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3版:潍坊新闻·焦点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标题导航
少年李晋侠走了,他把光明留在了人间……
2013年03月0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少年李晋侠走了,他把光明留在了人间……
◎15岁的他昨日凌晨病逝,亲朋和市民挥泪送别 ◎一双眼角膜能用于移植,医院将尽快完成他的遗愿
  医生在为李晋侠做提取眼角膜前的准备工作。
  李晋侠的妈妈马显梅(左)失声痛哭。
  李玉山将捐献眼角膜荣誉证书放进儿子手中。
  李晋侠生前是位阳光少年。



  痛惜和不舍无法挽留他的生命,病魔永远夺去了他花季的躯体。3月5日凌晨2时13分,本报连日来报道的坊子15岁男孩李晋侠,永远地离世人而去。当天上午,李晋侠的老师同学、亲朋好友、社会各界人士纷纷来到坊子区人民医院,向他的遗体告别。为实现他的遗愿,潍坊市红十字会和潍坊眼科医院的医护人员赶到现场,为他成功提取了眼角膜。这双珍贵的眼角膜,将很快移植到仍在同病魔做斗争的人们身上,让他们重见光明,也让李晋侠的“眼睛”能继续看着爸妈,看着这个他温暖过的世界。
◎伤离别
凌晨时分他走了,妈妈哭得几近昏厥
  长长的走廊上,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独坐在椅子上,呆呆地望着窗外,老泪纵横。走廊拐角处的五六个人也都神情凝重。老人是李晋侠的奶奶,五六位中年人则是李晋侠的其他亲属。3月5日凌晨2时13分,李晋侠永远地离他们而去了。
  早晨7时多,李晋侠已经走了5个小时,妈妈马显梅一直坐在儿子的遗体前,悲恸欲绝,几度欲要晕厥。“虎琛,虎琛……虎琛不让我们哭,我们都不要再哭了……”马显梅抱着身边的亲友,唤着儿子的小名,念叨着“虎琛不让哭”,自己却一次又一次失声痛哭。爸爸李玉山则红着眼眶,忍着悲痛,来回奔波办理各种手续。
  “他昨天的情况很不好,上午吐了许多血,浑身没有力气说话、动弹。昨天下午开始有些神智不清,意识比较模糊,大约五六点进入了昏迷状态。”肿瘤血液科主任胥可辉说,一直昏迷到5日凌晨2时13分,李晋侠失去了生命迹象。  
  整个早晨,前来向遗体告别的人们一直没有间断。还有几名陌生市民看到本报的连续报道后,也专门赶了过来。然而,本想送来安慰,看到的却是李晋侠的遗体。
  李玉山和马显梅的同事们偷偷擦起了泪。“我从小看着李晋侠长大,他刚得病时,李玉山怕我们难过,瞒着不让我们知道,后来病情恶化了,他不得已才跟我们说。”李玉山的大学同学李宝强也红了眼眶,他说自己来看过李晋侠几次,孩子一次比一次瘦,身体一次比一次虚弱,太让人心疼了。“这个孩子很不简单,学习成绩特别优秀,人很懂事。即便在最后的时光里,他仍然能够忍住痛苦,坚强地面对病魔,还劝爸爸妈妈不要伤心,这个年龄的孩子,谁能做到这些!”
◎圆遗愿
留下一双眼角膜,将助病人重获光明
  上午8时30分许,潍坊市红十字会和潍坊眼科医院的医护人员赶到了医院,向李晋侠遗体告别并提取了眼角膜。李玉山拖着疲惫而悲伤的身体,用颤抖的手在角膜捐献书上郑重地签下了儿子的名字。
  9时许,告别仪式结束,医护人员开始为李晋侠提取眼角膜。手术过程很快也很顺利,14分钟后,医生成功提取了两个眼角膜,走出病房。
  在病房外焦急等待的李玉山握着刚刚颁发的荣誉证书,步伐突然有些蹒跚。他缓慢走到儿子床前,将证书立在枕边,似乎这样儿子就能看见。而后,他又将儿子的手从被子里拿出,将证书塞进他手里。此时,一直强忍着没有流泪的李玉山突然放声痛哭,仰着头,任凭泪水横流。
  李晋侠62岁的奶奶抹着眼泪:“孙子做得很好,这是应该的……”妈妈马显梅哭肿了双眼:“不管是谁移植了眼角膜,都是儿子生命的延续。孩子的心愿,我们已经帮他完成了。儿子留下了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使别人能够重见光明,对于我们来说,是最大的安慰。”
  下午2时30分许,记者得到消息,李晋侠的眼角膜经过检测,可以用于活体移植,他临终前的心愿将得以实现。
  “经过详细的检测,李晋侠的眼角膜可以用于活体移植,也就是说,可以用在他人的眼睛上,使别人重获光明。医院将尽快安排手术,实现李晋侠的愿望,让眼疾患者重新看到这个世界。”潍坊红十字眼库主任王继兵对记者说。潍坊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张敏英表示:“等待角膜移植的病人很多,现有的角膜资源却很少,李晋侠是走在前列的,他的无私奉献值得大家学习,他对社会的贡献会被世人永远铭记。”
◎忆晋侠
校领导 李晋侠让同学们感动和升华
  5日上午,李晋侠所在的奎文实验初中组织了“学习身边活雷锋李晋侠,病重捐献眼角膜,大爱推升生命高度”的签名活动,并为他的父母发起爱心捐款。2000多名学生排着整齐的队列,一一在横幅上签字,留下了对李晋侠的挂念和缅怀。
  “我跟李晋侠并不认识,今天才知道他病重捐献眼角膜的事迹。我跟他一样大,今年也15岁。在难过之余,我和同学们对他都很崇敬,他的无私奉献精神值得我和同学们学习。这场签名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悲痛,更是收获。”初三13班张宏宇签完字后,认真地对记者说。
  初三1班学生钟晓代表全班同学,讲述了李晋侠生前与他们同窗两年多的感人故事:“我想,李晋侠把眼角膜捐出,他是乐观的,他一定希望自己能够一如既往地看到他的爸爸妈妈,也希望能够看到我们,看到这个世界。我们也要为了他,更加努力地学习,替他好好生活下去。”
  该校德育处主任陈兴峰表示:“我们要学习李晋侠同学面对病魔的坚强乐观,不想自己专为他人的高贵精神,把这种精神融入到学习、生活中,做一个心中有大爱,主动关心集体、关心他人的雷锋式好少年!”
  对于爱心捐款,陈兴峰表示将会把款项送至李晋侠父母的手中,希望能带给他们些许的温暖和安慰。

班主任 疼得再厉害也没落下一堂课
  “他是个坚强的孩子,虽然忍着病痛,但他从来都不喊疼。在最后的时光中,我们去医院看望他,他也时时在安慰爸妈,说自己‘没事’,不让他们哭泣和伤心。”王庆和是李晋侠所在的初三1班班主任,在他眼中,李晋侠用足够的坚强、乐观,顽强抗击着病魔。
  从去年9月份开学,王庆和便接手了初三1班,开学后,他发现李晋侠和别的孩子有些不一样,“他时常肚子疼,有时候上课便会突然疼起来,但他从来都不说,即便我们劝他去医院,他也一直忍着不去,担心请假影响学习。”到后来,李晋侠的疼痛发作越来越频繁,有时疼得太厉害他便用拳头顶着肚子。即便这样,他也没落下一堂课。
  “李晋侠的理科成绩很好,初二时有一次跟初三学生参加中考测验的机会,他想都没想就报了名,并且坚持要参加考试。”王庆和说,全年级700多名学生,只有20多名学生报名参加了考试,出乎所有人意料,他的数学竟然考了A,“初三的学生尚难得‘A’,这已经是最好的成绩了。”
  “他在学习上刻苦向上,平时对待同学也很和气,可没想到这么好的一个学生,突然就走了。”王庆和心情异常沉痛,他说,李晋侠的离开,让他重新审视了自己平时的教学方法,也带领学生们重新思考了生命和活着的意义。
好朋友 永远忘不了他的活泼和上进
  “我一直在想,那原来教我数学题的他呢?那原来和我下五子棋弄得我惨败的他呢?那原来‘找事儿’打我头的他呢?那原来拿着吃完的骨肉相连对我说‘我跟你换’的他呢……”在同班同学张哲毓的脑海中,与李晋侠有关的一幕幕往事如同电影幕剧一般,不停地翻过。
  张哲毓说,突然从报纸上看到李晋侠要捐献角膜,他和同学们心里的震撼无法用语言表达,“他教会我们,不仅要热爱自己的生命,更要在有限的时间里,为他人创造无限的价值。”
  回想起去医院看望李晋侠的事情,有一幕情景让张哲毓难以忘怀:李晋侠曾仔细翻看自己特意带去的班级视频相册,看着这些熟悉的面孔,看着这些陪伴了两年多的兄弟姐妹,李晋侠眼中流露出了深深的留恋。
  “他把他的父母托付给了我和栾泽泉,我们是他最好的兄弟,替他尽孝的事,我们一定会用一生的时间来完成!”张哲毓坚定不已。
  张楷元同学印象中的李晋侠,是个理科拔尖,班里无人能及的优秀生;也是个棋技极好,五子棋没人能下过他的能人。
  “他喜欢看我们下棋,然后不停地指导,也时常给我们出数学题,然后幸灾乐祸地看我们抓耳挠腮……”曾经的快乐时光,曾经的点点滴滴,如今提起来,张楷元伤心不已。
  张楷元说,李晋侠特别喜欢许嵩的歌,经常在宿舍里旁若无人地大声唱起来。在跳校园华尔兹时,他是最活跃者之一,嬉笑着在操场上跑来跑去,然后被一群人冲上去“撂倒”。在去青州郊游时,他是最上镜的人,一路人被许多同学围着拍摄合影。由于为人随和、脾气好,同学们还给他起了“小黑侠”、“南瓜”、“阿侠”等外号,他表面上有些生气,心里却是十分喜爱这些“昵称”。
  张楷元对记者说,从李晋侠生病到去世不过短短几个月的时间,没想到他走得那么急,那个从前在班里爱开玩笑努力上进的他,大家永远不会忘记。
◎亲情犹在
俩“新儿子”赶来了
  得知李晋侠逝世的消息,奎文实验初中的老师和同学们赶到了医院,马显梅望着从学校赶来的他们强忍悲痛:“李晋侠走了,但他给我们留下了两个新‘儿子’,我们很欣慰。你们以后有时间就常来家里坐坐,平时学习忙,不要总担心我和他爸爸……”
  李晋侠曾在生前将父母托付给了张哲毓、栾泽泉两名要好的同学。面对赶来的俩孩子,马显梅的精神似乎稍稍好了一些,“你们以后要多想想李晋侠的开心快乐,忘记他生命最后的这些痛苦。他昨天在清醒时还提过学校的事儿。他没有机会再回到学校学习了,但是你们一定要好好学习,代替他勇敢地往前走……”
  “以后看见你们,我就像看见他一样。虽然他把我们俩托付给了你们,但是你们不要有压力,我跟他说过,若是你们今后因为没时间不能经常来看我们,不可以怪你们。”望着马显梅,张哲毓和栾泽泉低头抹着泪说,一定会经常到家中看望叔叔阿姨,他们会记住李晋侠的嘱托,李晋侠的父母便是他们的父母。
◎记者手记
永远的记忆
  3月5日凌晨3时多,突然接到来自坊子区人民医院的电话。“李晋侠走了”,一句话,让刚刚还在睡梦中的我顿时清醒。
  没想到,我与他仅有两面之缘。去采访的时候,可谓“战战兢兢”,小心谨慎,生怕自己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哪句话,伤了病床上的他和病床旁的家人。只因为,他们想的、说的、做的,与死后的事息息相关。这对于生者来说,是何等残忍。
  犹记得第一次见他,他瞪着大眼睛靠在床沿上,无力地告诉我说:“我情况不太好。”第二次见他,他连头都已经抬不起来,像个需要保护的襁褓中的孩子一般,乖乖地将头靠在妈妈身上,接受着抚摸。
  而就在我离开的几个小时后,他便开始神智不清,后来又进入了昏迷状态,直到凌晨去世。本想将系列报道一直持续着做下去,让他的精神、事迹使更多人知道,没想到却在生命戛然而止的今天,沉痛地搁笔。
  天亮后,立即着素衣赶去,但再次见到他,已经天人永隔。在我的印象中,他从未如此安详和平静地躺在床上,他不再因难忍的疼痛只能坐着,不再大口地吐血,不再因为病痛而用手抓紧被子……或许在真正离开这个世界之后,他才能放松一些。
  他无法选择生命的长度,但生命的高度却由他自己做了主。花季生命殒落,他将光明留在了人间。我会永远记得,我用一种特殊的方式记录下了这位优秀少年最后的时光,陪伴他走完了最后这短暂而又意义深重的人生旅程。
  我们相信,逝去的是衰竭的躯体,升华的是他永恒的灵魂。我们期盼,他在天堂之上一路走好。  
  A12-A13版 文/图 本报记者 贾慧 实习生 袁林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