计深表赞赏,并劝孙权听从吕的策划安排)。然后“从讨羽,拜忠义校尉(跟从吕蒙参与征讨关羽之战,并拜受了忠义校尉的军职)。仪陈谢,权令曰,‘孤虽非赵简子,卿安得不自屈为周舍邪?’。”——当是仪表示谢辞忠义校尉的时候,孙权却以勿庸置疑的口吻说:“即便我不是(建立赵国基业的)赵简子,而你也不得不‘自屈’为(赵简子的忠直近臣)周舍呀!”
  再是,蜀国丞相诸葛亮病逝后,是仪曾作为吴国使者,赴蜀“申固盟好”,孙权对他顺利完成使命表示满意。
  历史已经证明,孙权对是仪的信赖和倚重,毫不逊于赵简子之于周舍。是仪在魏蜀吴三国的争战中,为维护东吴政权的利益,也的确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就在孙权从刘备那里夺回荆州之后,定吴都武昌,是仪遂“拜裨将军,后封都亭侯,守侍中”。“侍中”一职,在汉代乃是皇帝的顾问,魏晋时期权势愈重,已接近于宰相。是仪能做到“侍中”,证明他在孙吴政权中已属于“核心层”人物了。
  本来孙权还想让是仪再统帅兵马的,然而是仪自称“非才”(不具备带兵的才能),而“固辞不受”。但到了东吴黄武年间,孙权还是将是仪再次派上前线,赴皖(即今安徽省安庆一带)佐将军刘邵,与魏国的镇南将军曹休相持。而且,孙权还亲自与是仪定计,“欲诱致曹休”。曹休果然中计,被吴军“大破之”。战后是仪因功而“迁偏将军,入阙省尚书事,外总平诸官,兼领辞讼,又令教诸公子书学”。
  所谓“省尚书事”,就是掌管尚书省,在当时这实际上就是仅对君主一人负责的政府首脑。而“兼领辞讼”,即兼负着国家司法方面的领导职务,类似于今天的司法部长或最高法院院长。按说“总平诸官”和“兼领辞讼”之权力已经够大的了,但吴王孙权似仍嫌不足,还要让是仪再担任各位王子的师傅。我们知道,王子的师傅是由德高望重的大臣来担任的,是仪能担此职,其在孙吴政权中的地位就不言而喻了。

不畏强权,救下被吕壹诬告的刁嘉
  这之后,孙权大驾东迁,令太子孙登镇守吴都武昌(今湖北省鄂州市),是仪则留下来辅佐太子。据《吴书·是仪传》说,孙登对他极是敬重,凡重大决策总要事前征求他的意见,然后方得施行。不久,是仪又随同太子来到新都建业(今南京市),“复拜侍中,中执法,平诸官事、领辞讼如旧”——总之一如既往,其权力和地位并没有改变;不过,这期间发生的一件事,却使孙权、是仪的亲密关系面临着严峻考验。
  事情是由典校郎吕壹引起的。原来,吕壹到孙权那里告状,诬蔑原江夏太守刁嘉曾在多人面前“谤讪国政”。孙权勃然大怒,下令将刁嘉逮捕入狱;然后一一查问诸官,是否听到了刁嘉的所谓“谤讪国政”之词。是时被调查的官员都因畏惧吕壹,而昧着良心“并言闻之”,唯独是仪一人答曰“无闻”。我们知道,孙权的性子是很暴躁的,而且有时也是很武断的。他根据调查的结果,怀疑是仪有“包庇”刁嘉之嫌,便愈加愤怒。于是“穷究累日,詔旨转厉,群臣为之屏息”。就是说,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反复调查,随着吴王孙权越来越严厉的旨令,所有臣僚胆战心惊,吓得大气儿都不敢出。而此时此刻,面对着盛怒的孙权,是仪大义凛然地说道:“今刀锯已在臣颈,臣何敢为嘉隐讳,自取夷灭,为不忠之鬼?”他“具实答问,辞不倾移”。事情最后的结果是:“权遂舍之,嘉亦得免”。这件事使是仪的忠直形象光芒四射,照耀千秋。《吴书·是仪传》在记述到这里时,通过一段“注引”评论是仪,认为是仪本系“羁旅异方、客仕吴朝”的外客,却能在馋邪横行、君王暴怒之时,“不雷同以害人,不苟免以伤义”,诚“可谓忠勇公正之士”;其“忠不谄君,勇不慑耸,公不存私,正不党邪,资此‘四德’,加之以文敏,崇之以谦约,履之以和顺,保傅二宫,存身爱名,不亦宜乎!”对他的评价是相当高的。
  上面“注引”中所说的“保傅二宫”,其“二宫”者,指的是吴国的南、鲁二王。当二王初立之时,是仪以本职领鲁王傅。他“为傅尽忠,动辄规谏,事上勤,与人恭”,为史家所赞颂。

时常救助贫困者 而自己家无储蓄
  不仅如此,是仪还“不治产业,不受施惠”,“服不精细,食不重膳,拯赡贫困,家无储蓄”,堪为清廉爱民之宦者楷模。为了证明他在这方面的美德,《三国志》还讲了这样两件轶事。一件是:有一回,孙权在京城内私访,远远望见某处矗立着新起的高大房屋,便问左右:“起大宅者谁?”回答说:“似是是仪之家”。然而孙权摇头道:“我了解是仪。他很简朴。大宅必非他家!”随之派人查问。果不其然,那高大房屋其实是是仪邻居的新居。另一件是:有一天,孙权突然造访是仪的宅邸,想看看他是否真的“食不重膳”。于是走向饭桌,查视饭菜,果然十分简单;权顺便亲尝了一口,又晓得是清汤寡水。于是孙权大为感动,“对之叹息”,当即下旨给是仪增加俸赐,扩大田宅,但是仪坚决辞让,仅谢恩罢了。
  《吴书·是仪传》的最后,还评论是仪“时时有所进达,未尝言人之短”。就是说,他在孙权身边做事,可以经常建言献策,表达自己的意见,但是从来没有说过别人的短处。这似乎透露出是仪为人谨慎,有“老好人”之嫌,对此孙权也不太满意。孙权非只一次地责备他“不言事”、“无所是非”。然而是仪辩解说:“圣主在上,臣下守职,惧于不称。实不敢以愚管之言,上干天听。”意思是:“在‘圣主’您的英明领导之下,臣下们都安分守职,生怕做得不符合您的意愿呢。我可不敢以自己的‘管窥蠡测’,说出冒犯天子之耳的蠢话呀!”他这样解释尽管不无道理,但“老好人”的缺点恐怕多少还是有一点的吧?
  不管怎样,是仪为政、为人几无挑剔之处。史称其“事国(服务于吴国)数十年,未尝有过”,连吕壹那种将满朝文武的罪过都说了个遍(有的甚至多遍)的家伙,而唯独对是仪说不出一个“不”字。难怪孙权叹道:“使人尽如是仪,当安用科法为?”——倘使所有的人都能做得如是仪那样,难道法律和纪律还有用处吗?
  如此说来,是仪几乎就是“完人”了。
  是仪的命运非常美好,我们看不出他有过什么灾祸。他的寿数也还不错,活到了八十一岁。临终时,他遗命“素棺,敛以时服,(丧事)务从省约”。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