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走基层 转作风 改文风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标题导航
看看种地的都上了年纪,明天谁接他们的班
2013年02月2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看看种地的都上了年纪,明天谁接他们的班



◎记者以昌邑徐林村为标本,探访农耕现状 ◎务农者几乎都已五六十岁,年轻人多外出打工
城里居住条件好,年轻人大都愿意买楼房
  今年24岁的齐小强1989年出生在徐林村,一米八多的身高,帅气、白皙,现在昌邑城区一家国企上班。虽然祖辈、父辈都是庄户人,但他衣着时尚、谈吐得体,身上没有半点“土气”的痕迹。齐小强春节前刚结婚,婚礼在老家举行。结婚前父母在城里给他买了一套96平方米的房子,因为没来得及装修,目前他和新婚妻子就住在老家的“新房”里。
  齐小强的父亲齐伟东虽然还不到50岁,但华发早生,脸上的肌肉明显松弛。“俺爸和俺妈为我受了不少累,特别是俺妈吃苦受累更多,这个家俺妈的功劳最大。我中专毕业后就进城了,家里的活没干过,地里的活更不会,犁耧耙杖我还认不全呢,嘿嘿。”小强告诉记者,结婚前他和媳妇曾经商量过,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城里买房,但是双方的父母都不同意,都要拿出积蓄先给他们买房,怕他们受苦。“我不是不愿意在家里住,现在有车来回也方便,只是跟我年龄一样大或是比我大几岁的孩子都在城里安家了,思前想后,我们也就接受了父母的好意,先买了楼房。说归说,要是单靠我们俩打工挣钱买房子得到猴年马月啊,父母也不容易,他们也没什么大本事,就是靠种地生活,这些钱都是土里刨来的,等将来好好孝顺他们吧。”懂事的齐小强感激地看着父母亲,眼圈都红了。
  “虽然我们是农村人,但是也不比城里人差什么,谁不愿意住得好吃得好穿得好啊。在农村,你就是房子盖得再漂亮、再宽敞,居住条件也比不上城里,单说洗澡上厕所就没法比,更别说雨雪天气满地泥水,一到夜里满村漆黑了。我是跟我父母吵了好多日子他们才答应在城里给我买房的,我倒更愿意平常住城里,过几天回趟家,那感觉就像是走亲戚。年轻人为什么非得在家里种地,又种不出金子,有条件去追求更好的生活多好!”一位姓孙的小伙子这样告诉记者。据了解,十年前,他的父母已经在村里为他盖了一套高标准的房子,现在仍闲置着,也没有装修。据介绍,徐林村户口在家而在昌邑城区、潍坊市区等地买了楼房的新生代有四十几人。

已经习惯了种地,上年纪的人仍愿意坚守
  徐林村里只有两条东西向的简易水泥路,村南、村北各一条,其余通往各家的道路都是土路。春节前后的几场雪融化后车辆一压便“沟壑纵横”。记者深一脚浅一脚地来到村里一个收拾得干净利落的农家小院,小院的主人齐恩涛正在邻居的帮助下收拾拖拉机。
  “这辈子就是种地,不种地还能干什么啊?”今年62岁的齐恩涛告诉记者,他没上过几天学,上世纪八十年代包产到户以前,他就跟着大人们下地干活了,耕地、赶车都干过。他的两个闺女前几年相继出嫁了,家里就剩下他和老伴一起“把扯”着五亩地,一亩地种麦子,其余的种棉花。别说现在的年轻人不愿种地,就是他们这个年龄的人也实在是没办法才不得不继续种地。
  齐恩涛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种一亩小麦需要投入化肥一袋,价值200元,要浇三遍水,人工费、柴油折合起来需要100多元,种麦子需要旋耕机打地,一亩需要付费70元,另外麦收的时候需要收割机,一亩地付费80元,如果肥、水供得上,亩产能有八九百斤,好的时候能达到1000斤,小麦的价格一斤一元钱左右,刨去成本,剩下的就是种一亩小麦的收入。种棉花,累死累活一亩地能剩下1000元就不错了,这几年棉花价格也不好,好多村民今年都不打算种了。“俺村的地地块小,村东一亩,村南三分的,不集中,耕地、浇水一遍工夫几遍费,虽说是现在种地不缴农业税了,种小麦国家还有补贴,但真正愿意种地的是那些大户。俺种地只是为了保住口粮。”齐恩涛说。
  尽管齐恩涛年过花甲,但多年的农村劳动让他有一副好身板,还有一手漂亮的瓦工活,农闲时间外出揽活他也能挣不少钱,他和老伴的日子过得还不错。
  今年56岁的村民齐有乾告诉记者,他儿子也是个“80后”,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到城里打工至今,现在在城里也买上房子,娶妻生子了。“我一直就没打算让他回家种地,闷在家里能有什么出息,在外边最起码能开阔眼界,结交的人还多,再说下一代也能享受到更好的教育。家里的地就靠我们种了,种到不能动的时候再说。我们这一辈人对土地还是有感情的,庄稼人嘛,就靠土地生活,实在不行就包出去,总得有人种吧,反正不能荒着!”初中毕业就辍学种地的齐有乾话语中透着豁达,还有一丝忧虑。
  记者采访获悉,在解决了温饱之后,不少村民更愿意把自己的土地流转出去,让别人集中经营,只要衣食无忧就行。还有村民希望尽快住上农民公寓,好腾出村居的土地资源,让它变得更有意义。
种地省事加上好政策 种粮大户还想扩规模
  昌邑市龙池镇郭疃村今年42岁的李旭光是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以前养过鱼,干过纺织,从2003年开始承包土地,现在自己耕种着380亩地。李旭光说,以前种地需要先耕地再播种,现在种地也省事了,大部分是机械化作业,免耕机械可以把耕种、施肥一次性完成。其实种地也要摸索经验请教农业专家,例如种玉米一般都是匀插,一垄地的宽是60厘米,现在可以打破这个格局,改变每垄地的宽度,小垄可以是50厘米,大垄可以是70厘米,大垄小垄交错以后不但和以前的种植棵数一样,而且透光性好,每亩地的产量也高。
  李旭光承包的380亩地中,小麦种了156亩,春玉米种了224亩,刨去化肥、种子、农药、人工等费用,一年下来的收入有十几万元。李旭光告诉记者,种地如果遇上好年头一年的收入还可以,如果遇到自然灾害也有一定的风险,去年快要收割麦子的时候就下起了冰雹。年轻的小伙子没有愿意在家种地的,现在出去干个维修工一年也能挣七八万元,还没有风险。但作为一个农民,他觉得种地是自己的本职,而且国家对种地的政策又好,所以他还是比较喜欢种地,而且他相信种地的回报会越来越好。
  “现在还是资金短缺,每年的承包费就得20多万元,需要的化肥费用也要13万元左右,还要买种子,到收获的时候最多要雇十几个人。我打算以后如果资金宽裕了还要加大规模,这样也可以带动周围的农户加入进来。如果条件成熟,还可以成立农业合作社,一起耕种、一起收获、一起卖粮。”李旭光告诉记者。随后,他又带着记者来到他的承包地里。记者看到,大片麦苗已经有了绿意,看着麦苗,李旭光的表情就像是丰收就在眼前一样。李旭光告诉记者,现在地里还有点湿,农业机械进不去,等过几天,地况好了就要开始耙地了,为种春玉米作准备。
  通过大量承包土地尝到甜头的李旭光深有感触地说,他现在很关心中央的经济政策、土地承包使用政策等等。下一步,国家城镇化建设会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轨道,大批农村劳动力要转移,这是客观现实,原来种地的人老了,年轻人又不会种,留下的土地怎么办?
  明天谁来种地?李旭光说:“从我自身的感觉来说,我认为应该是农业科技人才种地,应该是现代农业制度种地,还应该是国家农业政策保障机制种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土地再多也不愁没人种。”
         文/图 本报记者 齐文 陈怀禹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