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潍坊新闻·关注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标题导航
遇冷的书信,离消失有多远
2013年03月0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遇冷的书信,离消失有多远



◎记者探访书信沟通方式现状,多数人不再写信 ◎也有市民称书信能更好地传递情感,不应消失
  临朐县的王先生于今年1月29日往泰安寄了一封信,整整一个月时间过去了,收信人却还未收到信。此事经曝光,在网上引起了热议。这种最传统最古老的交流方式还有多少人在坚持?在网络信息和电子通讯盛行的今天,曾经在人类交流与沟通的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书信,似乎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缺点,取而代之的是短信、E-mail、QQ、微博……那个鸿雁传书的年代渐行渐远。2月28日,记者对此进行了深入调查采访。
信封
一月卖不了一个,不少文具店不再进货
  当日上午,记者走访了市区多家文具店和商店,发现虽然都有信纸和信封在销售,但销量很低,甚至有的文具店一个月也卖不了一个信封,多位店主表示卖完剩下的信封后就不再进货了。
  在潍坊中学附近一家文具店里,记者看到货架上摆放着两摞信纸和十几个信封。店主石先生告诉记者,现在信纸和信封销量非常低,平时基本上没有前来购买的,只有在放假前,有的老师会给学生布置“写给家长的一封信”的作业,这个时候信封和信纸的销量会多一些。另外,现在信封不光用来寄信,大部分人把它当作传递材料的纸袋。“与普通信纸相比,带图案的信纸还是较受学生欢迎。”石先生说。
  “我们店里的信纸和信封主要卖给了新疆籍的学生,他们经常给家里写信,本地的学生基本没有前来买信纸和信封的。”附近另一家文具店的刘女士对记者说,十年前,很多学生都喜欢写信,带动了信封、信纸和邮票的销量。“当时每月能卖30多张邮票、20多个信封,而现在一个月也卖不了一个信封。”刘女士说。
  随后,记者走访了城区后门街小学附近的两家商店,发现都没有信封在售。其中一家商店的店主告诉记者,他以前也卖过信封信纸,但后来销量越来越小,所以最后干脆就不卖了。“一个信封的单价在3毛左右,本来利润就很少,再加上销量少,所以就没再进货。”该店主说。
邮箱
街头难觅身影,仅有的一些也成了摆设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街头上和小区里也很难再见到邮筒和邮箱的身影。记者在东风东街与文化路交叉路口西南角处看到,一个高约1.5米的信筒安静地立在街道旁边,上面贴有“开箱时间”的提醒标识,信筒上面布满了灰尘。
  当日,记者从市邮政部门了解到,七八年前,每天信筒里的信件都是一沓一沓的,节日的时候差不多都能装满,但现在信筒里“收到”的信件数量已经大幅减少,只有到了元旦、春节期间,邮寄明信片、贺卡的人开始多起来,这时候,邮筒里“收到”的邮件数量才稍多一些。
  家住早春园小区的市民刘女士告诉记者,他们小区以前还有一个信箱,但后来寄信人越来越少,这个信箱就被撤消了。“原先信箱在小区东门附近的一家商店旁边,后来没有人写信了,信箱基本上失去了原来的作用,成了个摆设。”刘女士说。
  随后,记者又走访了市区多个小区,发现有的小区虽然有信箱,但很少有居民投信。家住高新区东方世纪城小区的李女士说,他们小区里的信箱里面很少有信件,不少信箱由于常年不用,都已经生锈了。
格式
大部分年轻人不了解,甚至会提笔忘字
  以前,如果和亲朋好友道别,经常会说“写信联系”“常来信”等。如今,这句话已经被“有空打电话”或是“微信聊”“QQ聊”所取代。28日上午,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大部分年轻人,对传统书信很陌生,有的年轻人都不了解书信的正确格式,甚至有时还会提笔忘字。
  潍坊学院大一学生小宋告诉记者,她从来没有写过信,更不清楚书信的写作格式。“现在都是网络时代了,与同学、家人联系都是用手机和QQ,这些方式比较直接、快捷。”小宋说,听说写信需要贴邮票,还要到固定地点投递,而且书信来回耗费的时间也长,非常麻烦。“如果写一封1000字的信,可能需要一个小时,但用电子邮件,二十几分钟就可以完成了,比较方便。”
  写信不仅“难住了”大学生,很多中小学生对如何写信也是一头雾水。在潍坊中学上学的小王对记者说,他记得小学时学过如何写信,但已经过去好几年的时间了,而且从没有实践过,所以还是不确定写信的正确格式。
  奎文区早春园小学的一名学生也说,平时他和家人、同学联系都是发短信、打电话,从没有写过信。
  同时,记者在采访中,不少市民坦言,由于平时工作主要用电脑打字,很少用笔写字,所以有时候会出现“提笔忘字”的情况。“比如,明明记得‘沆瀣一气’这个词,但就是写不出‘沆瀣’这两个字。”从事媒体工作的王先生说。
记忆 书信见证着亲情友情爱情,更让人难忘
  记者采访了解到,尽管现在人们可以通过网络、手机相互联系,而且方便、快捷,但提及提笔写信的经历时,不少人都有难以忘怀的事情,或与朋友之间的友情,或与亲人之间的亲情,或与恋人之间的爱情……
  “我在上高中时开始写信的,当时手机还没有普及,书信是异校朋友之间沟通感情的重要渠道。那时候班上的同学都喜欢写信,或是和要好的朋友谈谈最近的生活,或是说说小秘密,当时用的信纸都是彩色的。”家住高新区辛庄小区的耿先生说,他是在2004年上高一的,当时特别喜欢写信,每当给朋友寄出一封信后,便期待着回信。“班上每天都有同学上完上午第二节课后,就去门卫的传达室收取信件。取信的同学回到教室后,其他同学都会问‘有我的信没’,收到信的同学喜形于色、如愿以偿,没收到信的耷拉着脑袋,直摇头叹气。”耿先生说。
  同时,耿先生向记者坦言,当时学校为了让学生安心学习,是不提倡写信的,所以他们写信,都在“暗地里”进行。“上高中的时候,除了给朋友写信外,还会在过节的时候,给父母和老师寄送一张贺卡,来表达祝福。”耿先生说。
  书信不仅记录了友情、亲情,而且还是见证爱情的“桥梁”。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很多人都有写“情书”的经历。“在恋爱过程中,书信的沟通可以让情感变得很微妙,更容易抒发情感,还可以避免两人见面时的尴尬。”山东科技大学的大四学生小丛告诉记者,“当时男朋友追我的时候很腼腆,后来给我写了一封情书。直到现在,这封情书我还保留着,因为我觉得这是爱情的见证。”
声音 读信快乐无以取代 书信方式不应消失
  奎文区早春园小学工会主席吴秀荣告诉记者,现在的小学仍旧把学习写书信当作一项课程内容进行教授,多数小学生也熟悉书信的格式和邮寄程序。虽然传统书信形式并未消失,却在逐渐被电子通讯方式取代。
  “十多年前,不少小学生、中学生都喜欢写信,这有许多方面的原因,比如想要把自己的心事告诉朋友,或者记录下自己的心情变化、成长过程,还有的学生以此来锻炼、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看到一件件亲笔书写完成的‘作品’,写信人心里是欣喜而欣慰的。而那时的大学校园里,也比较流行写情书表达爱意。而年纪较大的人,也习惯了写信的交流方式,通常用这种形式为远方的亲朋好友送去祝福或报个平安。”吴秀荣对记者说,十多年过去了,那种亲笔写信的情趣已经渐渐远去。现代人总觉得,写封信需要准备纸和笔,还要买信封、贴邮票、涂胶水,写完了又得到邮局去邮寄,邮寄还需要耗费较长时间,何必这么麻烦呢?
  “电子通讯方式已经十分普及,正在迅速取代传统信件,比如我们学校的老师在跟家长联系时,通常会通过发送飞信、QQ消息等。每个班级也都建立了自己的QQ学习交流群,同学之间可以随时通过QQ交流。”吴秀荣表示,现在学生们的学习节奏加快,运用电脑和手机沟通效率更高,也节约时间。
  吴秀荣认为,书信的不断减少,是电话、网络等电子通讯方式兴起所导致的,短信、彩信、电子邮件、QQ聊天等即时通讯模式费用低、迅速、准备时间短、方便实用。而这种交流方式也有缺点,如发送短信、网络留言容易被人忽略、让人感觉不亲近等等。
  而写信则不同,将亲手书写的东西寄到收件人手中,不但能体现感情的交流,更利于引起收件人的注意,表达内容也更为具体、详尽,并且信件还能存档。而缺点则是写信费用相对而言较高,准备时间长,寄信耗时长,特殊情况下甚至不能准确送达。“俗话说,见字如面,虽然发短信、发邮件、打电话等非常方便快捷,但是跟传统的书信形式相比,收件人阅读时会少了许多快乐。”吴秀荣说。
  “电子通讯与书信形式各有优势和缺点,但书信正在被电子通讯形式取代则是不能改变的事实。”吴秀荣说,即便这样,年轻一代也可以偶尔给亲朋好友写一封信,既培养了写作能力,又提高了自己的情操。作为中国最古老也最传统的交际方式,世世代代还是应该守住这种方式,继续传承下去,书信不应消失。
   本报记者 贾慧 本报见习记者 邓永杰 实习生 袁林 李蕾蕾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