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6版:潍县城的老街巷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专题
 
标题导航
东北隅:5街3巷1马道1过道
2013年03月2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北隅:5街3巷1马道1过道
  关侯庙大殿遗址。
  荷花湾小学正面全图(摄于1943年),正中是向东开的校门,门旁是压水井,前面是荷花湾的西北角。 张黎明 供图
  胡家牌坊街旧影,图右是丁四宅的大门。



  东北隅在东门大街以北、县衙门以东至马道的范围内,街道有胡家牌坊街、曹家巷与梁家巷、新街子和海道司巷、郭家巷、安乐街和察院前后街等。东北角的荷花湾占地几千平米,是城内的大湾之一,往西尚有二增湾和油房湾。潍县城内七处古园林中,硕果仅存的国家级重点保护单位“十笏园”,就在胡家牌坊街路北原丁四宅的大院内。1949年撤销潍坊特别市建立县级潍坊市,市委、市政府机关也设在丁四宅院内。昌潍公安处和市公安局就设在原县衙门内。梁家巷、安乐街到荷花湾附近,拆建、新建了大片的干部宿舍。那时这一带就成了全市的政治中心。
胡家牌坊街
  胡家牌坊街西起县治前街(今向阳路),东至曹家巷,长310米,宽7米。因明代胡琏一家四代为官,政绩昭著,万历年间“恩锡四世坊”矗立门前而得名。街东头路北连续四个黑漆大门,属于丁二宅的宅院,第五、第六两个大门是丁四宅的。十笏园,原是明嘉靖刑部郎中胡邦佐的府邸,后转手于清顺治彰德知府陈兆鸾、道光直隶布政使郭熊飞,光绪十一年(1885)为丁善宝购得,修建为私人园林,被当代古建筑、古园林专家陈从周誉为“江北第一园”。历史上曾有康有为、居正等不少达官显贵在此下榻。
  十笏园西的关帝庙巷,巷首有元代建的过街石坊。巷北端有宋代所建的关侯庙,庙台很高,山门是二层小楼,门内塑四位守护神。东院正北的大殿,飞檐斗拱,琉璃瓦顶,庄严雄伟,内塑关羽、关平、周仓神像。西院是孔相祠,祀东汉末年北海相孔融。乾隆《潍县志》载“传黄巾围北海郡,公(关羽)与先主(刘备)率兵破寇入城,点将于此”。所谓“潍县有城始于汉”,这可能是一证据。
  庙巷子西边不远是郭家巷,长410米,宽3米,历史上曾是施舍粥饭的地方,有一条向西的小胡同通县衙门,俗称县过道,流浪者、探监者可在此得食。郭家巷居民爱耍龙灯,解放前就已全城有名。
  再往西是武衙门(即明代按察分司,后改为千总署)。大门两边各有临街屋数间,内院较低,是一大广场,原是清代习武生员练武之处。民国十七年(1928)潍县第一个戏院“潍县大戏院”就建在此院内,草顶席棚,后废弃拆除,辟为篮、排球场地。院北五开间的一座大礼堂,建有前后台,政府的许多大型会议在这里举行,也演出过京剧、话剧。解放后,武衙门整个大院成为民众教育馆,潍坊特别市文工团成立于此。后为图书馆、少年之家,潍坊市教委驻地。
  街东头路南是大户于五宅的大院,深长过道,两边是多户四合院。主宅内有七连间的大台屋。院内有凉亭、假山、绣楼,还有排水湾塘。往西是大商号“同祥绣货庄”李家,资产过百万大洋,大门比丁四宅的还大,门屉很高,出了过道屋有五磴台阶,过影壁往东即宽大的营业室,另有客房和饭厅,内宅有五连间小楼,前后开门。往西是潍县商会所在,解放后市劳动局在此办公。过蒯家过道,其身西的陈十一宅过道,是彰德知府陈兆鸾后人的住宅,过道长200余米,约193间房屋,以四合院为主,有近20座宅院,过道内也有十多米深的排水湾塘。后沦为杂姓大院。
曹家巷、梁家巷、安乐街
  曹家巷,据《潍城区地名志》“以曹姓居此最早得名”。南通东门大街,北至胡家牌坊街,长200米,宽4米左右。清代潍县丁氏望族十二世丁庸行发家后,在此处大量购置土地,修建住宅。十三世丁克成继承家业,将其四个儿子集中安置在曹家巷北头周围。后来四宅的丁廷珍将其曹家巷两边的宅基全部收购,其长子丁善宝在巷南首路西,建立了规模宏大的“丁氏先祠”,大门开在东门大街坐北朝南,内建四重院落,房七十余间。三四院之间有五连间二层小楼相隔,前两院为祠堂,后两院分别为家庙工友宿舍和仓库。丁善宝之子丁毓庚又将后院之闲置房,设立丁氏子弟私塾一所,不收学费。废科举兴学堂后,私塾停办,改为丁氏第二小学,即群化小学。校门开在第三院的东过道屋,成为该巷路西第一个门。首任校长是毓庚次子、潍县著名方志学者、民国《潍县志》采访部主任丁锡田。解放后整座祠堂改为潍坊市第十四小学,原祠堂大门改为校门。后迁址于北大街,成为北大街小学、潍城区实验小学至今。曹家巷东西两边数经拆迁改造,现正大规模建造“十笏园商业文化城”。
  梁家巷南头和曹家巷连接,北至荷花湾北马道。传说,最早只有张、梁两家住户,人称“两家巷”,光绪二十年,梁家学子梁文灿中进士,官至浙江道监察御史,梁氏家庭人气大旺,此巷遂改名梁家巷,1992年与曹家巷合并统称曹家巷至今。
  解放潍县时,解放军首先攻破荷花湾北城墙进入城内,占据荷花湾小学,与国民党守城部队展开了激烈战斗,学校及寺庙的房舍毁于炮火。解放后残址被拆除,荷花湾填平,建起一排排干部宿舍。旧城改造时宿舍南移至该巷南段路西,荷花湾旧址建为“忆荷园”。巷东侧开发为曹家巷社区,西侧为十笏园社区。至今巷况旧痕仍依稀可辨。
  观音堂庙的南墙外,是东西走向的安乐前街,长120米,插入南北走向,长约157米,通北马道的安乐后街。此街大都是平民百姓,较有名气的是前街路南第一户,潍县朱姓王家第十三世王伯岩家。他们本是明朝皇族(万历帝幼子),明亡后逃亡潍县改名为王庆宇、暂住在明末大臣郭尚友家。后来郭家赠钱在安乐街购置了三间草房,有个大院,定居下来。以宫廷御医治眼疾秘方制作“杏核眼药”和“拨云散”,在东门瓮城摆摊卖药为生。后在南坝崖开设“王万春堂眼药店”,生意红火,人口繁衍,分支散居于北门大街(同春院)、胡家牌坊等处。
海道司巷和新街子
  明初曾在这里设“海道司行署”。故街名为“海道司巷”。南起东门大街,北至新街子,长160米。后因时间长久,人们以讹传讹,成了“海岛寺巷”,直到上世纪80年代,经潍城地名办公室考证才改回原名。街上有16个住户的街门,多是深宅大院。
  三贤祠在巷北头路西,祀周亮工、赖光表、郑板桥三位造福于民的县令。巷南头路西旁,有面对街墙(不跨街)的“节孝坊”,是城内“四坊不走”之一坊。此巷不长,也出过不少知名人士。
  路东张家大门有民国时期与人合股创办潍县电话局,任过潍县商会副会长的张辉山。其子张镜远是潍坊书法家。
  刘家大门有刘阶平(1906-1992),上海国立中央大学商学院毕业。抗战时期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官员、国立中央大学、南京大学教授。著有会计方面书籍多种,还是国内外知名的蒲松龄研究专家。刘兰芳(1917-1971),女,生前是潍坊人民医院著名医生,小儿科主任。刘铭芳,1927年生,潍坊第四棉纺厂总工程师,省劳模,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和“五一”劳动奖章。
  路西郭家大门有郭荆玉(1891-1983),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在教育界知名度很高。他的长孙郭志光,著名花鸟画家,教授,现为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中国画研究院院长,山东书画学会会长。
  新街子由海道司巷西至曹家巷,长160米。街东头路南路北的大户都姓于。路南的是于祉家。于祉(1778-1860),潍县著名诗人、书画家、收藏鉴赏家。路北的是清代文学名人于铭书家。其子于普源(1868-1922),光绪二十年进士、翰林,安徽灵璧县知县。清末山东咨议局副议长。民国成立后曾权署青州知府,是潍县书法名家。此外,路南尚有曾任昌乐县银行行长的陈福绥家,其子陈寿荣是著名金石书画家。路北的“于氏先祠”,民国时期曾是“于氏崇文学校”校舍,解放后是居民委员会。其身东便是丁三宅家。现在此街已并入胡家牌坊街。
  新街子以北偏东是察院街,因明代察院行署设此处而得名。前街长约230米,宽约7米,中街长约180米,宽约3米,后街长约80米,宽不足2米,中间窄而弯曲的小道纵横,宽不足1.5米者,俗称“墙缝”。此街住户多系贫民打工者。民国年间出了一位名人陈瑞泰,留美学生,农学家,烟草专家,教授,曾任山东农学院院长。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