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潍坊新闻·城事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标题导航
将茶文化打造成潍坊新名片
专家一上手,八成藏品是仿的
2013年03月0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专家一上手,八成藏品是仿的
   3月8日,在潍坊市博物馆,藏友们相互交流着自己所收藏的宝贝。 本报记者 张驰 摄



鉴宝活动首日,300余名市民携带600多件宝贝到现场进行了鉴定
  3月8日,央视《鉴宝》栏目的专家来到潍坊市博物馆,为市民鉴宝。据统计,当天共有300余名市民携带600多件藏品到现场进行了鉴定,但是其中八成多为仿品。专家表示,由于目前收藏爱好者越来越多,出现仿品也属正常现象。
  民国时期药方很实用
  上午9时许,潍坊市博物馆办公区1楼,前来鉴宝的市民已经排起了长队。
  在书画鉴定区,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小心地从包里拿出了一本泛黄的书。记者看到,这本书上写着“重订验方新编”,落款为“民国七年,上海鸿宝斋书局印”。通过交谈,记者得知这位老人姓王,来自临朐,今年60岁,他拿的是一本药方书,里面有治疗各种疑难杂症的偏方。“我从报纸上看到今天有鉴宝活动,特意从临朐赶过来的,想看看这书值多少钱。”王先生说。专家孔晨鉴定该书为民国时期的真迹,虽然没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但是医学价值挺高。
  王先生告诉记者,他年轻时就很喜欢看书,早些年村里的人都用纸卷烟抽,不少人都把家里的老书用来卷烟了,他看到好的书后,就拿普通的纸和村里人换。“这本书是我小时候和别人换的。”王先生说,这本书他已经收藏50年了。
  王先生告诉记者,附近村里人有不舒服的就找他开方子,按照书上的方子把病都治好了,只是书上的有些名贵药材,现在大多都找不到了。现在他年龄大了,眼睛和耳朵都不好使,儿女们对这本书都不感兴趣,想把这本书卖给需要的人。

  鉴定出宋代的绞胎碗
  家住高密的崔先生当天带着大大小小10件瓷器来到现场,这些藏品用纸里外包了好几层。瓷器鉴定专家张宁鉴定后告诉他,这些藏品中除了一件宋代的玉釉婴戏脸和一件光绪年间的碧玺外,其余的都是当代的仿品。
  来自奎文区的郭先生拿出一个咖啡色的碗,刚一放到专家张宁的手里,张宁就说,这个碗是宋代时期的绞胎碗,出自河南,距离现在1000多年,是宋代少见的品种和精品,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随后,郭先生又拿出一个明代的菩萨像,经张宁鉴定后为真品。郭先生说,他家里还有康熙哥窑、宋代军样等收藏品,并且都经过了专家的鉴定,均为真品。郭先生告诉记者,他很喜欢收藏,每件藏品都是他花费了很多心思才弄到手的,如果不是着急用钱买房子,他是舍不得出手的。
  在经过了一上午的鉴宝后,专家们纷纷表示:仿品比较多,十件里面有八件是仿品。张宁说:“目前收藏爱好者越来越多,而文物数量不变,为满足更多收藏家的需要,市场上的仿品便越来越多,这都属于正常现象。仿品有艺术价值,但是没有经济价值。”
            本报记者 刘燕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