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7版:三国时代的北海风流·滕胤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艺考进行时
 
标题导航
滕胤“厉修士操,遵蹈规矩”
2013年02月2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滕胤“厉修士操,遵蹈规矩”



  滕胤,字承嗣,北海剧县(今寿光市纪台镇)人。他的伯父滕耽、父亲滕胄,与扬州刺史刘繇为“州里通家”。孙权做吴王后,因思念耽、胄,追录旧恩,遂封滕胤为都亭侯。滕胤从此进入了孙权的视野,并逐渐融入了吴政权的核心圈子,仪表堂堂的他还娶了公主为妻,继而进入了事业的顶峰期。
  后来,滕胤阴差阳错地卷入了政治权力争斗的漩涡之中,并最终成为了牺牲品。

仪表堂堂, 弱冠之年婚配公主
  滕胤的伯父滕耽、父亲滕胄,与扬州刺史刘繇为“州里通家”。因了这层“老乡加世交”的关系,当青州一带为黄巾军所扰乱的时候,滕家兄弟带着家小——当然也包括幼小的滕胤,离开家乡渡江南下,依附刘繇去了。据此而知,滕胤的父辈与太史慈、是仪应该熟悉,甚至有可能一起相约投靠刘繇的。而当刘繇去世之后,滕耽、滕胄与太史慈、是仪同样,也来到了孙策的麾下。后来孙权承继父兄大业,且被朝廷封为车骑将军,遂拜滕耽为右司马。滕耽为人宽厚,却不幸早逝而无子嗣。滕胄擅长文辞,为孙权所重,待之以“宾礼”,有关军国书疏之类常令其修改润色,然而也不幸短寿,在滕胤十二岁的那年散手人寰。
  据《吴书》记载,滕胤年十二丧父,虽“孤单棾立”,却能“治身厉行”。尤令人叹羡的,却是其白皙的皮肤和堂堂的仪表。因之每逢正朔日入宫朝贺之时,大臣们见者无不啧啧赞赏。于是在他“弱冠”(二十岁)那年,得以婚配公主而成为王戚。从此仕途更加一帆风顺。
  三十岁时,孙权让他出任丹阳太守,之后又调任吴郡、会稽,其间颇有政声。据说,滕胤心慈而细,每每升堂断案,总能“察言观色,务尽情理”,一旦有“穷冤”者诉说“悲苦之言”,他则情不自禁地“对之流涕”。而且他还经常上表陈事,根据民间意见以判断朝廷政令得失,对孙权的决策多所匡弼。因为滕胤的缘故,孙权特意“增重公主之赐”,并屡屡致意,表示关怀与眷爱。
阴差阳错,无意间涉及东吴政变
  滕胤的事业顶峰,应该在孙权幼子孙亮为王期间。
  话说东吴太元元年(公元251年),孙权病重,滕胤被调回吴都,升任太常,与大将军诸葛恪(即诸葛瑾之子、诸葛亮之侄)一起,接受遗诏辅佐幼主;孙亮即位后,加卫将军。此时滕胤的政治地位,差不多已是吴国的“二把手”了。
  在此我们必须理一下滕胤与诸葛恪的关系。滕胤乃诸葛恪侄子诸葛竦的岳父,因此他们属儿女亲家,不管是否“政治联姻”,两人的命运毕竟连在了一起。要知道,孙权死后幼主孱弱,受遗诏辅政的几位大臣勾心斗角,互相仇杀。先是太子少傅孙弘拉拢武卫将军孙峻,预谋矫诏除掉诸葛恪,却不料阴险的孙峻向诸葛恪告发,孙弘反被诛杀。然而此后不久,孙峻又将矛头对准了诸葛恪……
  诸葛恪被杀是使东吴政权“元气大伤”的重大事件。按照《三国演义》第一百零八回的说法,事件的策划者虽是孙峻,但滕胤应该是“帮凶”或“教唆犯”。且看:“太常卿滕胤,素与诸葛恪有隙,乃乘间说峻曰:‘诸葛恪……将有不臣之心,公系宗族,何不早图之?’”峻曰:‘我有是心久矣。今当奏明天子,请旨诛之。’于是孙峻、滕胤入见吴主孙亮”……然后滕胤献密计,让孙亮设酒宴召恪,而预先暗伏武士于壁中,届时掷杯为号,就席间杀之。后来,在诸葛恪进宫的路上,恰好遇见了孙峻、滕胤,恪因有所疑忌,打算借口“腹痛”打道回府,此时滕胤则劝以“朝廷特设宴相召,兼议大事,太傅虽恙,还当勉强一行”云云,结果诸葛恪勉强随滕胤进宫,稍顷即被孙峻杀害。
  但事实并非如此。根据正史《吴书》的记述,当诸葛恪在被孙峻骗进宫中,路上产生怀疑时恰遇滕胤,“胤不知峻阴计,谓恪曰:‘君自行旋未见,今上置酒请君,君已至门,宜当力进。’恪踌躇而还……”这说明滕胤此前并不晓得孙峻的阴谋;而他劝恪抱病赴宴,乃是阴差阳错无意间办的坏事。
  另据《吴书》记载:孙峻杀诸葛恪后升迁丞相大将军,督中外诸军事,而滕胤则因其与诸葛恪的儿女亲家关系,向朝廷请罪辞职。但孙峻却回答:“鲧、禹罪不相及,滕侯何为?”他以上古案例为依据,并未追究滕胤的“罪过”。《吴书》又谓:“峻、胤虽内不沾洽,而外相包容,进胤爵高密侯,共事如前。”就是说,孙峻和滕胤虽内心不和,但外表上还能互相包容;而滕胤的封爵,还能由乡一级的都乡侯进为县一级的高密侯。如此看来,诸葛恪死后,滕胤毕竟有一点“因祸得福”的意思;不管怎么说,孙峻掌权的两三年,滕胤的日子还算比较平静。
身不由己,卷入政权斗争漩涡
  如果说在此之前滕胤只是“无意间”涉及了东吴的政变,那么在太元二年孙峻“梦为诸葛恪所击”发病而死,其族弟孙綝“代知朝政”之后,滕胤则逐渐卷入政权斗争的漩涡,且“身不由己”地处于孙綝集团的对立面了。
  先是,骠骑将军吕据等联名表荐滕胤为丞相,意图牵制孙綝集团的势力,但孙綝操纵吴主,偏以滕胤为大司马,且让胤外驻武昌(这等于将其逐出朝廷)。于是吕据闻讯又恐又怒,遂带兵从对魏前线赶回,并派人秘密联络滕胤,打算一起联手“废掉”孙綝。却不料消息泄露,孙綝早有了防备。孙綝一面调兵遣将拦截和会歼吕据所部,一面指使侍中左将军华融和中书丞丁晏,前往滕胤处告之攻击吕据的命令,让滕胤明确表示何去何从。当此情势,滕胤自忖祸乱已及,难以避免,乃将华融、丁晏扣留,“勒兵自卫”;然后召集典军杨崇、将军孙咨等,通告了孙綝“为乱”的消息,并迫使华融等作书信责难孙綝……此时的滕胤,实际上已经是反对孙綝集团的领袖人物了。
  此后,孙綝上表吴主,声称滕胤“反叛”,然后以封爵为诱饵,令将军刘丞“率兵骑急攻围胤”。滕胤则胁迫华融等,要他们“诈诏发兵”。无奈融等不从,滕胤不得已“皆杀之”。此时形势已趋严峻,处于困境中的滕胤却能“颜色不变,谈笑若常”。时已夜半,滕胤盼星星盼月亮似地等待着吕据率兵来援,于是激励其部下说,“吕侯已在近道”……部下们竟“皆为胤尽死,无离散者”。遗憾的是,一直等到天亮,吕据的兵马仍不见一个,而孙綝的兵马却越聚越多。战至最后,“綝兵大会,遂杀胤及将士数十人,夷胤三族”。
  滕胤的结局无疑是大悲剧,但好在永安元年(公元258)末,恶贯满盈的孙綝被老将军丁奉与吴新主孙休设计诛杀,为之复仇。据说孙綝被缚时,曾于席间向孙休叩头,哀求说:“臣愿负罪而徙交州。”但孙休质问他:“当初你何以不徙滕胤、吕据(而将他们处死了)呢?”孙綝又哀求道:“臣愿没为官奴。”然而孙休再次反唇相讥:“当初你何以不以胤、据为奴呢?”结果孙綝终究没有逃脱斩首之刑。
  然后吴主孙休下诏,为诸葛恪、滕胤、吕据等平反昭雪:“诸葛恪、滕胤、吕据盖以无罪为峻、綝兄弟所见残害,可为痛心,促皆改葬,各为祭奠……”而《三国志·吴书·滕胤传》则在卷后《评》中,称“滕胤厉修士操,遵蹈规矩”,做了比较高的评价。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