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8版:潍坊的古牌坊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标题导航
艺术多面,点缀古代人文景观
2013年03月1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艺术多面,点缀古代人文景观
  文史作者于家干在白浪河中鉴定青龙桥坊抱鼓石。
  安丘市庵上石坊局部。王海鹏 摄
  安丘市庵上石坊局部,缺口处为日本侵华时炮弹击毁处。王海鹏 摄



  牌坊,有的是记录着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有的则是对一位影响过我国历史进程的重要人物的铭记。作为一种独特的建筑形态,它可以与其他建筑物组成一个建筑群体,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可单独存在,如同纪念碑一样自成一景,以其高超的技艺,把一座城市装点得古色古香。潍坊的古牌坊也为古代潍坊的人文景观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百姓捐建的安丘“大中丞坊”
  在老安丘县城县衙大门东旁,曾有一座当地百姓捐钱为马文炜建的“大中丞坊”,坊上文字为掖县有“神笔”之称的刘重庆书。马文炜(1533—1603),字仲韬,号定宇。安丘贾戈庄马家楼村人。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中进士。初任河南硧山知县,隆庆六年(1572)升任御史。后又任湖北德安知府。不久又升按察司副使兼荆南兵备道。他革除流弊,严肃军纪,训练兵勇。重修荆江大堤,消除水患。荆江百姓感其大恩,称该堤为“马公堤”。此后升至都察院都御史兼江西巡抚。
  他为官刚直不阿。荆南是当朝宰相张居正的故里,地方官员对张百般奉迎。唯他公事公办不畏权势,一次皇帝派员到张居正老家整修宅院,派员与张的家人借机巧取豪夺,肆意圈占宅基,民怨沸腾,他严令禁止,并逮捕了民愤极大者入狱,权贵再不敢胡作非为。张居正因此对他怀恨,多次造谣对他污蔑,要置他于死地。但他已看清事态,坚决请辞。明神宗诏令他改任浙江巡抚,他力辞不就,回归故里。归乡闲居七八年间,他劝地方官员勤政爱民,自己也乐善好施,解危济困,帮助一些穷人渡过难关,为当地百姓做了大量好事善事。他还积极著述,著有《雁门集》一卷,《奏议》两卷,《淮阳杂录》两卷。万历十七年(1589)在其子马应龙协助下,编纂安丘第一部县志《安丘县志》,该志体例严谨,内容丰详,为明代诸县志中的典范。相传他辞世后,当地老百姓深切怀念他,自发捐款为他建了这座“大中丞坊”。

高密三街的“徽式”石坊
  在老高密县城当时称为“三街”的一条东西街上(今人民大街以南,永安路以西),曾有两座其结构不同于本地普通类型的石坊。
  位于街西头的是为傅蘅寊之妻单氏建的“烈妇坊”。坊体是两柱一间,坊顶却是三间三楼。两柱与第一级额枋特别粗大,额枋压在两柱之上,并伸出柱外,承托着全部坊顶。坊顶中楼九脊单檐四角飞翘,顶部平脊正中有宝瓶,两端有吻。侧楼平脊各一个吻和两个翘角。中楼檐下四组垂拱中为“圣旨”竖匾。侧楼檐下各三组垂拱前后通透。主额枋下为额匾,雕“名标彤史”四个大字。额匾下加一较细额枋,以承托额匾。柱下夹柱石为圆雕的蹲狮,立于基石上。坊高8米,宽6米,突显高矗威严,气势雄伟。
  街东头的一座是为傅曰玷之妻张氏立的“贞节坊”。坊体是四柱三间三楼。中两柱顶着额枋两头出柱,托着中间主楼,外侧两柱顶着侧额枋,侧额枋伸出侧柱外,以支撑两侧楼。四立柱皆较细。中间额匾下额枋较外侧额枋低,以突显主额匾。四立柱下前后八个蹲狮神态各异,坊高7米,宽6米,整座石坊精巧剔透,端庄秀丽。
  两座石坊皆具安徽石坊特征。

建在居民院中的西关石坊
  老潍县西关大街曾有三座石坊(今潍城区东风西街月河路口以西),这是在西段路南建在居民院中一座精美的石坊。建于清光绪元年(1875),是为郭遴之妻高氏所建的“节孝坊”。
  郭遴之(1818-1838),字擢如,号榕坪,太学生。浙江嘉兴府秀水县知县。其妻高氏(1820-1888)系西关高氏十五世高萝龄(字福堂,太学生)之女,诰赠太夫人,享年69岁,旌表节孝建坊。
  该石坊选址在本家院中,北墙外就是西关大街,其他东、西、南全是民房,不能采取那时通用的“培土筑坡法”“木架坡道法”施工,而是创造性的采取了运用杠杆原理,在坊的四周架起十二根撑杆,用撑杆将石料举高,安装到牌坊立柱上。架设撑杆中,有一座民房屋角碍事,需先拆去后再补修。施工方明言要对此做出赔偿,但房主要价过高,终未达成协议。施工方经精心测量计算,最后选定撑杆与这一民房房角留有一拳之隔,石坊按时建成。这是建坊史上的一次重大施工技术创新。
  此坊四柱三间三楼仿木单檐庑殿顶。中楼四檐角飞翘,角下悬铃,微风稍吹,即叮铛作响。坊体雕刻精细,四坊柱立于须弥座上,前后置抱鼓石,典雅浑宏,曾是西关大街上的一大景观。文化大革命后期将其拆除。
潍县“复园”中的“莺声处处闻”坊
  在老潍县城东南草庙子村西面(今奎文区健康东街与潍州路路口),曾有一座由著名学者韩梦周建的私人花园,名“西园”。道光年间转手蒯栋后,进行过增建改造。光绪二十三年(1897)富绅丁毓庚购得后,改名为“复园”,以表示对韩梦周的景仰。并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扩建,使之成为当时潍县16处私人园林中面积规模最大、自然景观最多、唯一逢节假日就对外开放的私家园林。实际上它是潍县历史上第一个“公园”。
  复园分为“正院”和“南院”,石坊建在正院。从北门进去,经过“石笋院”迎面就是一座高大的石牌坊,坊为四柱冲天三间三楼,楼为仿木直山单檐垂花拱,中间两柱高7米,间宽4米,两侧柱高6米,间宽1米。中间额匾两面皆刻“莺声处处闻”五个大字,相传为董其昌手迹。中间两石柱一面刻翟云升写的对联“花落家僮未扫”,“鸟啼山客犹眠”,另一面刻曾任省长的马良用鸡毛写的对联。下额枋与柱插接处有雀替,四立柱皆插入条石基座,柱前后有抱鼓石,坊下路面为彩色石子拼花图案。民国十四年(1925)七月,在丁叔言等人陪同下康有为来潍游览复园时,曾对此坊的点景之妙有过赞许,并留下:“北海待清来胜地,西园游宴正清秋……”的诗句。
  1952年,潍徐公路铁路桥以北段改道取直时,将复园大部包括此坊拆除。在残存的靠近草庙子村的公路东边复园旧址上,仍有六只珍奇高耸的石笋。1958年第一次扩宽潍徐公路时,原留下的石笋只剩两只较低者移至十笏园内。

牌坊小常识
  ◎建造牌坊的材料,古代有木,石,砖,琉璃。近代有钢、铜、水泥。
  ◎古代有关于个人和家族的旌表类牌坊,如功名坊、功德坊、祖茔坊、节烈坊、孝子坊、善行坊等皆需经皇帝批准,故坊上皆立有“圣旨”竖匾。凡标志性的,如庙前、衙前、桥头,风景区入口处等则由地方县及以上机关批准即可。
  ◎平民百姓建坊,要先向县衙申报,再由县衙报州府,后报到礼部典礼院恩卹科,汇总报皇上御批,皇上颁旨时,有时带钱,还御批坊名,如诸城的“升平人瑞”坊,康熙五十四年(1715),“诏旌百岁老人李射斗,官给银三十两,建生平人瑞坊”。又如寿光桃沟庄的“期颐偕老”坊。《寿光县志》载嘉庆癸酉奉旨建坊文曰勅旌寿民李忭百有五岁暨妻李氏百有六岁之坊又曰“期颐偕老”。
  ◎牌坊在结构形式上有:二柱一间冲天式,二柱一间一楼式,二柱一间三楼式;四柱三间冲天式,四柱三间三楼式,四柱三间五楼式,四柱三间七楼式;六柱五间十一楼式。
  ◎有关词汇:“楼”指坊顶为木或仿木屋顶状,楼即坊顶;坊顶平脊两端饰物叫“吻”;坊顶斜脊末端饰物叫“套兽”;檐下仿木向上支撑的叫“斗拱”;檐下仿木向下头部雕花的称“垂花拱”。坊体刻有建坊主题文字的部位称“字板”或“额匾”;上下镶嵌“字板”的横梁称“额枋”;“额枋”与立柱相交处斜状雕饰称“雀替”。坊柱,木坊一般为圆柱,石坊一般为方柱。坊基,也称“柱基”。木坊的柱基一般是“夹柱石”,也有的做成“抱鼓石”(亦称戗鼓石)。石坊的柱基一般做成条石台状或“须弥座”,在座上柱前后放置“抱鼓石”或“蹲狮”、“麒麟”等。
  ◎关于建坊资金。据清代人赵翼在《陔余丛考》中所述“旌门之式,旧最繁重……皆官为建造也,今制应旌表者官给银三十两,听其家自建。”据此可知明代所有牌坊,皆官府出资修建。而清代以来,因停止了为官员建功绩坊、科举坊,只准建节孝、义善、长寿类坊,则更大程度上成了个人或家族的光宗耀祖的行为,这就提高了个人或家族出资建坊的积极性。因此在官方定额每坊给予银三十两外,其余皆由建坊者自筹。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