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新闻评论 |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原来,西游路上钱比取经更重要 |
《西游》票房破10亿,投资发行都算账周星驰和华谊争利润,究竟谁能降谁 |
|
只导不演的周星驰,用一部无处不带有他鲜明个性的《西游·降魔篇》,展示了他内心世界的爱与哀愁。《西游·降魔篇》不断飙升的票房,目前也以过10亿的完美战绩,给予了影片投资方最好的回报。不过俗话说“亲兄弟明算账”。如今,为了这10亿元的票房收入,原本“牵手共走降魔路”的影片投资方与发行方,却因为“剪不断、理还乱”的分账问题,各执一词。由此一场“西游路上”的票房分割战,在《西游·降魔篇》投资方——比高集团(周星驰控股),与发行方——华谊兄弟之间展开。
投资方与发行方争抢利润 2月25日,《西游》票房正式宣告破10亿。与此同时,华谊兄弟发表公告称,公司已从《西游》的发行中收获1.96亿元的税前利润,是《西游》“中国地区票房最大收益方”。 华谊兄弟的“分账”成绩一公布,《西游》投资方———比高集团就着急了,连忙发公告回应称,只有投资方才有资格分成净收益的70%,华谊仅为发行方,只能参照“其它投资方可享有取得该影片在大陆地区发行净收益的10%至30%分成收益的权利”的条款进行收益分成。 简单来说,华谊想加入70%的阵营进行分成,比高则认为,华谊最多只能拿30%。
华谊到底是不是投资方 在这场分成大战中,比高揪住的重点便是,“华谊只是发行方,但不是投资方”,所以,华谊只能去分剩下的10%至30%分成收益。那么两方争论的焦点便在于,华谊到底是不是《西游》的投资方。 一知情人称,《西游》立项制作之初,华谊的确没有参与投资,但影片上映之前,比高为分担投资风险,将制作权按比例拆分甩卖,此前已经拿下发行权的华谊,恰在此时介入。 至于华谊的此次介入是以怎样的合作方式,该知情人表示,双方的具体约定自己不清楚。也就是说,两家公司如何规划投资与发行职责和权限的细节,无人知晓。这个合同中的疑点,恰恰成为了此场分成大战双方争执的焦点。 就在2月27日,华谊在其官方微博上表示,华谊享有内地影片票房超出以上部分的大部分分成收益,经过计算,总金额约为2.2亿~2.67亿。
合同签订存在不少问题 显而易见,投资方身份的模糊导致合同存疑,是此次《西游》分成大战的根源所在。在《西游》宣传方高层看来,双方之所以在合作身份上存疑,是因为此前彼此合作关系良好,因此没有在此问题上进行过细的设置。 知情人表示,对《西游》这样一部投资规模的影片来说,纯收益过2000万是必然的,而之所以对《西游》这样一部大投资的影片设定如此低的收益区间线,这只能说明,投资方在影片合作初期,彼此间的信任没有问题,都是为了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只是,此次分成大战双方的博弈焦点,恰恰是合作身份问题。可以想见,《西游》的合同在签订之初就有不少问题,现在比高与华谊就此事各执一词,也算意料之中。
争议其实都是为了股价 有知情人士透露,华谊力争《西游》分成的举动,其实跟自身股价有关。 某证券公司于《西游》上映前一周包场请了200多名基金经理和研究员去看片,大家预计影片将有六七亿票房。于是待股市开盘后,很多受邀基金购买了华谊股票,当天,华谊兄弟股价上涨9.59%。 也正是这家证券公司,在《西游》上映前后,发布了至少8篇华谊兄弟的研究报告,推荐投资者买入。受多家证券公司看好的华谊,在《西游》上映前,股价便提前启动,7个交易日大涨35%。 2月25日,华谊因投资方地位遭质疑,早盘股价大跌超7%,公司午间便发表公告,挑起与比高的分成大战,公告一度刺激午后股价上涨逾5%,最终回落跌至2%附近。 从此不难看出,《西游》分成之战,其本质是借票房炒股价。按照知情人的说法,比高与华谊的两份公告,从“纯收益数值”和“分成比例”两方面强调自己的收益,其实都没有跟对方正面火拼。 如果事情的本质在于此,那么双方的重心都不是在争票房收益,而是为了稳定、提高股价。 本报综合报道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