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新闻评论 |
第03版
防控H7N9禽流感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法拉利车队阿隆索夺得F1中国大奖赛冠军 |
热闹背后,“上赛道”亏亏亏 |
|
|
14日的上海阳光明媚,没有风雨的搅局,F1各车队都为轮胎的使用策略绞尽脑汁。法拉利车队西班牙车手阿隆索顺利夺得中国大奖赛的冠军。2004年,是F1中国站的元年。蒙特泽莫罗代表法拉利车队在“上赛道”领走了第一座中国站车队冠军奖杯,也是自那个时候起,中国赛车圈真正拥有了关于F1的记忆。昨日,上海久事国际赛事管理公司营销总监杨亦斌向记者讲述了自己眼中F1的成长历程,“亏损”成了出现最多的词。
降票价,把F1办成“平民赛事” 2004年是F1落户上海的第一年,尽管没有中国车队、没有中国车手、赛事转播也不多,但仍旧激发了中国车迷巨大的热情。“第一年办赛的时候盛况空前,F1第一次进入中国甚至成为了社会话题,不去看F1就好像错过了一场盛筵,当年有26万人在“上赛道”观看了F1中国大奖赛。”对于杨亦斌来说,F1就像是他的孩子,从蹒跚学步到如今的渐行渐远,背后都有着他的影子。 “当然,第一场的上座率未尝就没有尝鲜、跟风的成分,但经过数年沉淀,真正的F1车迷现在成为了观看比赛的主力。”杨亦斌表示,就公司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4月的中国大奖赛有18.5万人在现场观看比赛,“这个上座率此后应还会逐年提升。”上座率的提升自然是好事,但为了达成这个目标,降低票价同样是功不可没。在2004年时,一张主看台的F1门票是3980元,而今年是2180元,相当于降低了50%。“有很多人猜测,我们是因为票房滞销或者其他压力过大,其实并不完全是因为这样。”杨亦斌说,F1在中国已经走了一段时间,作为一项长期的传统赛事,能让更多的人进入赛场观看F1,价格更接近于车迷可承受的范围之内,这才是他们需要考虑的事情。 的确亏,但基本已收支平衡 降低票价或许是吸引观众的手段,但每年数千万的承办费用以及更高的赛道维护费用,会不会是F1成为平民运动这条道路上的拦路虎? 因为承办F1比赛而出现亏损的新闻并不少见。去年11月,英国《汽车运动》杂志就曾披露,韩国灵岩赛道从2010赛季举办F1以来就没赚过钱。其实从此前众多媒体的报道中可以看出,似乎除摩纳哥与新加坡两站街道赛外,其他承办F1的赛道都在亏钱,其中就包括上海站。 “关于亏损,其实早就有媒体说过,零零散散的其实大家也都知道了个大概。”杨亦斌按照自己的思路为记者做了一个整合,就F1本身来说,确实是一个赚钱的买卖,每年100多个国家的电视转播,观众人数更是多达百亿人次,其吸金能力毋庸置疑。“但F1的巨额收益主要是赛事本身商业权益以及电视转播费用,但按照F1的规则,这其中的大部分都属于F1管理公司,承办方的利润只是来自于门票收入和少量的电视转播费用。”在这种情形下,似乎亏钱一事也变得更加容易理解,“其实我们之所以会在赛场内搞一些汽车博览或者汽车文化节,也是为了扭转这种亏损的局面。”杨亦斌解释说,目前的情况已经好转,“其实亏损本就没有此前媒体所说那么耸人听闻,现在基本已能实现收支平衡。” 既然亏损,为何久事公司还会继续坚持?自2004年开始,2013年已是F1上海站的第10个年头,而且这项比赛至少还将持续到2017年。杨亦斌说,“就目前而言,‘上赛道’其实还有很大的升值空间,从2004年开始,我们吸引了一批车迷来到这里,热度过后出现了一段真空期,这两年的市场又重新回暖。” 本报综合报道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