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新闻评论 |
第03版
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弃之可惜烧了不妥,成堆棉柴成负担 |
从前是家家喜爱的柴火,如今没人稀罕,棉农盼有好办法处理大量棉柴 |
|
|
村民在地里烧掉拉不了的棉柴。 |
|

|
|
阳春三月,正是春耕、春种时节,可是昌邑市都昌街道双台社区的不少棉农却在犯愁,不知如何处理地里的棉柴才好,扔掉可惜,就地烧掉又不符合规定。他们希望有关部门能想想办法,既能好好利用这些棉柴,又能解决他们的难题。
犯愁 棉柴多用不着没地放 3月5日10时许,记者沿杨瓦路刚进入昌邑市都昌街道双台社区境内,就见路东的一片田野里浓烟乍起,一位村民将地里搂起来的荒草、秸秆等堆成几堆,然后分别点燃,一会工夫便遍地浓烟。 记者继续向北走,在家庄村南的一处棉田里,又看到了浓烟、火光,几位村民正在将地里的棉柴装车拉走,装不下车的几堆便被就地点燃烧掉,烟火还引燃了地头、沟边的荒草,火势随风向南烧去,旁边是另一处棉田,地里同样堆着晒了一冬尚未处理的棉柴。几人见状连忙丢下手里的活,用铁锨拍,用土埋,忙活了好一会才止住了火势。 一位帮着干活的妇女告诉记者,她家里也种了十多亩棉花,这几年每到春天要种地的时候就犯愁,愁这些棉柴难处理,放在地里妨碍种地,拉出去又没地方放,总不能扔了大街上,烧了地里当肥是个办法,可是又不能明着烧,市里、镇上都有规定不能焚烧秸秆造成污染。没办法,只能拉回家,在村外找个地方堆着。 变迁 曾受喜爱如今不稀罕 在家庄村村南,记者发现一堆堆的棉柴随处堆放,有的柴堆可能好几年了已经发黑烂掉,而附近地里的新棉柴还在等待清运。 一位村民告诉记者,村里种棉花有四五十年历史了,棉柴曾经是村民们烧火做饭的好柴火,晒干了堆放在自己家场院里或是房前屋后,冬天蒸馒头、生炉子取暖,用处可大了。 在家庄村村东的一片棉田里,村民齐宝亭正在拔棉柴。齐宝亭说,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这些棉柴还舍不得烧,家里有结婚的需要做家具的时候就推上几车子送到县城里的三合板厂,能换回几张三合板,然后用三合板做家具。1983年单干以后,棉柴就归个人了,那时候多的烧不了了就送给没有种棉花的亲戚,别提多受欢迎了,后来周围村庄都种棉花了,这棉柴也就不那么稀罕了。 他告诉记者,“现在家家户户都有液化气炉灶、电饭锅等厨具,又省事、又卫生,谁还用烧草啊。”所以,每年的棉花柴怎么处理反而成了难事。 希望 有个好用途别浪费了 记者了解到,仅都昌街道双台社区的家庄、徐林庄、远东庄、博乐埠等村庄就有棉田6000余亩,每年产生的棉柴不计其数。对于棉柴的处理,有的烧掉,有的送人,最多的就是堆在村头或是房前屋后没用处,大量的柴堆反而造成了火灾隐患。 “每年都剩这么多棉花柴,要是能派上点用场就好了,让人直接到地里收,也省了我们好多麻烦!”采访中村民们普遍希望有谁能为他们解决这个难题。 据了解,棉柴其实有很多用途,棉柴是木材的代用品,可制成刨木板、纤维板、包装箱等,还可以用来栽培食用菌,棉柴秸秆不但生产成本低而且还是取之不尽的原材料。 文/图 本报记者 齐文 陈怀禹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