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05版:潍坊新闻·关注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防控H7N9禽流感
 
标题导航
爱都市更爱田园,大学毕业生进村土里刨金
2013年04月1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爱都市更爱田园,大学毕业生进村土里刨金
◎在“明天谁来种地”的背景下,我市出现别样风景 ◎农村创业也有失败案例,专家建议冷静考虑
  由守昌,生于1986年,2010年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曾在东营市胜利石油管理局工作,后辞职到寒亭区岳父家乡种植和销售西瓜。
  魏蒙,生于1988年,毕业于山东建筑大学,专业是土木工程,2011年毕业后,在学农业的父亲影响下,他回到高密农村,承包了300亩地种起了小麦。
  朱子波,生于1984年,2009年大学毕业后来到寿光市稻田镇成了一名村官,在他的带领下,当地20名大学生村官当起了“卖菜老板”。



  如今,在农村广袤的土地上,出现了这样的现象:种地的人越来越少,越来越老龄化,这一现象已引发广泛关注。然而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市有一部分大学毕业生“逆流而上”,安于一方土地“刨金”。他们年轻、有知识、富于挑战性,作为当代大学生,他们敢于回归土地,在向土地要效益的同时,也收获了理想和信念。他们或许不能代表土地耕作现状的转折,但他们为理想而拼搏的精神和勇气值得喝彩。连日来,记者采访了其中三位。
扔了“金饭碗” 转行种西瓜
  上学时就喜欢做生意
  记者见到由守昌时,他正在一片板房里忙碌着。由守昌老家是滨州市邹平县,2010年毕业后,他第一个月的工资就有六七千元,说拿到了“金饭碗”一点也不为过。
  当时,由守昌的岳父在寒亭区固堤街道种植了1000多亩西瓜,全年销售额才30万元,由于缺乏种植和销售方面的人才,发展受到很大局限。由守昌说,他是一个喜欢做生意的人,大学时就曾卖过手机卡、干燥剂等,还开了一家旅馆,毕业时他用赚来的钱给父亲买了一辆近10万元的轿车。
  为了梦想,由守昌打算辞职,到寒亭区种植销售西瓜,这一决定让他的父母难以接受,但最终,由守昌还是坚决地辞了职,来到寒亭区圆自己“西瓜的梦想”。
西瓜年销售额破600万
  由守昌刚来时,岳父的“郭牌”西瓜就已久负盛名,但因为管理混乱,经济效益总是提不上去。由守昌初来乍到,既不了解产品也不了解客户,对当地的情况也不熟悉。为此,由守昌跑到田间地头,向技术员讨教种瓜经验和验瓜技术;去找种植户聊天,拉近与种植户的关系;努力说服家人,给他们讲解规范化的公司管理制度。
  经过近半年的努力,由守昌终于使公司步入了正常轨道,内部分工明确,职责细化,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由守昌贷款百万元改善园区的基础设施;为坚持物力灭虫、施有机肥的西瓜申请了绿色标志;为扩大销路,他制作巨幅路牌广告、建立自己的网站进行宣传,并重新设计制作了产品包装。
  2012年是由守昌到来的第三个年头,他们的西瓜年销售额已达到了600万元。
让农民经住市场折腾
  和土地、农民打交道多了,由守昌有了不少想法。“要让农民经得起市场的折腾。”由守昌说,如果市场上某种农产品突然供不应求,很多农民就会“蜂拥而上”种植,造成产品滞销损失惨重,最终结果是农民被市场折腾得筋疲力尽,这样的事情他见过很多。
  在由守昌的努力下,他们的“郭牌”西瓜销量很大,附近的农民就想加入种植行列,由守昌经过层层筛选,把符合条件的种植户从原来的四五户发展到了现在的30多户。而且,最初那些持有“种个西瓜也那么多要求”看法的人,如今尝到了甜头,也对由守昌心服口服了。
  由守昌说,自己确实喜欢农业,就目前看,社会上各个行业都有精英,尤其是IT、金融、建筑等领域,精英人士爆满,但农业领域精英太少。“这一领域精英少,咱就容易混成个精英。”由守昌调侃道。
大学毕业生 干“另类”事业
  和家人承包300亩地
  见到魏蒙时,他正在他的麦田里。1988年出生的他,脸上还挂着青涩,风中的他看上去似乎有点弱不禁风。
  魏蒙的老家是高密市醴泉街道魏家小庄村。大学毕业后,学农业的父亲给他提供了一个消息:高密市有两块面积150亩的土地要外包,管理好种植、收获等环节,一年差不多能赚10万元。从小跟着父亲,对土地和农业有很多见识,于是,这个文质彬彬的大学毕业生,于2011年秋天,在承包的300亩土地上种上了小麦种子,也播种下了自己的希望。
  种300亩地,一年下来总费用要40多万元。魏蒙和父亲一起,干起了这件在别人眼中有些“另类”的事业。同年,他认识了自己现在的女友,女友和家人也很支持他。
不懂种田就请来行家
  正聊着,魏蒙朝一个蹲在麦田里的汉子挥挥手,汉子看到后就笑着走过来了。他叫张步军,是高密市姜庄镇刘家口子村人,今年46岁,在农田里干了近30年,他目前种植着36亩地,有着丰富的土地种植经验,被乡邻们戏称为“种地小诸葛”。魏蒙自己不懂种地,就请张步军来管理300亩土地。
  采访魏蒙当天,他们正在浇地。在这块面积150亩的土地上,有三组共六人在干活,浇完整块地大概要七八天,所有工具都要放在田间的垄沟里。这期间,为了看护这些工具,张步军都顾不上回家,晚上就睡在三轮车里。魏蒙看着心疼,一口一个“张叔”地叫着,说要给张步军发加班费。
  张步军一听,憨厚地笑着,说等年底看看吧。“你赚钱多,就多给点儿,赚钱少,就少给点儿。”一位25岁的大学毕业生和一位几乎年长两旬的农民大哥,那么容易地建立了彼此的信任和尊重。
梦想种地也连锁经营
  最初听说魏蒙这个大学生要来种地,张步军很吃惊。“俺村700多口人,出了20多个大学生,没听说有一个回来种地的,可如今我能理解他了。他不懂的东西,比如一亩地里该施多少肥,该撒多少种,他就问我,对我的建议也很信任。”张步军说,他对这个小伙子很是敬佩。
  2012年麦收季节,魏蒙收入了近10万元。有了收获,再详细地品咂着魏蒙的选择,张步军觉得种地是行的。“张叔觉得行,我就更有信心。”魏蒙孩子气地笑笑说。
  魏蒙说,自己不太喜欢大城市的生活,在农村的土地里,他沐浴着日照、清风,打心底里喜欢这股味道。而且,在这片土地上,他也有很多自己的想法,比如,他要把土地上安装自动喷洒浇灌系统。张步军听说这个想法后,笑说那样就成了城市花园了,挺洋气。
  对于自己的未来,魏蒙也有打算。2012年是少有的丰收年,收入还可以。今年春天天气不好,气温低,日照少,对产量肯定有影响,但国家对小麦的最低保护收购价为1.21元,算算账,也不至于没收获。想着自己的300亩地,魏蒙寻思:承包300亩地让自己平均每年赚七八万元,如果自己将这第一个300亩地的管理形成一个系统的模式,“就像发展连锁店一样,肯德基可以一家家开连锁,我就考虑土地种植是不是也可以连锁经营下去……”25岁的小伙子立足土地,希望有一天有自己的“家庭农场”。
大学生村官 当“卖菜老板”
  齐心协力帮农民卖菜
  这两年,在寿光市稻田镇,一帮大学生村官广为人知,他们就是以朱子波为首的20个大学生村官。从2009年当村官开始,他们就自发创造了一种农业发展新方法,带动了农民发家致富,给自己的理想注入了活力。
  2009年7月,朱子波来到寿光市稻田镇,被分派到盛产桂河芹菜的桂河片区,负责14个村的联络。当时,因为桂河芹菜特别好吃,味道发甜,稻田镇于2009年就注册了这一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桂河芹菜”。但是,却一直打不开高端销路,收购价每斤才一元钱左右,朱子波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他和其他19名在稻田镇工作的大学生村官一起,商量着发展稻田镇的地方性高端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动农民致富。
  说干就干,20个大学生村官成立了寿光市蔬鑫果蔬专业合作社,每人凑了8000元钱买了一辆厢式货车用来运蔬菜。这期间,大家分头行动,建设了合作社网站,推进桂河芹菜的网络营销;利用各种方式扩大桂河芹菜的知名度和实际销售量;说服桂河一村投资120万元致力于推广、发展桂河芹菜,建设储存、加工、冷藏基地,改良、研发桂河芹菜种子。
  通过半年的努力,2012年底,合作社销售盒装桂河芹菜5000多盒,袋装桂河芹菜100000多袋,还有杨家萝卜2000多盒,营养贝贝小南瓜2000多箱,套菜1100多箱。
  种植桂河芹菜的农户,卖给菜贩子0.8元至1.3元一斤,朱子波和伙伴们的收购价就翻一番,有的好芹菜甚至给农民们每斤3.5元的高价。种植户尝到甜头了,合作社的合作农户就壮大到了270户的规模,朱子波和他的伙伴们也成了农户们敬佩的“卖菜老板”。同时,他们在寿光市创建了这种“大学生村官+合作社+实践基地”的创业模式。
利用农村大舞台圆梦
  走到今天,朱子波他们克服了最初没有场地,没有高层次技术人才,没有产品和市场等困难。他们学习农业知识,根据各基地农产品种类分别按照绿色、无公害生产要求,订立统一的生产规程和标准;拓宽销售渠道,策划一系列营销、宣传活动,努力扩大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对基地产出的所有特色农产品进行回收、包装销售,主攻高端市场。
  如今,大学生村官们的合作社有了“绿色通道”——1200平方米蔬菜储存基地,也有农业局高级农艺师刘冠义和生物与农业工程学博士生导师曹慧等人的技术支持。朱子波说,实践证明,20个志向扎根农村的大学毕业生土地里“刨金”,不再是难以企及的梦想。
  村官崔少华调研时发现,步楼村村民张德华种了一种小南瓜,在整个寿光种植得都不多。这种小南瓜品质好,在深圳一些饭店里卖到98元一个,而张德华自己销售时仅卖2元一个。朱子波于是决定代收,给张德华的价格是4元一个。然后,再通过合作社进行包装和销售,卖到济南、青岛等地进入高端消费市场,又成了一个成功的经验。
  有了成功的经验,合作社又考虑如何控制住市场,而控制市场就要控制种子,所以,大学生村官们又开始和张德华把目光投向更远的地方,延伸产业链,进行种子研发……
  桂河一村村民董明新说:“这些大学生脑子里想的事儿就是多。”这也是认识朱子波他们的村民的共同想法。而朱子波和他的伙伴们,也的确想的很多,他们想利用好农村大舞台,去完成他们和农民的梦想。
◎专家评点
有得有失,大学生先成熟起来再创业
  当然,大学生们回归土地“刨金”,也不都是一帆风顺的,也有失败的案例。例如我市寒亭区一位从事葡萄种植的大学生,在品种选择、种植技术、市场推广、企业管理等方面衔接及开拓不足,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土地里“刨金”,没有让他心想事成。
  这样的案例,潍坊职业学院农业工程学院教授周希华还能说出很多,每一个这样的案例都是一段令人心疼的故事。周希华教授表示,当前的确存在农村种地不赚钱、劳动力老龄化、务农人员渐少等现象,广大农村也的确有着更加广阔的空间。
  但是,想法归想法,部分大学生们回归土地,不应该是一种风潮。创业有风险,风险来自方方面面,所以,大学生也应该量力而行、慎重考虑,最好先有目的地到一些成功企业里实习,对农业技术、市场、团队融合、社会问题等进行充分了解,沉淀到基层,让自己成熟起来。
  周希华认为,少量大学生回归农村创业,不能简单地看成一种潮流,然后鼓励大学生都去农村创业,这不合适。目前的情况,只能说明现在农村发展潜力大,有很多具备综合条件的大学生,作为比较高级的知识分子,他们回到土地上创业,给土地利用、给农业发展注入知识的元素,土地上耕耘的不再是简单、朴实的普通农民,而是有知识储备的技术人员,这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
  作为一种好的开始,周教授希望所有回归土地的大学生们,高度重视农业技术。“大家可以随时给我打电话咨询农业问题。”这位和蔼的教授对那些回到土地“刨金”的大学生发出了最真诚的邀请和鼓励。
  谈到最后,大学生回归土地“刨金”,不管是潮流也罢,是时代必然也罢,既然是一种比较新鲜的事物,必然绕不开“观念”二字。魏蒙说,虽然同学们拿他包地开玩笑,说他是“大地主”,但大家作为当代年轻人都能理解他,他比很多在城市打工的同学富足、充实。
  但对于年龄再大些的人,对于那些自己的儿女即将面临专业选择的父母,往往又是不理解、不支持的居多。周希华教授说,尽管潍坊职业学院的农业技术学科人才毕业好找工作,但让孩子来报名学习农业专业的家长却不是很多,他们“似乎还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大学毕业后离开土地,离开农村”。

◎记者手记
为这帮有理想有勇气的年轻人叫好
  记者采访的三位回归土地“刨金”的大学生,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对土地的热爱,对土地的信念,他们相信土地里能刨出真金,刨出自己的人生梦想。
  诚然,他们会遇到很多难处,比如种西瓜的由守昌,最初他对人和环境都不熟悉,一切都得从认识人开始;再有,跟农民打交道,他一开始不适应那些“直来直去”,比如由守昌想给签约农户们开会,“开会”这俩字一说出口,就引来一片笑声。让农户们严格按照技术管理要求层层把关,农民们会说“我种了30年西瓜还要你教”……但两年多时间过去了,由守昌已是满心的欣慰和自信。
  由守昌搞网络调研销售,把自己的西瓜产品有效推销出去。和寿光市稻田镇的村官朱子波一样,他们是这个时代的骄子,他们能清晰把握这个时代的信息,有着远见卓识。朱子波从一个个小南瓜那里,就能想到进行种子研发,不再单纯依赖进口。
  同时,他们又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立足寒亭区的由守昌不希望“让农民任凭市场折腾”,他联络西瓜种植户,打造精品,取得市场主动权。不让自己和农户们的产品成为遍地都是的大姜、大蒜、苹果等,一旦滞销,堆积如山。
  他们提出和发现问题,比如高密的魏蒙,他觉得土地原有的分割形式,有点影响土地大户连片,而且承包大户大都是外地人,承包土地时价格有点贵;再有,玉米等粮食要晒,缺乏晒粮的场地,这些都是土地承包大户们要面对的实际情况。
  他们有时代使命感,寿光市稻田镇的朱子波觉得,农村这片土地上缺乏精神文化,所以他就组织大学生村官到各村为老百姓进行免费普法宣传、科技宣传,还联系镇上的文艺演出队伍为群众送去精神文化食粮。
  不管结果如何,让我们对那些勇于回到土地“刨金”的大学生们叫声好,给他们送上美好的祝福。 A4-A5版文/图 本报记者 臧岳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