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潍县志稿》部分牌坊表。 |
|
|
|
旧时潍坊的牌坊,数量之多,建造之精,在鲁东当属一流。满街的牌坊巍然屹立,如高大的神灵,像有生命的翁仲,在向人们述说着沧桑的历史,把一座县城装点得古色古香。老人们说的,潍县城里“百步一庙坛,十步一牌坊”,并不虚夸。在全市当年九个县城中,牌坊最多的就是潍县,仅县城里就有45座,包括六关的95座,全县境内共201座。 老潍县的牌坊,不仅显示着明清时代的建筑艺术,也是历史名城文明的一部分。有的牌坊成为了街道的名字,有的成为了城市的标志。 潍县的九座标志性牌坊 老潍县城中曾有九座标志性牌坊,它们是: 关帝庙巷口的“庙前牌坊”(今潍城区十笏园博物馆西邻)。建于元天历二年(1329)九月。牌坊为二柱一间冲天式,上额枋中部以上有宝顶。上额枋刻“勅封忠义仁勇威灵显佑伏魔大帝”,中额板刻“勅封伏魔大帝神威远震”,下额枋刻“封赠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这座潍县城里建筑年代最久的石坊,在存世648年后,于文化大革命中拆除。 在东门里大街文庙大门外(今潍城区东风西街棋盘街路口处),东侧为“德配天地”坊,西侧为“道冠古今”坊。二坊皆为木牌坊,四柱三间三楼,初建于元代,后屡经大修,民国十八年(1929)拆除。 城隍庙前牌坊(今潍城区城隍庙街)。庙前东侧为“保障金汤”坊,西侧为“福绥黎庶”坊,皆为木石牌坊,两柱一间一楼,两柱与柱基座及柱前后的抱鼓石皆为青石雕造;坊顶为木质单檐斗拱九脊瓦顶,平脊两端有“吻”,斜脊四角有“套兽”。中间额枋额匾与雀替亦木质,全坊除两柱外皆饰彩绘。初建于明洪武年间,成化二年重修,乾隆十七年又重修,文化大革命中拆除。 县衙前的“东莱首邑”坊(在今潍城区向阳路胡家牌坊街西口以北)。四柱三门全石牌坊,造型宏伟,明万历八年(1580)当任知县(洛阳进士)史善言建。拆除年月不详。 青龙桥坊。在朝阳门外青龙桥西头(今亚星桥西头),全石结构,两柱冲天一间式,由明崇祯十六年(1643)进士陈调元等人,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石坊与青龙桥同时建成。毁于嘉庆三年(1798)地震。 永丰坊,在东关固堤街路西永乐戏院巷口(今奎文区四平路福寿东街与东风东街之间北段路西),建于民国十八年,是永乐大戏院的配套工程。因为戏院深藏在巷子里头,应当在巷口建一个标志,于是就建造了这座木牌坊“永丰坊”。该坊为两柱冲天一间式,上额枋上额匾“永丰坊”三个颜体大字为谭资九书,下额匾为一平板,供张贴戏码海报用。下额枋与柱间有雀替,柱下前后有抱鼓石。民国二十二年,在额匾周围装上了彩色电灯串,晚上开灯后,这段街上五光十色益显热闹。此坊在1954年前后拆除。 “快活林”坊。在原南坝崖街南段路东(今潍城区和平路东风西街与胜利西街之间偏南路东),该坊为四柱三间冲天式,两中柱高约7米,侧柱高约6米,坊宽8米,中间宽5米,侧间各宽1.5米。中间额匾两面皆书“快活林”三个行书大字(据说陈蜚声所书)。侧间额匾两面皆绘各种民间杂耍图案,三间额枋下皆有雀替,各装球形电灯一只,四立柱柱基皆为条石,前后立有抱鼓石。坊东路北有两间二层楼房,是游乐场管理处,同时负责维护“快乐林”坊以及坊上电灯。1948年解放潍县战役中,国民党守军将坊拆除,用其木料修建了碉堡。 诸城牌坊九十九 “诸城牌坊九十九,还有一座没人走”以形容诸城牌坊之多,其实老诸城县曾有牌坊102座,只县前街上就有11座,由北向南依次是:张世则坊,翟銮坊,侯廷桂坊,丁惟荐、丁自劝坊,陈桦坊,陈良相坊,王隆、王良坊,臧惟一坊,王侍“解元坊”,王逵“承武坊”,王良相坊。 在炭市街上有一座极其壮观的“大司马坊”,背面书“大中丞”,建于明万历十五年(1587),坊上前后六个大字皆董其昌书魏体大字,其结构为四柱三间仿木三楼庑殿式顶。全坊精雕细刻,房檐四角悬小铜钟,石椽三出。中间檐下镶“圣旨”竖匾。中楼坊脊上雕有狮虎兽一只,首尾两端刻有俩小石人,翘首斜身用力牵拉。传说是姜太公之子向父求官,太公不私,封其为“神上神”,可凌驾于“圣旨”之上,任凭风吹雨打,日晒霜侵,虽官居高位,却备受痛苦。太公意在改变儿子仗势攀高私念。兽身上雕有宝瓶一只,以蓄收天女所散之花。坊体上主要雕刻的是“夸官游街图”,工艺细致,形象逼真,展示坊主人一世荣耀。此坊无论规模,还是工艺,均为诸城县诸坊之冠。只有臧惟一的“世登皇甲坊”,其壮丽程度可与之比拟。 那一座“没人走”的牌坊,在原天齐庙街路西,南北向砌在墙里面,故没有人走。 安丘古城区有牌坊二十三座 老安丘城的牌坊比较多,在不足1平方公里的古城区就有二十三座。“玉石牌坊”在城里东西大街十字路口以东,名为“文武铨衡坊”。该坊建于明嘉靖三十年(1551),为嘉靖癸未进士黄祯而建。黄祯在中进士后,曾先后任兵部武选司郎中和吏部文选司郎中,因其官职都是铨叙工作,故其坊题名为“文武铨衡”。因建坊时选用全白色石料,又加工精细,石面光滑,俗称“玉石牌坊”。 安丘城内的其他牌坊:在东西大街上县衙门口以东有“节烈合坊”,旌表节烈妇女四百多人。“大中丞坊”为明江西巡抚马文炜建。县衙以西,有“两世宠臣坊”,为王嘉谟与其子王应揖建。王嘉谟是明嘉靖戊戌进士,曾任湖广道佥事,其子王应揖曾任河南道副使。在南北大街上,十字口以南,有“世科坊”,为明举人辛乐、进士辛童和进士辛应乾建;“劲节芳型坊”,为清代南门里张扶兴的继室丁氏建;“大中丞坊”为山西巡抚辛应乾建;“彤史清扬坊”为张德纲继室刘氏建;“关中督抚坊”,为陕西巡抚韩必显建;“天官坊”是为吏部主事刘希孟建。 在县治前街南头,有“玉堂清琐坊”为王士瑶、王孟照父子建;在东门外,有“具庆重封坊”为曹汝勤建;“兄弟进士坊”为曹一麟、曹一凤兄弟二人建;在东关街南头,有“三沐纶音坊”,为马惠夫妇建;在西关街上有“兄弟联芳坊”,为亲兄弟又是同榜举人李迁乔、李迁梧建。“中台宪臣坊”为明万历进士王业宏建;“宪节重纶坊”,为明万历进士张文炫建。 老昌邑县曾有牌坊七十三座 清末昌邑知县周来邰在《昌邑县志》(卷之七)“坊表”前专写了一段文字:“鄑城坊表之建几埒州郡,余维其义,盖深以远也。夫造物灵秀之气钟诸人,为科第、为名臣、为孝子、为贞烈、慰为物望,讵非群伦所宜景行哉!顾当时则传,没则已焉,有求流风遗韵而不可得者,芳躅隐亦!俦则溯回从之。自坊表立,前溯有明,兹逮国朝,凡四百余年,而昔贤昔势犹令人瞻仰徘徊,想见其为人,慨然兴追踪媲美之思。大哉坊乎,将后视之今,不犹今之视昔欤!非深识表扬风励之义者,不足语此。” 今昌邑县志的编纂者,亦深知其义。即使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建国后第一次修志时,新《昌邑县志》中还是把清末民初县志中有关牌坊的记载附录于后。老昌邑县曾有牌坊73座,是牌坊数较多的县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