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新闻评论 |
第03版
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高密曾有五十九座牌坊 在老高密县城,明代建的功名坊、功德坊有三十二座。它们是:仪智、仪铭的“父子师保坊”,仪泰、仪溥的“兄弟台谏坊”,李介的“尚书坊”,李介、李昆的“父子都宪坊”,李介的“绣衣坊”,仪溥的“绣衣坊”,安仁的“进士坊”,李介的“进士坊”,咎诚的“进士坊”,李昆的“进士坊”,周弁的“进士坊”,管家祯的“进士坊”,管家福的“进士坊”,李邦魁的“进士坊”,王乔年的“进士坊”,阎芹的“进士坊”,王乔年的“御史坊”,李懋桂的“奉政大夫坊”,李正儒、李懋桂、李衍赏、李裀的“四世恩荣坊”,张福臻的“四任总督坊”,张轩、张礼、张福臻的“三世尚书坊”,安仁的“解元坊”,王辅的“举人坊”,王乔年的“举人坊”,张知用的“举人坊”,兵冯的“举人坊”,时正的“举人坊”,李介的“亚魁坊”,佚名“亚魁坊”,佚名“世科坊”,李简的“经元坊”,李范的“乡进士坊”。 还有清代建的一座“贞节总坊”,五座“贞烈坊”,九座“贞孝坊”,两座“双烈坊”,一座“烈女坊”,一座“双节坊”,一座“乐善好施坊”。 另有七座“贞节坊”分布在杜家官庄、张家官庄、洋河崖、堤东、姚戈庄、营稼庄、石庙子。 偶园街上七座明代牌坊 在今青州市“十里古街”中的偶园街上,曾立有七座旌表明代名臣的牌坊,由南向北依次是: 大宗伯坊。为明正德九年(1514)进士,官至户部、礼部、兵部尚书的陈经立。 进士坊。为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曾任兵部选司的陈梦鹤立。 大学士坊。为明正统十三年(1448)进士,曾任宰相的刘珝立。 翰林坊。为明弘治五年举人,曾任翰林院五经博士的刘鈗立。 太子太保坊。为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状元,曾任礼部侍郎赵秉忠立。 状元坊。为明宣德二年(1427)状元马愉立。 一门科举坊。为明万历五年(1577)进士,曾任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冯琦立。 其中,赵秉忠的“太子太保坊”,是在他去世后,朝廷为他所建。赵秉忠(1573—1626),字季卿,号山其阳,青州郑母镇人,明万历二十六年状元。曾任会试考官,侍读学士。他曾奏请神宗恢复建文帝庙号,神宗说:“事已久,不便更易”。他说:“国事论其当不当,不论其久不久”。终于说服神宗为建文帝恢复帝号。后升礼部侍郎,掌管詹府事。熹宗时,魏忠贤专擅朝政,陷害异己。天启四年(1624),大臣杨涟上疏弹劾,列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状,起草者是赵秉忠门生繆昌期,次年繆昌期受魏忠贤陷害,下狱论死。魏忠贤责问赵秉忠,赵不予理睬。魏忠贤怀恨在心,屡次在熹宗面前说赵的坏话。熹宗说“你说的不就是那个穿短袍讲经的人吗?我看那人忠心耿耿,正准备重用他呢”。后来他看到朝政日非,魏忠贤又不断迫害,多次请求告退,得到熹宗准予,晋礼部尚书,致仕归里。他回乡不久,又受到刘钟英案牵连,被削官夺俸。天启六年(1626)愤懑而死。崇祯即位后为他平反,恢复原官衔并加封“太子太保”。他的“状元卷”,现保存在青州博物馆,他还著有《江西舆地图说》1卷,《山其山集》25卷。 “大学士坊”旌表的刘珝(1426—1490),字叔温,号古直,今青州市高柳镇阳河村人。明正统十三年(1448)他二十二岁中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天顺八年(1464)任太常寺少卿。成化三年(1467)任太常卿。此时刘珝参与和主持了《绩资治通鉴纲目》、《文华大训》等重要文献的编纂工作。成化十一年(1475)任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入内阁参政。成化十四年任户部尚书,成化十八年晋加“太子太保”,称谨身殿大学士。刘珝自号古直,号如其人。辅政耿直忠介,居官清正敢于直言,他举荐贤才,保护忠良。成化二十一年(1485)九月,他告老还乡,回到阳河。他事亲至孝。弘治三年(1490)病逝,终年65岁。解放初期,刘珝的墓地还保存完好,占地数十亩,苍松翠柏,浓荫蔽日,石人、石马、石羊、石坊等,肃穆壮观。文化大革命中遭到破坏。现在刘珝的后代、阳河村委、刘序勤等人对墓地正在保护和修复。 潍县的八座公义善行坊 在清代潍县城乡曾建有“急公好义”“乐善好施”“善行”等八座牌坊,以旌表那些仗义疏财,兴办公益事业,赈济救灾,扶危解困热心助人的具有代表性的善人与其家族。按建立年代先后依次是: 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为牟应祥在寒亭仲寨建的“乐善好施”坊,1966年文化大革命拆除。 清咸丰三年(1853),为刘文用在城里芙蓉街刘氏祠堂前建的“乐善好施”坊。此坊为四柱三间木石结构,坊基、方柱、额枋、额匾皆为青石雕成,坊顶三楼为木制单檐斗拱歇山九脊,平脊两端有吻,中楼檐下中部镶“圣旨”竖匾,上下额枋雕游龙图案,额匾刻“乐善好施”四个大字。民国二十一年(1932)十月,将牌坊移至祠堂院内,后来祠堂院墙改建时,牌坊正好成为院门。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将其拆除。 清咸丰三年(1853),为陈在甲在室女碑村建的“善行坊”。 清咸丰六年(1856),为刘文煜在南小圩河刘氏祖茔进口处建的“急公好义”坊。此坊是潍县规模较大的全石牌坊,四柱三间五楼,高12米,宽10米。中间四级额枋三层额匾,下额枋下设有方形铁梁,侧间两级额枋中镶花板,四立柱下前后共八只雄狮高居基座上。整体庄严肃穆,浑厚高大。因所见图片模糊,雕刻内容水平无从认定,但其基本造型构建,属于高规格牌坊。 清同治三年(1864),为高其绪在西关大街上建的“急公好义”坊。 清光绪四年(1878),为丁廷珍在三里庄建的“善行坊”。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为丁善保在大圩河建的“善行坊”。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为刘潓在西羊角埠建的“善行坊”。 这八座善行坊中,有三座是为潍县城里太平街刘氏一家所建。刘氏族人善行义举的风范一脉相承,有许多感人事迹得到邑人交口赞扬。从刘文用平素总是济人之危,主动关心邻里孤寡,带头捐资修城建桥,又到刘文煜多次捐出千金设粥厂救灾,再到刘潓在去青州办事途中看到人们流离失所,饿殍载道的悲惨情景时,毅然捐出携带的全部两千银两赈济青州灾民。直到他家里已无钱可捐时,还向亲友借钱救济北部沿海遭受海潮和蝗灾的灾民,以至负债累累,忧虑成疾而亡。胶州寓潍史学家柯劭忞赞美他“为仁不富,惠川有之”(惠川是刘潓的字)。
◇相关链接 牌坊最密集的街道 潍县城内中山大街 在全市当年九个县城中,牌坊最多的是潍县,素有“百步一庙,十步一坊”之说,仅县城里就有45座,包括六关是95座,全县境内共201座。而在城内一条中山大街上(今潍城区东风西街和平路口至月河路口)就有18座。这么多造型各异,独具风采,又都雕刻精湛的牌坊骑列街上,巍峨壮观,气象万千。它们由东向西依次是: 1、诰赠坊。建于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为赠监察御史刘润建。 2、科第坊。建于明初,为新科举人、进士题名坊。 3、德配天地坊。在孔庙大门东。 4、道冠古今坊,在孔庙大门西。此二坊皆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重修。 5、“龙章重锡”坊。建于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为广西道监察御史颜思忠建,坊上大字为董其昌所书。 6、步天衢坊。建于明武宗正德二年(1507)为举人于周建。 7、鸣凤坊,建于明成化十五年(1479)为举人梁玠建。 8、诰赠坊。建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为山西布政使吕逊建。 9、都谏坊。建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为明万历进士姚德重建。 10、兄弟同登坊。建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为进士王文正、举人王文粹建。 11、节孝坊。建于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为王芳妻李氏建。 12、天垣掌谏坊。建于明万历七年(1579),为山西布政使司左参政齐一经建。 13、百有三龄坊。建于清嘉庆七年(1802),为韩桐妻王氏建。 14、黄门世宠坊。建于明万历六年(1578),为礼科右给事中齐闻乐建。 15、青锁纶恩坊。建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为礼科右给事中姚英建。 16、总督坊。建于明隆庆六年(1572)为总督监察御史刘应节建。 17、乔梓清班坊。建于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为贵州按察使司副使高桂父子建。 18、皇恩世锡坊。建于明崇祯三年(1630)为湖广布政使王瑨建。 这十八座牌坊中有十二座是为明代十三位曾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过重要贡献的清官功臣建立的。
潍县城中因牌坊 而得的街名地名 1、胡家牌坊街。在今潍城区十笏园博物馆所在地。因街上曾立有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建的“恩锡四世”坊而得名。该坊为家住本街的胡琏及其子胡邦佐、孙胡绍弟、曾孙胡行知而建。胡邦佐为嘉靖七年(1528)举人,任过刑部郎中;胡行知为神宗万历二十九年(1601)进士,曾任永年知县。此坊于民国十八年(1929)拆除。 2、杨家牌坊街。在今奎文区四平路东风东街至南大街之间南段路西。因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为本街居民杨子振继室李氏建的节孝坊而得名,文化大革命中拆除。 3、四牌坊街。在今潍城区东风西街向阳路至月河路之间的中段,即原西门里大街至大十字口之间,罗家巷口以西到冶房巷口以东。因有四座牌坊距离较近而得名。这四座牌坊是:黄门世宠坊、天垣掌谏坊、节孝坊、青锁纶恩坊。“潍县志稿”称这段为“四牌坊街”。此四座牌坊于民国十八年(1929)拆除。 4、柱史口。在今奎文区东风东街潍州路至四平路段的中间,是原东关大街东段向南的一个三岔路口,因路口东侧立有“柱史坊”而得名。该坊建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为山西道监察御史,山西按察使王渐建。王渐,潍县东关人。明嘉靖三十二年进士,为官清廉,在任上奖廉抑贪,关怀百姓疾苦,晚年归里,曾为明万历二年的“潍县志”作序,乡人重之。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