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潍县城的西北隅,在西门大街以北,县衙以西的范围内。隅内有城隍庙、观音庙、关帝庙等庙宇,以城隍庙为最大,两个大湾在西马道和城内的西北角。因县衙坐落在南北轴线的北端,北城门向西偏移了200米,成了隅内独有的一座城门。北门大街是最主要的街道,南通西门大街,身东便是城隍庙街和金巷子街,再往东是县衙西墙外的仓巷子(因紧靠县衙内的常平仓得名)。北门大街以西是陈家老过道、撞钟院老过道、撞钟院前街和后街。北城门名望海门,无瓮城,城门外便是东到登、莱,西去济南、北京的官道。1938年日寇占领潍城后,北城门和西城门被封闭,使西北隅城内外的交通和手工业、商业的经营受到严重影响。 城隍庙街 城隍,本义是护城河,最初由道家演绎并推崇为护城之神。潍县(当时是潍州)的城隍庙就建在了与县衙并列,位于县衙与北门大街的中间,体现了神权、政权互为依存的统治理念。由此而形成了这条240米东西走向的城隍庙街。 老百姓普遍认为城隍爷就是阴间的县官,每月的初一十五,县官都要来拜谒。这些迷信活动,引来了城乡各地的善男信女和小商小贩以及看热闹的市民,庙前便成了小型集市。尤其在乾隆十七年(1752)知县郑板桥倡修城隍庙时,又在对面广场增建了一座戏楼,直到民国十七年(1928),潍县建成第一座戏院的170年间,城隍庙戏楼是全县唱戏最多、时间最长、也是一年当中全城最火爆热闹的地方。 几百年来的迷信活动也聚集了人气,城隍庙附近的住户相继增多。除王姓庙祝的各家后人和食品、商贩的铺户外,还有了陈、张、丁、李等姓氏住户,有的还是名门大户。仅在庙西道南不足百米内,就有陈大观家族后人陈应聘、陈应芬、陈应枢、陈应奎兄弟,在道光年间中举做官后,先后建起了四座大宅院。其中,陈应奎任福建武平知县,因粤匪陷城殉难,敕赠知府衔,祀京师昭忠祠,其家大门上,悬有“天鉴孤忠”匾。陈应聘中进士后,署韶州府知府,署理南韶连兵备道。他买下张尔忠故居带有荷花池的后院在城隍庙街开门,后人称此为“广东道”老大门。 街西段道北,曾有清代名人王延年及其子王之翰的住宅。王延年,嘉庆进士,辞官后在家乡设馆授徒,一辈子教出的学生中,有46人中举,8人成进士。其子王之翰中进士后授翰林院编修。丧亲守孝期间,曾为后来成为状元的曹鸿勋授课。复出后累官至光绪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隐退后曾主讲于顺德龙岗、广平清辉书院。他的“九九消寒歌”,在潍县家喻户晓。
北门大街 北门大街除有与陈家有关的街巷和豪宅大院外,还有毛家场子、彭家过道、刘家过道、同春大院、张家大门等用以标志地段、院落的具体名称,它们也是不同时代政治、经济、社会变革中凝结下的固体文化。大街南首路西是关帝庙,其北邻的宅院,解放后成为北门大街小学的校舍。 北门大街上的广东道(新宅),在撞钟院路口以北路西,是原住城隍庙街的陈应聘的两个孙子陈世昌、陈德昌中进士做官后,光绪年间在这里建起的纵深百米的住宅。为区别于“广东道老大门”,这里就称广东道新宅。其对面路东有清道光江西巡抚陈阡的府邸。 广东道新宅以南的刘家过道,是清道光闽浙总督刘鸿翱的父亲刘济川、叔父刘峒从郭宅街迁来后刘家人在嘉庆年间的住宅小区。 同春大院,在金巷子路口以南道东,是明神宗幼子王庆宇后世子孙的住宅。明亡,他改换姓名在潍县以开万春堂眼药铺起家,原住安乐街。其子孙世守家训,义不仕清,多以经商出名,除万春堂眼药店以外,还经营过绸缎、百货、碳庄等。清同治七年(1868),其后人买下了北门大街衍生堂的老房子,装修成新的豪门宅院,起名同春号,共有房屋七十余间。解放前,住着王氏第十一世孙王永年、王永来、王永利、王永亮兄弟四人。他们自称是“朱王家族”。 潍坊战役中,国民党军队在这里设立了城防机关,派驻了不少士兵,北门大街附近的许多宅院毁于战火。
撞钟院前后街和前后湾 此街临近西马道,因观音大士庙(观音院)朝夕撞钟,人们称作“撞钟院”而得名,此庙后改建为西北镇小学。街民中,小商小贩、耍手艺、卖吃食、下苦力的居多,其中不少是陈大观家族的后人。穷苦家庭的妇女都在家做针黹、绣花。因此,这里乃至北门大街,也是潍县传统刺绣手工艺品的基地之一。观音大士庙前后的住户,基本都以铜首饰加工为业,产品送往大街上的银楼,行销省内外及京都、东北各地。在潍县所谓“三千砸铜匠”中,他们为数不少。解放后,家住庙前的朱光之一家,父母、儿子、媳妇都从事铜首饰加工,很有名气,在承做解放军服装铜纽扣时,独家创制出带五角星的纽扣,受到军队的表彰,载入潍城史册。 撞钟院前湾在西马道以东,西南角通西马道,东北角通前街和老过道。湾南崖九曲巷的北端路西高墙内,就是福建巡抚张兆东家在西门大街开门的宅内花园——颐园。湾的东北西三面都有住户,北面有一压水井。此湾水很深,解放前从没干涸过,经常有人在此钓鱼。湾西边马道南段路东,有丁氏继志小学,解放后曾作为城关民办中学校舍。撞钟院后湾在西北角上,靠近城墙,湾大而浅,芦苇杂草丛生,是附近儿童们玩耍的好地方。 陈氏家族与 西北隅街道 以陈大观为始祖的潍县陈氏,是全县有名的望族大户,从明初陈大观来潍做官并定居北门大街后,家道昌盛,名人辈出,他们对西北隅各街道的形成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北门大街上的陈家老过道、翰林院街及金巷子,就记录着陈氏发家致富的历史。 陈家老过道,因陈大观家十几代人在这里聚居而得名。明代,潍县出过28名进士,其中3名就出在陈家老过道。他们是陈宗仁、陈所问、陈调元,另有举人陈所养。陈宗仁、陈所问做官廉洁,成为名宦、乡贤;陈调元,康熙时做过礼科、刑科左、右、都给事中,75岁致仕归来,又总纂了康熙《潍县志》,并捐资修建了东门外跨白狼河的青龙桥。这个家族诗礼传家,崇尚勤劳节俭,做官者清正廉洁,身后积蓄不多,因此,这条窄长的老过道里,一直没有显赫府第和像样的住宅。 翰林院在北门大街城隍庙街路口以南的东侧,原是陈大观后人陈祥桂弟兄六人及其祖父、父辈在清嘉庆年间的住宅。陈祥桂长子陈官俊、孙陈介祺、侄孙陈介猷分别在嘉庆、道光、咸丰年间(1808-1852)中进士,都曾入翰林院当过编修、修撰或庶吉士。由此,当地称他家这座住宅叫“翰林院”。其后,他们虽在别处另建新宅,但翰林院的名称依然存在。直到民国年间,翰林院内过道两侧的住宅,尚有14个院落。其身南还有陈祥蓂后人的住宅俗名“钉子门”及其宗支的陈氏祠堂。因此,北门大街从城隍庙街口到西门大街的百米路段,也叫翰林院街。 金巷子、八支旗杆底、谭家场子,是北门大街身东同一条200米街巷,因时代背景演变而赋予的不同名称。清乾隆年间,陈大观家族后人中的陈尚志,弃学经商而发家致富,曾与儿子捐修学宫、文昌阁、城墙,在北门大街倡修了陈氏家庙。同时,在街东建成了连片豪宅及宅内园林,取名半亩园,是城内七处名园之一。其住宅所在的街道,当地人因陈氏在此发家而称为金巷子。到嘉庆年间,其后世子孙陈风翰中进士、陈风喈拔贡,光绪年间风翰的孙子梦庚、晋康中举,由是他们在家门前先后竖起炫耀科举成名的八支旗杆,以显示由商而仕的家世转换,因而又有了八支旗杆底的名称。清末民初,民族工商业兴起,这座封建大院的主人,换成了以粮食中介发家的谭思聪家,于是又有了谭家场子的称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