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新闻评论 |
第03版
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面对牌坊,有人感叹封建道德礼仪的坚强隐忍和它的沧桑辉煌;有人唏嘘这片建有牌坊的土地曾经过的沉浮起落。作为一种历史遗存,每一座牌坊都有动人的故事,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都是对当时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崇高弘扬。每座牌坊都经过精心设计、精工建造、精细雕刻,不仅是一种特殊的建筑艺术,而且是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反映出那个年代、那个地方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艺术发展状况的鲜明时代特征,无疑具有十分宝贵的史料价值。 在博物馆里可看到的 诸城相州石坊 在诸城博物馆一楼西区陈列大厅,进口后的南墙上镶着一幅巨大的牌坊照片,它就是闻名遐迩的相州石坊。这座曾坐落在著名古镇相州大街上的石坊,建造于清道光年间,是“王氏贞节坊”。 坊高11.5米,宽9.5米,四柱三间三楼单檐庑殿式顶,初看上去类同庵上石坊,但它比庵上石坊略高,在中间多了一条粗大的额枋,增大了雕刻空间。照片图像虽然有些模糊,但尚可分辨出坊上雕刻的仙俗人物,飞龙舞凤、雄狮戏球、二龙戏珠、松鹤展翅、蝙蝠彩蝶以及四季花卉等等丰富多彩、形象生动的图案。此坊毁于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破四旧运动中。在革命群众为拉倒石坊做准备时,一位有心人偷偷拍下了这张珍贵的照片(见右大图)。 诸城博物馆还收集到这座牌坊被拉倒砸碎的一块残石,是额枋上“百鸟朝凤”的一部分。其精湛的高浮雕工艺可证明该石坊名不虚传。
诸城的两座红牌坊 戒坊和大成坊 在老诸城城里,曾有两座红色的牌坊。一座是县衙大堂前的“戒坊”,一座是孔庙前的“大成坊”。 县衙前的“戒坊”,俗称“公、生、明”坊,木石结构,石雕方柱,木制坊顶,青瓦三出檐。除瓦顶外,全坊通体红色。南面刻欧体金字“公、生、明”。坊北面悬一匾,正对大堂,雕金字匾文:“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这是古代官衙中戒石上的训诫语,做成坊形,更加醒目了。 戒坊上的文字,不是地方官员的随意之作,据说唐玄宗曾有“赠诸州刺史题左右”五言古诗二十句一百字,立意是告诫地方官吏,要关心百姓疾苦,当一个廉洁的好官。并令刻成戒石,置放于公堂,为“座右铭”。后来,后蜀主孟昶将它改作四字韵文二十四句。宋太宗赵光义又从这篇韵文中摘出了“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十六个字,以诏谕天下地方官员。宋徽宗还规定,这十六字箴言一律用黄庭坚的书写体。明清时代,将戒石移到大堂前的甬道上,这样官员坐在大堂上抬头就可以看见。有的县衙则在“戒石”上建一亭,曰“箴言亭”。 另一座是孔庙前的“大成坊”,为明成化年间知县阎鼐所建。坊高8米,宽6.5米,木石结构。四柱三间三楼庑殿顶,上覆黄色琉璃瓦。全坊除坊顶为黄色,立柱基石为石原色外,全涂红色。夕阳西下时,晚霞映照,整个牌坊熠熠生辉,益显其宏伟壮观。 民国二十年(1931),因建省立第十三中学大门而拆除。 潍坊史料上仅此一座 昌乐县城“四面坊” 在老昌乐县城十字口,曾有一座“四面坊”,建于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1616),是为监察御史赵池和赠监察御史赵鹗蔫所建。 该坊是一组奇特的正方形四面皆门的全石坊。正方形的四角各立一根石柱,四条横架的上额枋插入四立柱上部,成为“口”字形,四条下额枋在额匾下插入立柱。从四面看皆为两柱冲天一间式牌坊,下额枋与柱相交处有雀替。 四面上额枋中部皆立雕游龙边框的竖匾刻“圣旨”二字,东西两面的额匾上皆刻“恩荣”二字,两大字下刻“为监察御史赵池建”。南北两面额匾皆刻“勅命重封为赠监察御史赵鹗蔫建”。所有字为董其昌书。四立柱顶部雕为宝顶状。下部插入基石,基石上柱的前后左右皆为抱鼓石。上额坊刻龙游凤翔图案等,下额枋皆刻百花仙草。石坊总高6.5米,宽5米,所有画面雕刻精细,构图严谨,是我国极为罕见的牌坊结构,潍坊史料上仅此一座。文化大革命中被拆除。 颂扬友谊的木牌坊 潍县“步天衢坊” 在老潍县城里东门大街上(今潍城区东风西街潍州剧场西侧),曾有一座木制“步天衢”坊,是为明举人于周而建,在于周家门口东侧。结构为四柱三间三楼单檐九脊歇山顶,上为黑色筒瓦平脊,两端有吻,两侧间各七脊,平脊外端有吻。檐下通透斗拱额枋皆饰彩绘,四立柱为黑色,插在青石柱基上,每柱前后皆立抱鼓石,中间高约9米,宽5米;侧间高约6.5米,各宽1米,坊体总宽7米。中间檐下四组斗拱中部立有“圣旨”竖匾。额匾绘有云龙图案边框,匾底绿色中书“步天衢”三个金色大字,侧间额枋上皆透雕百花图案,形象巍峨剔透,素雅大方。 关于这座木坊,有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广为流传。说的是明弘治年间,潍县城里两位学友于周和李洪举二人结伴同去济南府参加乡试,途至长山(今淄博周村一带),李洪举突然患病无法继续赶路,只能暂宿旅店。期间于周边悉心照料洪举,边为其求医问药,但病情总不见好转。眼看考期将至,李洪举便劝于周先去应试,于周执意不从,且以诚相告:咱俩情同兄弟,理应有难同当,不要说没有把握一定考取,就是有把握,我也不能为了功名丢下你不管了,继续照料洪举。当洪举病愈时,考期已过,于是二人返潍,相约下次仍然同去应试。弘治十一年,两人又同去应试,双双中举。李洪举为报答于周的大恩大德,便在于周家门旁立起这座“步天衢”坊。“天衢”即天街,指从此飞黄腾达,意为要牢记这段步往天街的感人过程,要感恩。 于周,字退翁,明弘治十一年戊午(1498)举人,性善孝友,好学忠恕。中举后曾先后任邯郸、威县和阜平知县。他为官清廉,受到当地人民爱戴。正德九年(1514)时,宁王朱振濠与刘瑾勾结祸国殃民,朝政混乱。于周感到自己无力回天,保护不了他的下属和黎民百姓,便辞职回家。临行时,当地百姓送了一程又一程,舍不得他离开,后来在当地为他建祠奉祀。于周终年七十四岁,著有《西园集》。 这座木牌坊,400多年不断得到维修,一直保持完好。直到民国十八年(1929)为解决交通拥挤问题,县长张凤乔下令拆除大街上所有牌坊时,还是保留了此坊,并改建为“中山坊”,以纪念孙中山先生的千秋伟业。改建后的“中山坊”,基本结构造型未变,在原“圣旨”二字处,东面镶上孙中山像,西面镶上蒋中正像。原中间额匾换成蓝底金字“中山坊”。两侧间百花图案处换为平板,东面两侧刻“自由”“民主”;西面两侧刻“博爱”“平等”,皆蓝底白字。其他部位按原样涂饰一新。 民国二十四年(1935),县长厉文礼拍摄的潍县第一部纪录片“潍县大观”中,可看到城里中山大街上这座牌坊的雄姿。民国二十七年(1938),日本侵略军占据潍县后将其拆除。 为江北第一位状元而建 临朐县城马愉“状元坊” 在老临朐县城里一条名“羊肠街”的南北大街上(今民主路,兴隆路口与新华路口之间,工商银行大门南侧),曾有一座建于明代宣德年间的“状元坊”,是为江北第一位状元马愉建的。 这是一座全石仿木牌坊,高7米,宽6米,四柱三间三楼硬山单檐结构,正楼平脊两端有吻。中间檐下四组斗拱,中为“圣旨”竖匾。额枋中匾刻“状元坊”三个大字。两侧间檐下各两组斗拱。下额枋浅雕花纹,两端有雀替。四石柱圆形皆立于条石坊基之上,前后皆雕有抱鼓石。古朴精巧,浑厚大方。 在羊肠街上,“状元坊”以南还有一座为吕三才建的“恩光三世”坊。 马愉(1395—1447),字性和,号澹轩,临朐朱位村人,明宣德二年中状元,是明代江北的第一位状元。明清两代543年间,潍坊共出了四位状元,马愉是第一位,中状元后初授翰林院修撰,明正统元年(1436)入内阁,后又升礼部右侍郎。正统十二年(1447)病故,赠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 马愉自幼事亲至孝。8岁时生母去世,执丧如成人,因哀恸过度而得病,数月始愈。父继娶魏氏,马愉事之如生母。为官后,因己为独子,欲接父与继母到京奉养,父母因年高不去,于是马愉将自己的俸禄大半转到县里,以养亲。一次父亲生病,马愉得知后即向皇帝请假,正统皇帝特诏“给驿(即由驿站负责接送)及给予道里费”。至家,父喜病愈,即命马愉急回京供职。马愉性谦和,与人相处,若不及人者,襟度娴雅;有忤之者,亦不较。 《明史》称他“重缄默,论事务实宽厚”。他发现不少郡县的粮仓失修和狱中久押不审的犯人多有病死者,便上奏皇上。皇上准奏,督令建仓存粮,审理冤狱,使前述情况大为好转。一次邻国犯边,皇上正拟遣将率兵征讨,恰逢该国使者到,许多大臣主张将其执之问罪,唯马愉等二人持反对意见,指出:“赏善罚恶,为治之本。彼及于善,非法,乘人来执之,不武”,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以厚礼相待使者,边境息战。他官居要职,但门无私谒。不媚权贵,廉洁自守。宦官王振擅权时,连五将四相都争着巴结,唯他不登其门。 马愉一生不图厚积,乐善好施。英宗正统十二年(1447)九月六日,因急病在北京寓所逝世,终年五十三岁,皇帝赐御葬,并派礼部尚书胡濙代表皇帝祭之,又旌表立此“状元坊”。马愉著有《澹轩文集》七卷,近年整理他的遗作,出版了《马学士文集》。 对姜太公初封地的“钦定” 乾隆御笔的“尚父初封”坊 在老昌乐县城县治前街,曾有一座乾隆御笔的牌坊,昌乐县志中称之为“保障坊”。 石坊南北向,为两柱一间冲天式结构,高5.5米,宽4米,两柱顶部为圆柱形,雕云龙图案。上额枋刻“二龙戏珠”,下额枋刻“游龙戏凤”。中间额匾北面上刻“乾隆御笔”四小字,下刻“尚父初封”四大字;南面上刻“乾隆御笔”四小字,下刻“北海高躅”四大字。两方形立柱,四面皆刻云龙纹。立柱下插入条石坊基。立柱南北两侧的夹柱石皆为圆雕蹲狮。 民国三十六年(1947),国民党第八军李弥部队的坦克车经过坊下时,将两边立柱碰伤。1958年发现西边立柱上部向外倾斜,枋与立柱的接缝明显变宽,雀替掉落,为了安全将其拆除,拆下后部分部件断裂,都堆放在东侧路边。因无人看管,这些石块不断被运走,前年这里还有三块残石,但最上面一块有雕刻图案的条石也不翼而飞,到2012年8月就只剩最下面一块了。 这座牌坊建于清乾隆年间,建坊原因是对于姜太公初封地究竟在哪里的“钦定”。 姜太公,即姜子牙,也称“吕尚”“吕望”,公元前十一世纪人,是周灭商的重要筹谋者。周文王采纳其谋略,卑事商纣,暗中积蓄力量,积极争取与国,乘隙翦商羽翼,造成“三分天下有其二”(《论语·泰伯》)的局面,奠定了灭商基础。周武王即位后,尊其为师尚父。武王伐纣前,吕尚亲入商都探察情况,并协助制定乘虚进军、奔袭商都的作战方略。商、周牧野之战,吕尚率一部精锐士卒,迅猛冲击商军前阵,商军前徒倒戈,周军主力乘势进攻,一举灭商。他是西周的开国元勋,周朝建国后,封他为“齐王”,他是齐国的缔造者,亦是中国历史上最享盛名影响久远的杰出韬略家、军事家、政治家。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道、兵、法、纵横诸家追认他为本家先贤,被尊为“百家宗师”。 姜太公的初封地“营丘”,即齐国第一个都城在哪里?自古以来为史家所争论,一说在昌乐营丘,一说在临淄城内,成了历史悬案。乾隆也研究这个问题,当他看了昌乐进士阎愉写的“营丘辩”一文后,认定“尚父初封地”就是昌乐营丘。于是就给昌乐县题了“尚父初封,北海高躅”八个字,并勅令“建坊以志”。昌乐县当局把乾隆皇帝的这一“钦定”,看作是对昌乐营丘是齐国第一个都城这一历史地位的“保障”,故在县治前街最重要的地方立起这座御笔牌坊,在县志中称为“保障坊”。 到了近代,这个问题还有争论,郭沫若说应在临淄城内,范文澜则坚持认定就在昌乐营丘。 明代永久性的举人、进士榜 潍县“科第坊” 在老潍县城东门里大街孔庙的东门“儒学门”东旁,(“儒学门”西旁与孔庙大门之间是“德配天地”坊)(今潍城区东风西街和平路至棋盘街段中间),当年学生营业部、瑞发祥金店门前,曾有座建于明代初年的“科第坊”,用于新科进士、举人登科提名。它建在此处,象征儒家教化与登科入仕的密切关系,以展示潍县尊孔崇儒尚文修德、人才辈出达至科举成就的辉煌。 据传说,当考中举人与进士的正式喜报到达后,即由县衙选择吉日,在科举坊下架起登坊木架。由知县主持隆重仪式,有关官员,考中者本人与亲友,地方知名人士,学宫在册生员与各书院学员等参加。先集体进入孔庙向孔子礼拜,再在学宫由考中者本人当众向恩师行跪拜大礼谢恩。然后出“儒学门”,参加仪式所有人员齐集“科第坊”下,观看知县指定的人员登上木架,将写有考中生员姓名与科贡年代、干支的红色纸条贴在坊上规定的位置后,此时鼓乐奏起鞭炮齐鸣,仪式结束。随后由雕刻工匠按纸条上文字镌刻完成提名程序。 该坊为四柱三间五楼全石结构,中楼为坊顶最高处,平脊中部有宝顶,两端有“吻”,檐下四组斗拱,中为“圣旨”竖匾。中间两柱顶部侧楼平脊外端有“吻”。檐外四角悬有铜钟,两外立柱顶部侧楼外端有“吻”,两层侧楼檐下斗拱部通透。中间设三层字板四级额坊,各额坊上皆浮雕龙、狮、大象、麒麟等祥瑞动物流云等各种图案。构图秀美,雕工精细。中间与侧间最下一级额坊下皆镶有“雀替”。四立柱立于条石柱基上,柱前后在柱基上设置圆雕石狮蹲于抱鼓石上。整座石坊器宇轩昂,富丽堂皇,是一座在当时属于高规格的牌坊。设想当坊上镌有姓名者位极人臣时,也不会觉得此坊屈尊。 坊上镌刻着明代276年间潍县籍进士、举人的姓名与其登科年号,干支。坊东面是28名进士,坊西面是83名举人,先中举人后又中进士的两面皆有其名。 附: 坊东面进士名单 弘治八年 乙卯进士 王荩 嘉靖二年 癸未进士 胡节 嘉靖十三年 甲午进士 陈宗仁 嘉靖二十六年 丁未进士 刘应节 嘉靖二十九年 庚戍进士 宋继先 嘉靖三十二年 癸丑进士 王渐 嘉靖三十二年 癸丑进士 王文政 隆庆五年 辛未进士 齐一经 万历二年 甲戌进士 姚德季 万历五年 丁丑进士 高桂 万历十四年 丙戌进士 陈所问 万历二十年 壬辰进士 潘国重 万历二十三年 乙未进士 颜思忠 万历二十六年 戊戌进士 许舜民 万历二十九年 辛丑进士 郭尚友 万历二十九年 辛丑进士 胡行知 万历三十二年 甲辰进士 姚宗温 万历三十八年 庚戌进士 刘进明 万历四十一年 癸丑进士 吕逊 天启二年 壬戌进士 王瑨 天启五年 乙丑进士 亓玮 崇祯四年 辛未进士 杨琦 崇祯四年 辛未进士 王调鼎 崇祯四年 辛未进士 张尔忠 崇祯七年 甲戌进士 宋翼明 崇祯十年 丁丑进士 胡振奇 崇祯十六年 癸未进士 王运熙 崇祯十六年 癸未进士 陈调元 名单按《潍县志稿》卷二十三·教育·科第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