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走基层 转作风 改文风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标题导航
看看种地的都上了年纪,明天谁接他们的班
2013年02月2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看看种地的都上了年纪,明天谁接他们的班



◎记者以昌邑徐林村为标本,探访农耕现状 ◎务农者几乎都已五六十岁,年轻人多外出打工
  土地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命根子,有一方沃土就有一片家园,土地创造着美好的生活也创造着历史。但时至今日,“种地”的概念逐渐淡出了新生代农民的记忆,他们虽然是土地里出生,土地里长大,但却不会也不想种地,他们向往的是城市生活。“明天谁来种地?”这一问题困扰着老一辈农民,也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2月25日,记者走进昌邑市都昌街道双台社区徐林村,探访了该村现状。
快到“惊蛰”节气了 田里仍无劳作身影
  “这几年也不知道怎么了,无论‘春脖子’怎么短,地里的活就没个着急的。看看这坡里(地里)的棉花柴,一冬了还横七竖八地躺着,占着地啊!”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外转移,不少村子出现务农劳动力老龄化和农业兼业化副业化现象,“谁来种地”的问题日益突出。刚刚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今后如何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相关政策应该从哪方面着力,为此,2月25日上午,记者来到昌邑市都昌街道双台社区徐林村进行了调查。
  再过几天就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可是徐林村村外的田野里还是静悄悄的,看不到劳作的身影。
  记者沿徐林村东边的一条乡间小路进村,这是一条环村小路,路两旁是成片的棉田,在微寒的春风里,一行行、一排排的棉花秸(俗称棉花柴)或站或躺在冷清的田野里,好像在诉说它们曾经的繁花似锦。
  徐林村跟这里其他的村庄一样,村民多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棉花是经济作物。这几年由于棉花价格不稳定,加上种棉花投入的成本越来越大,不少村民对这种费时费力费钱却又不赚钱的作物开始冷落了。
  记者一路走来,路遇的几位村民都是年轻人,他们或骑着电动车,或骑着摩托车,行驶在离开村子的路上,车前筐后座上都是大包小裹的,隔着塑料袋能看出是馒头、年糕、煎鱼之类好吃的东西。“我今天要上班了,这些东西是从家里拿的,准备带回城里吃,是俺娘起五更现做的。媳妇又不会做,我还喜欢吃,嘿嘿。”一位姓李的小伙子指了指摩托车车把上的一包食品对记者说,他从村里外出工作已经好多年了,目前在昌邑市区一家私企上班。
  快要进徐林村时,记者在村东北角的一处沟沿上遇见了正在放羊的村民李宗奎。李宗奎告诉记者,他今年56岁,50多只山羊、绵羊是他生活的全部,还有一只牧羊犬与他朝夕相处不离左右。他每天的生活就是在牧羊犬的陪伴下,早出晚归放羊。
  李宗奎对记者说,原先他也种过几亩地,但每到浇地、施肥的时候就犯愁,因为他家没有机器、水管等农具,要用就得挨家借,赶上村民们都忙的时候一等就是十几天,如果要置办这些东西就得花不少钱。算来算去,老李决定将他的几亩地转包出去,然后买来十几只羊开始了他的放牧生活,十几年下来他的羊群逐渐繁衍壮大。“这些羊就是我的家业啊,我的日常花销全靠它们。放羊比种地划算,就是苦点累点脏点,一年四季除去下雨、下雪天能歇歇外就没个空。今年打春早,过去,每年开春时地里早就有动静了,拖拉机往地里拉土肥,清理地头,打扫秸秆……反正地里都是人。这几年也不知道怎么了,无论‘春脖子’怎么短,地里的活就没个着急的。看看这坡里(地里)的棉花柴,一冬了还横七竖八地躺着,占着地啊!”老李摇摇头,驱赶着羊群往远处去了。
村里想组建龙灯队 却找不到青壮年人
  “村里基本上找不到二三十岁的小伙子了,都外出工作去了……农村好像是留不住年轻人了,你看看这大街上哪儿有个青年的影子啊,走了,都走了。”
  与田野里的冷寂相比,村子里多少有些生气。几名上了年纪的村民站在街头相互说着闲话,满地的鞭炮纸屑随风起舞,几只小狗相互追逐嬉戏,村东头的一家农户正从姜井里取出去年存储起来的大姜分装外运,提姜的辘轳“吱呀”地响着。按照农村习俗,过完了正月十五这年也就算过完了,孩子们该准备好书笔本、背着书包上学去,而大人们则开始准备农资、收拾农具备战春耕春种了。
  在徐林村村委大院里,村民齐宝庆正在收拾一堆红绸绿缎,一件件、一条条都叠得规规整整,用手压好后装进一个大木箱里。今年50岁出头的齐宝庆是一名资深“文艺人”,在村里的秧歌队里,他既是导演又是演员。原先村里还有个业余京剧团,成立于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琴师、司鼓及生旦净末丑各个角色都有。逢年过节便排几出大戏,让乡亲们过过瘾,有时候还走村串乡演出。
  后来,京剧团里的几名“台柱子”渐渐上了年纪,几名青年骨干也离开家乡,这一业余京剧团便成了村民们的记忆,取而代之的是这支秧歌队。“扭秧歌是近几年的事,这日子过好了总得想着找点乐吧,俺们几个有共同爱好的村民就凑到一起,鼓捣起了这个秧歌队。今年年前排练了几次,从正月初一就开始扭,既锻炼了身体还调节了村民的生活,我觉得挺好。队员有二十几个呢,男女都有,我算是最年轻的,哈哈。”齐宝庆告诉记者,他原本想成立个“龙灯队”,村委会也同意了,还答应出资购买行头。舞龙灯得有年轻力壮的村民参加,但他在村里调查之后便打消了这个念头。“村里基本上找不到二三十岁的小伙子都外出工作去了,现在村里有个红白喜事过来帮忙的几乎都是五六十岁的人。农村好像是留不住年轻人了,你看看这大街上哪儿有个青年的影子啊,走了,都走了。”刚才还谈笑风生的齐宝庆,眼神里突然有了几丝落寞。他的两个女儿大的在外打工,小的还在上学,平时因为工作学习忙,回家看看的时间都很少。

村里几年没添新房 建材备好都撂了荒
  “现在农村盖房少说也得花十几万元,有这些钱去银行再贷点款,买楼就够了,再说现在的年轻人谁还愿意在村里住。”
  徐林村共有村民400余户,2000余人,5000余亩土地。村民吃苦耐劳、性格直爽、热情好客,家家户户原本都是侍弄庄稼的好把式。上个世纪80年代包产到户以后,村民们在种好自家责任田的同时外出挖楼基、挖地沟、做窑工赚钱补贴家用,这些生于上世纪五十、六十年代的村民曾经都是浑身是劲的壮劳力。如今他们老了,而他们大半辈子辛勤劳作和省吃俭用将子女拉扯大以后,开始了另一种生活,看家、做饭、带孙子。
  徐林村的民居都是普通的砖瓦房,高2.78米(从房前地平面到房檐测量计算),宽不过4.7米,最早的时候是青砖到顶,内墙用的是土坯,土坯是用那种黏合力很强的泥土加上秫秸制成,晒干后使用。房脊两边是麦秸草,房顶上是瓦。后来村民们开始逐渐翻盖房子,用的是硬度很强的红砖、红瓦,既防火,又好看。
  “大约有五六年了吧,村里好像是没盖过新房子,家里有男孩的早都准备在城里买房子了,现在农村盖房按四间计算,少说也得花十几万元,有这些钱去银行再贷点款,买楼就够了,再说现在的年轻人谁还愿意在村里住。”今年40岁出头的苏健康是徐林村村委会主任,一直生活在村里,他告诉记者,村东头有几户人家原本是想盖新房子的,材料都准备好了,不知为什么迟迟没有动工,可能也要去城里买房子吧。而且,城里的开发商卖房子都卖到村里来了。
  记者发现,村东头路南边的几棵白杨树上挂着一条大红的条幅,上面是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的宣传语“首付三万元城里安个家”。村民说,这条标语是年前挂上的,因为这条标语,去城里买房的村民又多了五六家。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