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内东南隅,位于东门大街以南,南门大街以东,连通马道的范围以内。与东门大街平行的郭宅街是其横贯东西的主要街道。南北走向的有兴隆街连接预备仓街到南寺前街;还有棋盘街、南巷子、射步亭街、平安街,它们之间各拐一小弯便贯通南北。松园子街在郭宅街南边,西到预备仓街,东接南宫后街。隅内有天仙宫(南宫)和石佛寺(南寺)两座古庙,其周边形成了南宫诸街和南寺诸街。 郭宅街 郭宅街东至东马道,西至预备仓街、兴隆街、小十字口东街的交汇处,全长400余米,向西过小十字口直通西南隅的布政司街。历史上因潍县郭氏望族聚居于此而得名。郭氏一族明初迁入潍县,其四世祖住东南隅,六世郭尚友万历二十九年(1601)中进士,官至户部尚书。仕宦起家,诗书传世,明清两代共有翰林4人、进士8人、举人27人、武举2人,贡生以上83人。他们的宅院、祠堂遍布郭宅街及其附近的棋盘街、南巷子、松园子街、射步亭街。邑人俗称郭宅街是“举人满街走、秀才家家有”。 位于塘子过道附近的南园,原是刘应节的园林,天启年间为郭尚友购得,增添了旧华轩、知鱼亭、松篁阁、来凤轩等建筑。他的孙子饶州知府郭一璐又加以修葺。乾隆时,园为一璐的侄子郭伟业、郭伟勣所有,二人能诗工书,与知县郑板桥为文字交,郑氏常觞咏园中。到清末园已废圮。但郑板桥赠的诗与画仍藏潍坊市博物馆内,其中两首分别是:“我辈为官困煞人,到君园馆长精神。请看一片萧萧竹,画里阶前总绝尘”。“七载春风在潍县,爱看修竹郭家园。今日写来还赠郭,令人长忆旧华轩”。 历任闽浙总督、福建巡抚的刘鸿翱(字次白),于道光二十五年(1845)致仕归里后,在郭宅街路南定居,大门口悬“大中丞”匾额,宅内分十个院落,百余间房产,左拐右拐方到其卧室,自称为“蜗居”。最南面是新建的绿野斋园林,南面有“带草书屋”。民国初年,此园卖与曾作京官,后任锦州知府的陈恒庆,他将“带草书屋”改为“怀白轩”,以示对刘鸿翱的怀念。以后改作陈氏启幼小学校舍,从松园子街开门。 直到民国年间,郭宅街上仍是郭姓居多,有郭许彦宅(子郭用群,山东省棋协委员)、郭恩嘉宅(人称念九爷,子郭谷石,名中医、书法家)、郭迺钰宅(子郭味蕖,驰名中外的花鸟画大师)、郭恩赓宅(清末翰林,人称十八翰林,著名书法家、教育家)、郭恩元宅(秀才,郭氏励新小学创办者)、郭雁宾宅、郭稼生宅、郭恩言宅(书法家)等。 著名爱国将领裴昌会宅也在此街路南。1992年裴将军逝世后,他的子女曾从台湾、四川专程到郭宅街凭吊故居。另外还有陈、郎、毛、王、杨姓等住户。门面正对棋盘街的运来堂理发馆,民初号召剪辫子时,陈恒庆积极响应,为运来堂写一对联:“职赞共和,学佛门祝发;名为待诏,代文人修容。”对联一挂,影响很大,人们纷纷前来剃发。 棋盘街与“老婆市” 郭宅街东段向北拐便是宽而短的棋盘街,长124米,宽10米,北头正冲文庙。城内有两条宽而短的南北街,一条是县衙前的县治前街,一条即文庙前的棋盘街。县衙和文庙是全县政治、文化的主要建筑,其门前必须敞亮通达以彰显其尊崇,这两条街的设置格局,包含在县衙和文庙的建筑气势之内。 棋盘街路西有郭氏祠堂,路东是丁五宅丁献之家的大宅院。抗战胜利后,驻潍县的国民党第八军曾在郭氏祠堂旧址设立过《统一日报》社。清末民初,棋盘街上一度兴起专卖旧物的集市,人称“老婆市”。 为何叫“老婆市”呢?起因是潍县原有很多封建官宦大户人家,到了民国时期,有的家道败落,却还讲排场、顾面子,便托一些卖破烂的妇女,变卖家中什物。每逢二、七大集,一些中老年妇女便在棋盘街两侧,就地摆摊出售,人们称为“老婆市”。一些文人雅士也来逛市,常能买到称心之物。“七七”事变后,“老婆市”逐渐消失。 南寺诸街 石佛寺(南寺)位于东南隅西南方(今中级法院宿舍范围),庙西通南门大街的短巷叫南寺西巷,门前通南马道的短街叫南寺前街,身东是预备仓街连接东西走向的南寺前巷和后巷。 石佛寺创建年代失考,宋咸平二年(999)重修,占地约三万平米。苏轼与石佛寺结缘的故事,潍坊人大都耳熟能详。庙前偏东还有规模不大的观音庙,人称“下庙”,门前有一古槐和水井,井边立有小小的龙王庙。民国初年,石佛寺内的佛像,除了大殿内的石佛,其余大都拆毁,腾出寺院办了学校。 民国十二年设立了潍县县立师范简习所,学员120人。民国十九年冬,讲习所与县立中学合并,改为县中师范班。日军侵占潍县后,日本僧人加藤丰正创办了一所维新小学,1943年又改为县立中学女生部。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游击队进城,原在农村的山东省立潍县中学迁到石佛寺,改为县中二分院。 南寺诸街没有传统的绅商大户,解放前居民中最有名气的是姚学乾,住南寺前街。初为铜器首饰工匠,心灵手巧,在铜器和木器的图案花纹上嵌入金丝银丝,是潍县嵌银业的开山之祖。他的亲授传人田智缗不断创新提高,使这一潍人首创的工艺美术品得到继承和发展,名扬国内外。 南宫诸街 南宫诸街包括南宫前街、后街和西街,因都在南宫庙的周围而得名;另外还有一条宽仅一米的半截胡同叫塘子过道。 南宫庙正名是天仙宫,因和城北的玉清宫在一条南北轴线上遥遥相对,遂有了南、北二宫之称谓。俗称的南宫是指天仙宫和药王庙。天仙宫位于南宫前街西头路北,《潍县志稿》载,元至正二年(1342)益都路道门提点张志功建,朱红油漆大门向南开,前殿塑玉皇大帝像,后殿塑玉皇娘娘像。天仙宫东院是药王庙,大门上方有“药王殿”匾额,供古代名医孙思邈。南宫庙前原有古槐两株,解放前东边一株枯死,西边的古槐至今依然枝繁叶茂,树龄500年以上,列入市文物保护范围。 民国十二年拆除庙内神像,前院改为东南镇立文昌阁小学,抗战胜利后改为东南镇中心国民学校。其后院辟为独院,于南寺西街开门,开办过“红十字医院”,日伪投降后为国民党潍县县党部占用。药王殿在1930年也拆除了塑像,改为教室,与天仙宫合在一起。 南宫西街是这里最长的街道,南起南马道,北至南宫后街,长约200米,宽约5米,三十几户住家,七八户工商业者略富裕些。街南头路东城墙角下有不大的湾塘叫南宫湾,北边住二十多户也是贫穷市民。南宫后街东西走向,西头北拐是南巷子,南拐是射步亭街,光绪甲午进士、翰林、著名书法家郭育才及其侄,著名眼科中医郭润琴住此街中段路东。正西通松园子街,麻行东家陈启之、义德栈东家张俊卿、源顺服装店张百川、济南聚兴昶银号副理丁蔚祯和青岛籍富商黄星源家是松园子街的五户富商大贾;知名人士有郭雨若、郭兰村、郭均雅等。 清末名宦、学者孙葆田(祖籍荣成)辞官归里路过潍县时,友人郭某将南园旧址赠予。孙新建“经韵楼”一座,藏书室名为校经室,书房名不夜书房,另建一东院名为賸园,寓怀思南园之意。在园墙圆门的扇形门额书“賸园”,背面书“紫气东来”。此门额刻石现镶于十笏园“四照亭”后院的圆门上。 【相关链接】 金泰和三年(1203),潍州董村《重修三教堂记》碑载,徐问真乃潍州南宫道士,精于医学,为人治病,药到病除。《苏东坡全集》载有他给欧阳修医治足疾(用呼吸导引法)之事,欧阳修时任青州知州。潍人郭麐《竹枝词》中有“行踪无常徐问真,指针上药走风尘。汝南从别欧公去,吸气方传愈几人。”这说明南宫庙早在宋代就有了,与《潍县志稿》载南宫建庙时间不一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