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业路上竞风流 |
——记坊子区坊安街道洼里村计生协会会员赵霞 |
|
|
赵霞(中)在指导计生协会会员采摘草莓。 |
|

|
|
赵霞是坊子区坊安街道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她从仅有3人的拔丝小厂做起,一步步发展壮大,到拥有环保节能建材生产、石材工艺品加工、生态农业等多个项目的大型企业,成为计划生育家庭妇女中的创业典型,荣获潍坊市三八红旗手、潍坊市创业之星、坊子区巾帼创业新星和全国科技致富能手等多项荣誉。 艰难创业,掘得“第一桶金” 1994年莱阳农学院毕业的赵霞,没有按照分配去从事自己学过的专业,而是阴差阳错地进了一家冷拔丝厂。但是好景不长,工作不到1年,这家企业就破产了,厂里用一台旧冷拔丝设备抵顶了她和其他两位工友的工资。 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两位工友既无奈又真诚地对赵霞说:“赵姐,我们跟着你干吧!”背负工友的信任,赵霞领着大伙,走上了艰难的创业之路。利用那台旧机器,她们租用了厂里两间旧厂房,一边学技术,一边揽活。由于技术欠缺,对设备不熟,有一次交流接触器坏了,赵霞晚上8点多冒着大雨骑自行车到老厂长家求救。被她的诚意所打动,老厂长二话没说就租了个面包车去了车间,帮她们修好了交流接触器。由于细心经营,98年,她们的拔丝厂已发展到4台设备、6名工人,初具规模了。那年,赵霞分了满满一书包钱——那是她辛勤掘得的“第一桶金”。 为了拓展发展空间,赵霞在经营拔丝厂的同时,坚持自学工程知识。2002年,她接了第一个工程方面的活儿,慢慢开始往建筑工程方面转行。其间,她认识了潍坊建设集团的刘向东,并于2004年同他结婚。赵霞加入了潍坊建设集团,成立了赵霞项目部,正式打入工程建设领域。 衔食反哺,返乡回馈乡亲 “自己富了不算富,大伙富了才算富。”赵霞夫妻明白,自己的成功离不开乡亲支持。为了报答家乡,决定带领大家共同致富。2006年,她跟随丈夫回到洼里村,注册400万元,成立了潍坊天峰建材厂,优先吸纳计生协会会员就业。如今,该厂已拥有职工60多人、年销售400万元。 “雏既壮而能飞兮,乃衔食而反哺。”看到群众出行难,赵霞个人出资,为村里整修了四条道路,共6000米,铺垫沙石1200立方;加固塘坝护坡210米,铺设雨水疏通管道200米。为保障村民用电,她协调供电部门对村内老化供电线路进行改造,出资更换了250V变压器。针对群众吃水难,她给村里新打了3眼机井,铺设了18000多米的主管道,垫付资金26万。“再穷不能穷教育”,2011年坊安街道改造校舍,在流转资金并不宽裕的情况下,她一下子拿出5000元。同时,又投资60多万元建成了1500平方米的多功能文化广场和活动场所。仅2011年赵霞帮村里修路、安装自来水、改造供电线路、建设文化广场和活动场所的费用就达100多万元。 化蛹成蝶,向更高层次腾飞 后来,她又把发展的触角伸向了其它领域。洼里村民常年靠种粮为生,产出值不高。但那里环境好,水土好,适合种植;同时,由于近年农产品药残问题突出,有机产品需求量大。于是,她又产生了发展生态农业的想法。 她先后到烟台、寿光等地考察、取经,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决定投资建设玉泉洼生态观光园。但建设一个棚就需要10多万元,群众根本拿不出那么多钱。面对巨大的资金缺口,她和丈夫商量,通过组建合作社的形式筹措资金,与9个农户一同成立了玉泉洼专业种植合作社。 之后,随着知名度的不断提高,玉泉洼专业种植合作社的规模也逐渐扩大。目前,已建成日光温室大棚60个,可容纳500吨蔬菜冷库一座,蔬菜加工车间5200平方米,葡萄观光长廊2600米,肉牛养殖棚舍3600平方米,存栏600头。入社农户46家,员工300多人。下步,她计划投资8000万元,利用3年时间,建成占地1380亩,集蔬菜种植、果蔬采摘、观光垂钓、肉牛养殖、蔬菜加工和生态酒店于一体的生态观光园区。届时,将实现收益135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1000多个,带动村民人均增收1.8万元。 文/图 本报记者 王叶妮 本报通讯员 宋皓 郝书深 李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