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内西南隅在南门大街以西、西门大街以南至马道的范围内。沿马道有柴家湾、小太平街湾、蝴蝶湾、大石炕湾,以西南角的蝴蝶湾最大。隅内贯通东西的街道是布政司街连接增福堂街、西下洼街。贯通南北的,东边是芙蓉街连结罗家巷;西边是岳王庙街连接南下洼街、冶坊巷街。芙蓉街向东有水巷子、宋家门楼,向西有八仙巷、大太平街、忍和街、鞍子街。太平街中段往南是四合头街。 布政司街和增福堂街 布政司街东接小十字口,向西,就是增福堂街,长约150米。明代山东设布政司使,据万历《潍县志》:“布政分司(公廨)在县治西南”,此街因此而得名。 街路北第一户是邑人称为“归德府”的陈介眉住宅。陈介眉,字绥卿,道光丁酉(1837年)拔贡,出任知县,迁通州知州。以屡获大盗赏戴蓝翎,换花翎,升归德府知府。巡抚以其知兵,调大营随同征剿,去数日,归德府陷而罢职归里。咸丰六年(1856)捻军攻潍县,亲率团勇出战,力竭而死。后诏复原职,赠太仆寺卿衔,建专祠于文庙。民国后其住宅逐渐成为杂姓大院。 街中段是清布政司行署旧址,民国年间先后改为邮政局用房、青年中学校址,后为潍坊三中教师宿舍。清代巡抚张兆栋曾孙张曙初在此街有两所宅院,路北的院内有花园,路南的大院,解放后成为国光铜线厂厂房,后改为市委干校,最后是市直幼儿园。路北的谭家大门内有三层院落,谭家族人分住各院,其他尚有丁、武、李、于、田等住户。往西过双小庙路口即增福堂街,因街上有增福堂而得名,此庙后改为西南镇小学。 增福堂街东头,路南路北都是大花翎陈介祺家的豪宅。路北的大院占地约一万平米,南北有四排房舍。现存的后排东头南北两厅房及东边的二层砖木小楼(即原贮藏古董文物的所谓“万印楼”),建筑面积380平米。现已从罗家巷开门,辟为“陈介祺故居纪念馆”。 路南首先是一座高大的影壁墙,中心砌有菱形砖雕图案,与路北的黑漆大门相映衬,显示出高官门第气度不凡。向西,隔一处普通民居,又是一个车门大院,房屋不多,人称“马号”,是陈家喂养牲口停放车轿的场所。这两处大宅院,是陈官俊做官后搬出北门大街“翰林院”而建造的。陈介祺辞官回潍又作了修缮而长居于此。最后,成为潍坊三中的校舍。 万印楼始建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当时陈介祺38岁,还在京城翰林院供职。退出政坛回潍后,这里就成了他收藏研究金石之所。他秉承“意在传古,志在为国”的理念,鉴古、集古、释古、传古,三十年如一日,终成为晚清民间最大的文物收藏家,中国最杰出的金石学家和古文字学家,为保存、弘扬中华文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民国以后,增福堂街上的知名人士有王旭夫,曾留学日本,同盟会员,倡办过增福堂小学;住胡家大院的胡镜心,干过潍县商会会长,是国民党政府召开的国民大会代表,人称“胡国大”。路南的一处草房院落前后五进,住户是1944年冬从松园子街迁来的画家郭兰村家。 随着旧城改造,增福堂街已在2006年永远消失。在今潍坊三中,尚能看到平躺在办公楼前的半条街道,墙壁上写有:“昔日增福堂街,今日增福堂院”。
八仙巷和太平街 增福堂街以南与其平行等长的依次是八仙巷和太平街。八仙巷窄如麻线,原叫麻线巷,后以谐音改称八仙巷。清代儒林高士刘以贵的故居就在巷西首路南。 八仙巷东首路北有建于清代中叶的刘氏家庙(原在芙蓉街开门)。刘家的始祖刘琦于明中叶从河北枣强县迁来,原住城北小红庙(今北关)一带,务农贩菜为生。约在万历年间,三世祖刘光灿的后人定居城内,到清末,人口繁衍,成为大户,族人大都住在大太平街、四合头、八仙巷、芙蓉街一带,俗称“太平街刘”。刘氏宗族自第六世刘伟起进入仕途。清顺治甲午年(1654),刘伟中举,任正定府南宫知县时,政风清廉,深得民心。回乡病逝后,南宫绅民年年派代表来潍祭奠,持续七十多年。他的侄子刘介,康熙丙辰年(1676)进士,曾任广西西林知县。至嘉庆、道光、咸丰年间,刘氏门第已是人才辈出,在清政府有官职、学位者达72人。虽无高官显宦,但皆为政清廉,急公好义。在八仙巷居住过的还有早期参加红军的刘居宽,解放前党的地下工作者刘景元等。 太平街东起芙蓉街西至西马道,从南下洼路口分为大、小太平街。自上世纪30年代至1993年旧城改造前,街面、房舍变化不大。知名人士的宅院:路北的有清末状元王寿彭得功名后新置的房产,他本人住得时间不长,他的夫人郭氏和三个儿子及其后辈都长期住此。 中段正冲四合头街有一黑漆大门,庭院深房舍多,刘氏族人称为“老大门”。门上悬“世袭云骑尉”匾额,刘氏第十二世刘鹏翕早年住此。民国后,此门内部分房产卖给同祥李家,刘氏后人仍住大院内。此大门的历史和刘氏家庙一样久远。 路南东头第二、三两处宅院都姓刘,是近房本家。清同治年间,正是刘潓当家。他在太平街为儿子们规划建房时,有意少建了一间南屋,在忍和街路北留出了一丈见方的空地,打了一眼井,解决了居民吃水问题,北侧贴墙盖了一座小庙,形成了东、西、北三个屋山夹一井一庙的微型景观,人们称作“三山一水一庙堂”。后来,太平街路南第二处宅院归刘潓孙辈刘友恭居住,他是教师,擅国画。第三家,就是少盖一间南屋的宅院,是刘作恭家。他热心教育,于1912年腾出五间临街屋,开办了“刘氏研志小学”,潍县第一个共产党员宋伯行曾在此读完初小。 街西头路北一处有两进院落,是民国年间创办的模范小学。抗战胜利后并入增福堂小学,解放后更名为太平街小学、潍坊第三小学等。 原籍胶州的史学家柯劭忞曾在中段路北住过。他的如夫人,街坊称作“柯太太”,穿着打扮比较入时。潍县人读“柯”为“kuo”音,孩子们就误称为“阔太太”。其实他家本也不穷。 陈氏“复增诚”酱园在街西头路南,始创于光绪年间。自制自卖各种酱菜,腌制的疙瘩咸菜非常出名。民国年间,户主陈铭章是潍县著名拳师。 芙蓉街及 水巷子、鞍子街 芙蓉街北起双小庙(关帝庙和三官庙),南到南马道,长300余米,宽7-8米,是连接西南隅全部东西街巷的主要街道。从中段的水巷子路口分为南、北芙蓉街,北头通过罗家巷可到西门大街(解放后罗家巷并入芙蓉街)。 北芙蓉街住户密集,也有几家绅商大户。如太平街口路东的深宅大院,是同治元年(1862)进士,署理河南巡抚、漕运总督孙凤翔的豪宅,人称“望乡台”。八仙巷口路东,有几百平米东西走向的“柴隆顺”广场。柴氏家族做粮油买卖发家,字号是“隆顺号”。连片进深的宅院,占地约1万平米,大门就开在广场,坐北朝南。正门以东,还有一专供车马出入的车门大院。清末民初家道开始败落,后人变卖了房产,此宅内遂成为杂姓大院。街北首路西是著名书法家陈森的住宅,黑漆广亮大门,内有几重厅房院落,其子陈筱岩也擅隶书。再往南是李书桓家,原是购置刘氏家庙的东厅房院,在芙蓉街开门,他是进步人士,解放初期曾任潍坊特别市东关市区副区长,后任市科普协会主席。民国以后,这条街上从事中小学教育的大有人在,如卢文楷、陈履平、刘栗生等等。殷实住户尚有魏、丁、马、边等家。另有小铺、磨房、理发、推脚的,教会牧师和医务工作者,可谓三教九流行行俱全。 南芙蓉街地势较低,住户相对较少。雨季,南门大街的积水经水巷子分流,过此街往南,再经鞍子街流入大石炕湾。但水巷子和鞍子街的住户,却比南芙蓉街密集得多。再往南是由东西、南北两条短街构成的宋家门楼街,南端有一小湾塘,出口便是南马道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