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潍县志稿卷一叙录》的行文抬头部分。 |
|

|
|
民国时期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至四十年代中期,全国各地纷纷编纂出版各自的地方史志。其中县志数量众多,共有一千多种,约占这个时期地方史志总数的70%。许多县志,例如1931年《邹平县志》、1933年《齐河县志》等这个时期出版面世的地方史志,书名都直接称“县志”,而1941年出版的《潍县志稿》,书名中却多出了一个“稿”字。 民国《潍县志》历时七年未能完成 1929年北伐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制定颁行《修志事例概要》,督察各地成立编纂机构修撰地方史志。全国各地纷纷响应。潍县县志局成立于1931年,是由时任潍县县长王华安主持设立的。从成立时间上看是在《修志事例概要》出台两年以后的事。 按照本地文史研究者刘秉信、陈树林、陈瑞曾的相关论述,当时潍县县志局聘请当地陈蜚声、刘金第、杜佐宸、丁叔言等地方知名学者、志学方家、社会活动家及士绅名流为县志编纂委员会委员,县志编纂委员会常委由县长王华安、教育局长高镜秋、知名学者陈蜚声组成。其中,陈蜚声任总纂,刘金第任副总纂,丁锡田为采访部主任、主笔,陈达善、孙仙坡为编辑,郭鲁泉为缮写,丁次萱任总务。 因为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潍县志》问世到1931年,期间仅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出版过一部《潍县乡土志》,而《潍县乡土志》是属于学校课本性质的本地历史知识普及读物,故潍县民国时期的地方史志修撰虽名义上是对以前《潍县志》的续修和重修,但由于潍县已有的志书,无论是明万历版,还是清康熙版、乾隆版,内容上都显得简陋浅略,因而该志的撰修实际上等于创修。因此,以丁锡田为代表的修撰人员,深知修撰地方史志是一件上对祖宗、下对子孙的千秋大业,他们殚精竭力,对自己承担的内容,无不广征博采,搜集资料,严格审核,尽可能地确保翔实、无误。 正是由于编纂人员的精心和投入,所以修撰该志进展缓慢。自1931年至1938年1月潍县沦陷,用了七年的时间也没能完成。好在其中绝大部分内容已经成稿,而且部分内容已经定稿并印刷成册。潍县沦陷后,《潍县志》修撰活动被迫中止,书稿的未定稿部分由丁锡田收藏于丁氏群化小学。
两年后续修 《潍县志稿》印行传世 根据文史研究者的相关论述,1940年,时任日伪莱潍道尹(日伪道尹,即俗称的汉奸专员)常之英了解到《潍县志》未能完成出版,便特委命日伪莱潍道尹公署督学刘祖干(字逊聪)找寻遗存的书稿并进行整理。常之英、刘逊聪等人组织完成书稿整理后定名为《潍县志稿》,常之英题写书名和序,刘逊聪题写跋,1941年夏由潍县和记印刷局印成并面世。 《潍县志稿》装订为没有编号的二十五册,分别装盛在《元》、《亨》、《利》、《贞》四函内,内容上又分为四十二卷。《潍县志稿》的卷相当于当今书籍著作中的章节,有编号。共计100多万字,200多幅插图。根据四十二卷的编号顺序,可为二十五册中的二十四册进行前后顺序编号。这样,就能够排列出《潍县志稿》全部内容的具体构架—— 第一函名为《元》,内装七册:第一册分为三卷,即卷一叙录,明万历、清康熙、清乾隆潍县志序暨修志姓氏。卷二、三通纪,自帝尧时代至清代的大事记;第二册分为两卷,即卷四、五,疆域的经纬、气候、地质、地势、面积、山海、河渠、泉源部分;第三册分为两卷,即卷六、七,疆域的沿革、境界、会集、遗迹部分;第四册分为两卷,即卷八、九,营缮的城坞、墩铺、坛庙寺观部分;第五册分为两卷,即卷十、十一,营缮的桥梁、堤堰、坊表、园亭部分;第六册只有一卷,即卷十二,民社志的氏族部分,罗列着全县所有有记载的、聚族而居家族的姓氏及其原籍、迁入潍县的年代和聚居地名称;另装有一册历史地图集。 第二函名为《亨》,内装六册:第七册分为两卷,即卷十三、十四,民社志的户口、自治、风俗、歌谣、宗教、度量衡、物价表部分;第八册分为两卷,即卷十五、十六,民社志的方言部分;第九册分为三卷,即卷十七武备志,军防、警务、团练等内容。卷十八、十九,秩官志的历代封建表、职官表部分;第十册分为两卷,即卷二十,秩官志的职官列传部分。卷二十一赋税志,田赋、杂税、烟酒税、印花税、营业税、盐税、地方附捐、仓储等内容;第十一册分为两卷,即卷二十二、二十三教育志,学宫、学额、学校、学田、教育行政、教育经费、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教育团体、征举科贡表等内容;第十二册分为三卷,即卷二十四、二十五实业志,商业、工业、农业、矿业、盐业、渔业、物产表等内容。卷二十六交通志,铁路、汽车路、县道、镇道、航路、邮务、电务等内容。 第三函名为《利》,内装六册:第十三册只有一卷,即卷二十七人物志,三国至明代的事功类人物;第十四册分为两卷,即卷二十八人物志,清代的事功类人物。卷二十九人物志,儒林、高士、义行、耆寿类人物;第十五册只有一卷,即卷三十人物志,文学、武胄类人物;第十六册分为两卷,即卷三十一、三十二人物志,孝友、忠烈、艺术、外徙、侨寓类人物;第十七册只有一卷,即卷三十三人物志,列女类人物;第十八册分为两卷,即卷三十四、三十五人物志,都是列女类人物。 第四函名为《贞》,内装六册:第十九册分为两卷,即卷三十六人物志,汉代到清代当地释教(佛教)、道教的代表人物。卷三十七艺文志,周代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当地有记载的文学、史学、经济等相关方面的学者及其著作的名称;第二十册只有一卷,即卷三十八金石志,商代到后晋的金类、陶类、石类文物;第二十一册只有一卷,即卷三十九金石志,宋代到金代的石类文物;第二十二、二十三册也都只有一卷,分别是卷四十、四十一金石志,元代的石类文物;第二十四册仍然只有一卷,即卷四十二杂稽,古地名考证、当地记载和传说的历代奇闻轶事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