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新闻评论 |
第03版
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当年跑遍全国请高校,值了 |
◎2002年,市招办一半工作人员走出去邀请各高校来潍设点 ◎潍坊已是全国规模最大、服务最优、管理最规范的艺考基地 |
|
|
富华国际展览中心内报名现场火爆。 本报记者 殷梦 摄 (资料图片) |
|

|
|
3月6日,潍坊考区2013年省外院校艺术专业考试正式落下帷幕。今年来潍设点院校达133所,约占来鲁设点372所院校总数的35.8%;报名考试59588人,约占全省总人数的59.1%;报考245799人次,约占全省总人次数的44.7%。自2003年我市开办艺考以来,已经11年了。这11年来,潍坊早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规模最大、服务最优、管理最规范的艺考基地,共有330万人次报名参加考试。这所有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我市各个部门对艺考事业事无巨细的应对、准备和支持。
萌芽 让潍坊孩子不再奔波 11年来,越来越多的潍坊应届高三艺术生,通过家门口的艺考走入了理想的艺术殿堂。而当年市招办在家门口办艺考的初衷,就是为了服务这些潍坊的艺考生,为他们不再四处奔波。 2003年之前,山东的艺考生们,每年春节后,或背着画板画架,或扛着乐器,或拿着大包小包的表演服装,三五成群地辗转火车、汽车到全国各个有艺术类院校的地市参加专业测试;而各大高校也大都“足不出户”,坐等各地考生上门。 潍坊的艺术教育起步比较早,考生数量也是全省最多的,最多的一年艺考生达到两万余人,这么多学生出行,不管是从个人身体承受能力、出行安全,还是经济上来说都是个大问题。记者算了一笔账,2003年之前,考生如果要参加上海一所高校的艺术专业测试,仅坐火车就要五六天的时间,因此,那时的艺考生都要在外面考两三个月才能回来。 当时市招办工作人员意识到,想要不再让学生们受累,避免长途奔波之苦,艺考的招考模式就必须作出改变。这时,潍坊一些社会人士,通过个人的努力将部分高校请到潍坊来设点报名考试,虽然只有三四十所学校,但考生们的报名热情很高。既然他们个人能把高校请来,虽然学校不多,但学生们因为不必再长途跋涉,来报名的很多,市招办“老一辈人”由此便也萌生了请高校来潍坊的想法。 发展 克服困难终请来高校 “2003年之前,咱们山东省都还没有一个地市组织过艺考,我们也没有什么经验,只能自己一点点摸索。”萌生了请高校来潍坊的想法之后,摆在市招办“老一辈人”面前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吸引高校来潍坊设点。 潍坊的基础教育全国领先,潍坊地理位置优越,潍坊的考生素质好、潍坊的生源多等优势条件,让大家一致认为是吸引各高校的最大法宝。整理好潍坊的各种材料后,市招办“老一辈人”便两人一组,踏上了去往全国各地的火车。 据现在市招办副主任武顺国回忆,2002年,他和另一个老师半个月跑了4个省,河南、河北、山西、陕西,只要有美术专业的高校他们几乎走遍了,挨个学校去介绍潍坊的优势,求高校来潍坊设点报考。 2002年,市招办一半的工作人员都走了出去,全国30多个省几乎走遍,他们像推销员一样,到全国各高校推销潍坊,求这些高校来潍坊设考点。同时,也听取各高校对报名程序、考试环节等各方面的想法、需求和建议。对方提出的需求,他们都会尽力满足。当时不少从未“走出去”的高校,有的不耐烦,有的不待见,而这时,他们会一遍遍地上门邀请,潍坊的各项优势加上市招办工作人员真诚的态度,让各高校招生人员终于心动了。 终于,2003年有205家省外艺术院校来潍设立考点,进行艺术类专业报名考试。当年,我市成为全省第一家由招生考试部门组织招生考试院校进行艺术专业报考的地市,共有15万人次艺考生来潍参加艺术类专业考试。我市正式开启了省外艺术院校在我省各地市设点考试的历史。 “刚开始还有部分学校不大认可,我们又连续走了几年,并给他们介绍其他学校来潍坊设点考试后带来的优势。”让市招办“老一辈人”欣慰的是,慢慢地越来越多的高校认识到“走出去”招生模式的好处,因此来潍坊设点的高校越来越多。 高潮 有324所高校来潍设点 2006年,我市吸引了大量高校来设点,共有324所高校来潍坊设点考试,连续报名考试共45天,除了台湾以外,全国省市区都有来潍坊设点考试的高校,我市艺考达到最高峰。 目前,市招办已和省外400余家高校建立起了深厚的联系。2003年后,我省其他各地市也陆续借鉴潍坊组织艺考的经验,邀请省外院校到本市组织报名考试。 如今,潍坊已连续11年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艺考基地。能成为“全国最大”,除了市招办的上门推销,周密的考试组织和优质高效的服务工作之外,也离不开市政府及社会各界的支持,这背后隐藏着很多不为人知的艰辛。 2005年,潍坊艺考的报名点,从市招办的露天报名处,搬进了功能设施齐全的富华国际展览中心。如今每年艺考前,市政府都会召开专门会议成立艺考工作小组,成立突发偶发应急预案,市政府协调公安、交通、电力、卫生、市政等20多个部门,以及奎文、潍城、高新、寒亭、坊子等辖区政府为艺考配合和服务。 在富华国际展览中心的艺考报名大厅内,考生可随时到火车站、汽车站服务摊位购买所需车票;每天都有大量公安、交警在报名点附近疏导交通、维持治安,最多的一天仅报名点就有近400名公安;报名点门口120车随时待命;教育局领导包靠考点…… ◎延伸 对高校来潍坊设点进行限制 越来越多的高校看到了潍坊的优势,可是蜂拥而至的高校让市招办如何安排考场犯了难。 每年为了安排考场,市招办工作人员和教育局工作人员跑了城区不少学校,找校长协调假期拿出教室安排考试,协调开学时间等。考场尽量安排在市区近的地方,方便外地学生。可是市区的学校大多已现代化装置,能承接艺考的越来越少。 在艺考中,和每个学校也有很多细琐碎的事需要协调,让市招办工作人员焦头烂额。“有些高校来了之后,对考生及家长服务态度不好。”市招办工作人员看到,有的学校音乐专业招生,报名人数太多,而招生学校安排的考试时间太死板,每个人必须是固定的几分钟,很多考生等了一天都捞不着考试。看着寒风中等待的考生们,市招办工作人员急了,他们协调招生院校:“能不能把时间赶一赶,让报名的孩子都把试考了?”可是,招生老师口头答应着,时间和节奏还是没变。 于是,就要淘汰一批家长满意度不高、服务意识差的院校,2006年后,市招办调整了承办艺考的思路和策略。2007年我市艺考高校数量减少了约50所,这是承办艺考多年来,首次对高校来潍设点进行限制,这也使得潍坊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规模最大、服务最优、管理最规范的艺考基地。 2008年开始,山东省也首次对各地市院校数量做出限制,每个地市承办数量不超过200所,2009年、2010年又规定不超过150所,2011年至今又规定不超过120所。 ◎追忆 累点苦点为了潍坊考生也值 每所高校都希望招到优秀的学生,而市招办规范、严格的考试管理,不仅给考生创造了公平、公正的考试环境,还让各高校招生老师更加放心、安心。这也是多年来众高校选择潍坊的原因之一。 “艺考是普通高考的一部分,我市艺考严格按照高考要求组织和实施考试。”市招办工作人员介绍。为了严格考风考纪,市招办还设计研发了一款新型防伪条形码,考生只要贴到纸上,无论采取什么方法将其撕下来,监考人员都能看出来。另外,对于疑似作弊考生,每个考场都配备了指纹识别仪和身份证鉴别仪,而广播电视编导考生的考场内,还有手机屏蔽仪屏蔽信号。 2005年,随着举办艺考的深入探索,我市成为最早一个将电脑录入代替纸质填报的地方。“之前报考都是在纸上填表,一个人填几张,还要带着照片贴照片等,很麻烦。”2005年,市招办“老一辈人”便研发了网上报名系统,给考生和高校带来了便捷,而之后全省的网上报名系统也是在潍坊的基础上研发的。 11年艺考路,经过从粗放到精细的探索和发展,经过从量到质的飞跃,经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每年艺考时,潍坊都会成为学生愿意来,家长愿意来,高校愿意来的地方。 “办艺考,不容易。”回忆起这些年的点点滴滴,市招办工作人员感慨道。“想想艺考十多年来,酸甜苦辣都有。”他说,从2003年办艺考来,市招办已连续11年正月初六就上班,2006年高峰期时,大家连续45天没有休息,“现在想想当年是怎么过来的,45天每天7点去考点,经常晚上八九点才回家,高校和考生只要有一个没走的,我们就不能走。”艺考期间,市招办每天都要派检查人员到考点协调高校和考点关系,处理偶发事件,严格考风考纪,所有招办人员都是24小时开机,责任大,压力也大。“看着潍坊的孩子,一个个通过艺考走进了理想的学校,每年还有那么多孩子走进名校,我们虽然累点,但也值了。”想到这里,市招办“老一辈人”很是欣慰。 本报记者 张蓓 吴琼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