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版:潍县城的老街巷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专题
 
标题导航
两条中轴线上的四条大街
2013年03月2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两条中轴线上的四条大街
  讨袁东北军驻南门里的司令部。
  县衙二门,上书“北海名区”。
  潍县城内大十字口西北角。



  介绍潍县城里的街巷,必须先说一说大十字口。因为这里是全城的中心点,贯通东西、南北两条中轴线上的四条大街,即东门大街、西门大街、南门大街、县治前街,在此交汇,整座县城由此分割为东南、西南、东北、西北等范围大体相等的四个隅,其地理位置极其重要。
  城内地势中间高四周低,大十字口海拔31.7米,比北马道高7.1米。向北不远就是全县最高权力中心县衙门,向东、西、南都直通三个城门,是城内最重要的交通枢纽,多少年来一直是最繁华地段。无论是迎送官员、集会游行、节日宣传,乃至城隍爷出巡等,凡是需要招摇过市的举动,都要经由此处。尽管朝代更替沧桑巨变,大十字口的重要历史地位一直没变,人们至今还相沿相习地称这里为大十字口。
东西轴线上的大街
  潍城从东门(朝阳门)到西门(迎恩门)之间(即今东风西街与和平路口以西至月河路口以东路段),全长约1公里。它由习惯上称作东门大街、木牌坊、大十字口东、大十字口西、四牌坊、西门大街等路段连贯组成。这是一条历史悠久、文风昌盛、商贸发达的主要干道,历经千百年世代更替,见证了封建文明的鼎盛与衰败、现代文明的兴起与发展。各个时期都曾以独具风格的建筑在这条轴线大街上留下了不同的印迹。
  1929年(民国十八年)县政府将这六段自然街区一并定名为“中山大街”。1948年,为纪念“四八烈士”,将此街命名为邓发街。1965年改为东风西街,沿用至今。
◎封建时代的文教圣地
  封建时代,这条东西大街是潍县的文教圣地,文脉延续到清末民初乃至解放前。
  东门大街东段路北的文庙,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元代又重建、扩建,成为山东东部最大的文庙。明清两代不断增建修整,更加宏伟壮观。名宦祠、乡贤祠、忠孝祠、陈太仆祠均附设于庙内。庙门前有“文武官员军民人等至此下马”的石碑,两座跨街木牌坊,东书“德配天地”,西书“道冠古今”。每年二、八月上丁日,由政府首脑按古礼主持、名儒、生员都要参加的祭孔大典,一直延续到民国初年。
  有史籍记载的多位达官显宦,曾在这条东西大街上择居:如明进士,总督、工部、戎政、刑部尚书刘应节宅;明进士户科给事中姚德重宅;明进士,山西参政齐一经宅;明进士,广西道监察御史颜思忠宅;明进士,江西道监察御史亓玮宅等等。
  光绪三十年(1904)废科举后,县政府教育局在文庙内设立了“县立文庙小学”。潍阳书院于光绪三十年改为“校士分馆”,又改为“官立小学”。民国二年(1913)四月十四日,由劝学所长张树棻发起在这里创办了“潍县县立中学”(潍坊一中前身),到2013年正一百周年。许多著名人士如裴昌会、宋文田、谭沛霖、考斌之、郭味渠、于希宁、郭兰村、陈寿荣等都曾是该校优秀学生。
  民初实行新学制后,这条街上先后创办的小学有肇基小学、郭氏励新小学、丁氏继志小学、志成小学、养正小学。1931年(民国二十年),在东岳庙设立“民众教育馆”……历史证明,这条古老街道曾是潍县文化教育传承发展的摇篮。
◎开埠后的商业大街
  1904年潍县开埠后,工商业飞跃发展,这条大街上先后开业的有百货布匹、书店文具、成衣鞋帽、印刷照相、嵌银绣品、银楼古玩、中西医药、钟表眼镜、镶牙理发、五金电料、旅馆饭店、糕点糖果、酱圆茶庄、鲜果炒货等四十多个行业的两百多家商户。1932年,长途电话局在街中段路北开业,潍县开始有民用长途电话。
  百货业中,丁敬亭为首合资开办的泰东商行,是潍县第一家按上海、天津等地大百货店模式设置和装潢的商行,营业厅高大宽敞,全玻璃柜台、货架、楼梯转弯处仿上海大世界设四面“哈哈镜”。经销商品皆系名优,品种繁多。夏季营业到晚上10点,高大的霓虹灯招牌是独有的绚丽景观。
  张同信创办的惠东大药房和丁寿卿创办的亚东大药房都是华北地区西药业中的佼佼者。惠东以自产自销为主兼经销并开设门诊,能制造七十多种药品,在青岛、济南、西安、成都设有分号。亚东以经销最新高效药为主,兼营医疗、化验器材。
  其他如桐荫山馆(嵌银),云宝银楼,颐和堂孙家药铺,公益书局,聚兴印刷局,学生营业部,源顺服装店,福履斋鞋店,真光照相馆,致新商店(糕点),潍中饭店以及田家小铺等,都是各行业中的知名老字号。悠久的历史文化养成了所有店铺良好的商业道德,诚信服务,货真价实,童叟无欺。
南北轴线上的大街
  城里南北轴线上的大街,包括南门大街和县治前街,大十字口是其连接点。往南过小十字口、田宅街、南门大街到安定门(南门);往北直达县衙门口的“东莱首邑”坊,名为县治前街。日伪投降后,两街曾统一改名为中正街,全长705米。解放后人民政府重新命名为博古街。1965年改名为向阳路,经延伸拓宽后,成为向阳路中心城区的一段。
  民国以前,这条大街从东莱首邑坊到南门里,共立有谏议坊、解元坊、进士坊、通政司放、节孝坊等九座牌坊。
◎县衙是州县行政中心
  位于南北轴线北端的县衙门,始建于何年无从考证,万历《潍县志》记载,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潍州知州张萃重建,占地约2.4万平方米,明清两代虽经多次修缮,内外形制(包括庭院、广场、附属设施)没有多大改变,完全符合封建朝廷对州县衙门的建筑规制。
  衙门前是万历年间知县史善言建的石坊,上书“东莱首邑”,高大的影壁墙后是县衙大门,两旁一对一人多高威武雄健的石狮。过甬道是砖石结构的二门,上书“北海名区”,背面书“镜清砥平”。二门里面有“戒碑亭”,向北依次是大堂三楹,两翼为库房,堂前露台左右为快班房、壮班房,堂下为皂班房;静观堂(二堂)三楹;三堂三楹,有东西书房、厨寮;堂后为寝室七间,从房六间。露台前甬道左右有常平仓和监狱,雍正年间知县毛韶芳倡捐设立的普济堂32间和育婴堂12间,就在县治前街南段路西。
  从明洪武九年降州为县,到清末534年间,先后有178人任过潍县县令,平均任期三年。其中造福一方、清正廉明的好官22人,不但入祀潍县名宦祠,政绩卓著者,老百姓还为他们建立过生祠。民国成立后到1938年26年内,潍县县长先后换了18人,走马灯一样,有政绩者很少。
◎田宅街的由来
  田烳,字士行,号南村,祖籍河南。明永乐二年(1404),其祖辈随军征战,在潍县城南屯田建村,始有南屯村。乾隆初年,随其父迁居南门大街,以走街串巷收购废品为生。后爆发为潍县巨富,在南门大街广置房产,娶妻纳妾,相继生子13人,便在所购房产基址上大兴土木,新建深宅大院13处,沿街13个大门相对排列,13个儿子每人一处。从小十字口以南到水巷子口以北,大都是田氏住宅,这段大街由此改称田宅街。其后家道败落,房产大都被后起之富户所购得。直到房改前,13个大门依然存在,只是都不姓田了。
  潍县富绅丁善长(丁六宅)居于水巷子路口北段,有东西相对两处大宅院。1900年,丁叔言(名锡綸)由丁四宅(丁善宝家)出嗣给丁善长为承重孙,继承了丁六宅的产业成为潍县首富。这两处宅院曾先后多次被当地驻军或政府部门占用。潍县解放后,潍坊特别市委设在西大院内,至今仍保留的小黄楼,是当年曾山、许世友、姚仲明等领导的办公室。1950年代,昌潍地委和专署,也设在丁氏东西两大院内。
  民国以来,此街上先后创办过丁氏益群小学、田氏小学、潍县红十字会小学、潍县简易乡村师范学校、基督教会的信德小学。另外,南门大街还有教堂三座,西二东一,最大的是路东的基督教堂,至今遗址尚存。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