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新闻评论 |
第03版
广而告之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习近平强调,突破发展瓶颈根本出路在于创新 ◎代表委员们热议技术创新成中国的迫切需要 据新华社北京3月12日电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近日在参加全国两会审议讨论时两度谈及“创新”,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16次提及“创新”。“创新”无疑成为中国未来发展的关键词。 “领导人把创新提到这样一个高度,因为这确实是关系我们国家未来前途命运的大事。”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发动机厂维修科党支部书记、经理徐小平说。 徐小平结合自己30多年的实际工作体会,认为核心技术的创新突破的确成为中国高端制造业走向世界的关键一环。“我们制造装备业中,很多核心部件都被国外企业垄断,我们不仅要高价买部件,在后面的使用中还要买配件、出咨询费,明显受制于他人。只有我们自主创新,才能有底气。” 习近平强调,在日趋激烈的全球综合国力竞争中,我们必须“正视现实、承认差距、密切跟踪、迎头赶上”。因为,中国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尴尬的事实:虽然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仍有很多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全国政协委员、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很早就认识到,西方发达国家在汽车制造的核心技术上领先太多,靠吉利的研发投入,再过几十年也很难赶得上。“吉利收购沃尔沃,就是在‘正视现实、承认差距’的基础上作出的决定。”收购了沃尔沃汽车100%的股权之后,吉利很快围绕消化吸收先进技术作出了部署。“并购不是目的,消化吸收,把别人的技术变成自己的,才是真的成功。”李书福说。 习近平5日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突破自身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就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陈戌源指出,中国的经济发展,确实到了转型发展的关键时刻,核心还是一个技术升级的问题,技术进步意味着效率、品质,意味着核心竞争力,在成本快速增长的阶段更是如此。 “科技创新对于我国资源配置、节能减排、生态建设、国家能源安全等都至关重要。”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电力公司总经理冯军说,“例如我们自主研发特高压技术,使中西部的能源为东部所用,促进了东西部协调发展。” 不过,代表委员普遍认为,目前,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仍然存在问题,要实现从“要我创新”到“我要创新”的转变,必须彻底转变思想、深化改革。 全国政协委员冯培恩指出,地方政府对GDP的片面追求和“短平快”的政绩观驱使企业热衷于产品仿制,不少所谓的“高新产品”只是包装的结果。 “同时,产学研合作的体制机制仍然不够完善。”冯培恩说,虽然各级政府设置多种企业创新基金,要求企业牵头与高校院所联合申报成果转化项目,但由于至今没有相关法规出台,致使在这些合作项目中屡屡发生知识产权归属不明、合作利益纠纷等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专职副主席赖明则提出,要加强产业自主创新的市场培育。“当前,自主创新的激励政策侧重于供给端,如土地划拨、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但针对自主创新产品的政府采购占GDP的比重长期徘徊在2%以下,远低于发达国家10%左右的水平。” “有企业反映,在报批新药时,审批部门总是要问:这种药国外有没有?如果没有,审批就很难。”赖明说,“我们口头上高呼支持自主创新,但行政审批、政府采购甚至公众消费却怀疑自主创新产品。” 同时,他指出,必须尽快转变“求大”的传统观念,着重鼓励中小型企业技术创新,为其发育和成长营造环境。“目前,我国也涌现出不少创新十分活跃、发展潜力巨大的高技术中小企业,但创新环境亟待改善,小型企业的贷款覆盖率不足20%,融资仍然困难。” “只有进一步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创投风投领域;同时,加快教育模式改革,强化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才能有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赖明说。
◎相关链接 中国专利申请量第一 却算不上创新型国家 据新华社北京3月12日电 已经成为专利申请量世界第一、论文发表量世界第二的中国,距离创新强国到底还有多远?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田力普说,中国申请专利的数量超过美国说明不了太多问题,“专利多、质量低,设计多、发明少”。 曾在中科院《科学新闻》杂志任总编辑,现为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科技政策专业在读博士的贾鹤鹏说,尽管中国的专利申请量第一,但在汤森路透发布的“2012全球创新企业百强名单”中,并没有一家中国公司的名字。他说,对于利用国家科研经费的科技机构和越来越多得到研发支持的企业而言,专利申请数量是用来表明自己“工作没有白干、钱没有白花的最好办法”,这也是专利申请一路高歌的重要原因。 “确实很多人在质疑,中国专利这么多,却算不上一个创新型国家。他们忘了这需要一个过程,我们目前还处于过程的初期。”田力普说。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