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评论员 李帆 涨价成了部分景区惯用伎俩,一手卖票一手拿钱的增收方式让他们沾沾自喜,殊不知,此乃最笨、最短视的经营方式。旺季涨价的景区被暂时的真金收入迷惑了双眼,对社会价值、人文价值等视而不见,看似收获颇丰,其实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甚至是饮鸩止渴。
近期,随着旅游旺季的到来,国内景区掀起了新一轮“涨价潮”,凤凰古城、江西婺源景区、四川峨眉山、扬州瘦西湖等多家知名景区纷纷上调了门票价格,最高涨幅达到了167%。对此,网友感叹景区越来越“玩不起”。 (本报今日A22版) 假期尚未来临,当人们还在为出游蠢蠢欲动之时,景区已按捺不住涨价之情,纷纷调高门票价格。涨价成了惯用伎俩,一手卖票一手拿钱的增收方式让他们沾沾自喜,殊不知,此乃最笨、最短视的经营方式。 从景区的市场属性来看,涨价只是价值规律的一种正常现象,供不应求时,涨价在所难免,从此层面而言,门票涨价与白菜涨价并无二异,民众无需对此一顿唏嘘。但值得注意的是,价值规律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而景区票价却在只“上”不“下”的单向道上一路狂飙,恐怕就说不过去了吧。即使是有一些景区降低了票价,也只是一些“冷点”,说穿了只是装装门面,而稍微有点名气的景区都不同程度的上涨,从总体看涨多降少成了一种趋势。 既然不合理,景区门票只涨不跌的勇气从何而来?首先,定价机制不透明,让票价制定成了景区自编自导的“独角戏”。每逢涨价,管理成本上涨、景区超负荷运营成了抵挡民愤的利器。但根据资料显示,云南石林风景区近3年来门票收入超过9亿元,日常资源保护经费只占7%,不过区区6300万元。这样的数据让看似合情合理的借口不攻自破。其次,部分景区各自为战,缺乏整体统筹的大局观,让这些景区管理者的眼中只有自身利益,社会效益被抛之九天云霄之外。在此语境下,涨价收钱 就成了他们唯一的伎俩。长此以往,他们必然将为理性的游客所唾弃。 这些只会涨价的景区不妨学习一下“西湖经验”。2002年10月,西湖景区成为全国第一个免费开放的5A级风景区,免票之前,杭州西湖每年约有两千多万元的门票收入,10年来,看似“亏了”2亿元。但免票以来,随着游客爆发式猛增,杭州2012年旅游总收入达到1191亿元,比免票前足足翻了一倍,这足以让那些涨价的景区望尘莫及。 对比之下,孰胜孰负一目了然。旺季涨价的景区被暂时的真金收入迷惑了双眼,对社会价值、人文价值等视而不见,看似收获颇丰,其实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甚至是饮鸩止渴。“亏损”一时的经济效益,实现双赢甚至三赢,何乐而不为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