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潍县战役又称昌潍战役或胶济线中段战役,1948年4月2日打响,4月27日攻克潍县城,至5月1日先后解放安丘、昌乐县城,整个战役胜利结束。此役,国民党方面称为昌潍保卫战或昌潍战役。期间,国民党报纸、电台大肆炫耀其所谓“战绩”,“鼓舞士气”。其中央机关报《中央日报》几乎每天必报,刊发报道近40篇,效果却适得其反,尽丧报纸信誉,无怪乎被称作“造谣日报”。 无视日寇侵占八年事实,吹嘘昌潍为“鲁中堡垒” 潍县战役的序幕由解放军进军昌乐揭开。1948年4月2日,按照华东野战军山东兵团的部署,渤海军区司令员袁也烈指挥11个团的兵力,向昌乐县城及附近的田马据点合围,切断昌乐与潍县的联系。同时被解放军围困的,还有坊子、寒亭两个国民党军据点。 4月6日,山东兵团司令员许世友向中共中央华东局发电报告:“今日会议决定以稳打稳扎方针,首先集中力量攻占西城,尔后再攻占东城。坊子、昌乐、寒亭等敌为第二步。”其中的西城、东城,指潍县城里和东关坞。同日,从昌乐调出4个团加入潍县攻城部队。 《中央日报》4月8日刊发消息称,“第二绥靖区副司令官牟中珩今告记者:胶东大战已发挥最大之歼敌效能。昌乐号称鲁中堡垒,八年抗战,两载戡乱,屹立无恙,为山东唯一之净土”,“此役乃难得歼敌之硬仗,相必可成功消灭共军实力而使鲁局势改观之目的”。 为了吹嘘昌乐守卫之坚,这位曾跟随苏鲁战区总司令于学忠在鲁南抗日的中将,却忘记了一个基本的事实:昌乐县城自1938年1月被日寇侵占近八年,县境内设有多处日伪据点;厉文礼1943年投靠日军,其“鲁东和平建国军”8000人驻安丘,4000人分驻潍县、昌乐。尽管张天佐率部一直在昌乐乡村“游击”,岂能称昌乐“屹立无恙”、“唯一净土”? 到了4月20日,《中央日报》又称“昌潍地区号称‘鲁中堡垒’,不要说在胜利以后与共军对峙,就是在抗战期间,敌人在八年中对这地区从未越雷池一步,是山东沦陷后的唯一干净土地,也是日本鬼子在山东致命的一条盲肠”。 此说由昌乐延伸到整个昌乐、潍县地区,更是无稽之谈。潍县城1938年1月10日沦陷,一直是日寇重要的占据地;日军在城郊乐道院设立的外国侨民集中营——潍县集中营,为华北最大的外侨集中营,美军曾派空军前来救援,如此大动静,当时有识之士不能不知;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劲旅”第八军进驻昌潍地区,接受驻潍县及附近胶济沿线日军投降,打通胶济铁路,但凡略作采访,也应知晓。抗战八年,潍县不仅不是“日本鬼子在山东致命的一条盲肠”,恰恰相反,这里倒是日寇通过胶济铁路东西调兵、畅通无阻的中转站。
极力夸大所谓“战绩”,显示守军“英勇顽强” 4月4日,《中央日报》关于这场战役的首篇报道,就坚称国民党守军“士气奋发”、“防务强固”。且看此后该报报道的关键词:5日:“固若金汤”、“士气益加振奋”;6日:“坚逾钢铁”;7日:“攻势大挫”;10日:“陆空配合,予以惨重打击”;12日:“守军痛击”……当时最迅捷的传播方式是广播,山东兵团第9纵队司令员聂凤智曾记道,“我未靠近,敌即已广播激战几日”。 国民党守军既然如此“英勇”,必然会有“重大战果”。除了“弃尸累累”、“歼敌甚众”等模糊说法外,《中央日报》还刊登了一系列数字。譬如,4月14日报道,潍县城西关、南关、北关战斗,“总计歼敌在七千以上,为潍城大战之空前战果”;15日报道,北关一战“敌伤五千人”;22日报道,“恶战达十三昼夜,敌每夜伤亡少者千余多达七千”,自开战以来“歼灭达两万余人,战果巨大”。 战役结束后,《中央日报》5月10日的报道出现了两种说法。一则“本报5月9日济南电”称,“第九纵队全部摧毁”、“两万死之三万以上受伤代价,换我昌潍空城”;另一篇题为《胶东展开歼灭战,昌潍战果辉煌》的总结报道称,“守军在昌、潍两地血战三十余日,艰苦卓绝,获得辉煌战果”,据山东保安司令部参谋长张书衡发表的“战果数字”,潍县方面“毙敌”“有数字可查者一万五千余”,整个战役“总数高达三万”。 此役,解放军投入山东兵团等共计54个团约12万多人。按照《中央日报》的报道,解放军要损失四分之一的兵力。据山东兵团的战报,潍县攻城战中伤亡7980人。而昌乐、田马、坊子、寒亭以及东、西两线阻击,战斗并不激烈,伤亡也不过上千人。整个战役,解放军伤亡总数不超过1万人。而所谓“第九纵队全部摧毁”,纯系捏造。
报道自相矛盾漏洞百出,最终难圆其说无法收场 “昌乐城垣五日遭号七万余众之敌七、九及新八各纵残部轮番猛扑后,仍固若金汤。” 这是《中央日报》4月8日刊发的报道。事实上,当时包围昌乐及田马的解放军不到2万人,夸大了近4倍,何况围困昌乐的根本没有七纵、九纵等番号。 4月20日,《中央日报》报道解放军人数“总计至少在二十万人以上”。而在5月10日的总结报道中,又说“昌潍地区驻守之国军,总计不过一旅,而敌以九万余之众,兵力在守军十倍以上”,前后自相矛盾。 这里说守军“总计不过一旅”,此前报道却多次称山东保安第一师师长张天佐、保安第三师师长张景月手下有多少多少兵力。其实,昌潍地区国民党守军兵力总数为3万多人,其中正规部队1.2万多,地方部队2万多,正规部队包括96军45师直属部队、212旅等。解放军的12万多兵力,东、西打援部队约占半数,而国民党守军的3万多人,不包括从济南、青岛开来的两路援军。 《中央日报》4月14日报道,“各县留潍学生在五万以上,均已组织战时工作队,学生执行警察职务,警察携械加入阵地”。4月27日又报道,“潍县战事达到最高潮时,全城人民全部武装,五万多学生均参加战地工作队”。当时潍县城内居民约有八九万,国民党守军2.5万多人,哪来的5万学生? 4月27日,潍县城被解放军完全攻克,至5月1日,安丘、昌乐县城相继解放,潍县战役以国民党军队的完败而告终。这时的《中央日报》眼看无法收场,便一方面渲染所谓战果,称“潍县孤军达成任务”,一方面想方设法转移读者视线。 自战役开始,《中央日报》报道使用的名称有“鲁中大战”、“昌潍地区大战”、“胶东大战”、“昌潍大战”等。5月1日始,该报悄悄换了一个称谓:“鲁中大歼灭战”。报道称,“胶济中段战事重心,移到临淄地区”,“胶东战局,已由阵地争夺战,转为主动歼灭战”,“七、九、十三纵队的五万人,均已分别于益都以南及临淄两地被我军层层包围”。 面对国民党军的溃败,《中央日报》无法收场,只好睁眼说瞎话。潍县城守将、国民党96军军长兼整编45师师长陈金城以及张天佐等弃城出逃,却称为“以战事重心已移临益地区”,“奉命撤出”;昌乐城被攻克,张景月率残部逃走,倒成了“守军之主动撤防,系为策应东进国军围歼陷于临淄、益都之线之七纵队”;昌潍地区国民党军大部被歼,少数漏网潜逃,则美化为“昌潍各据点守军,为配合益临大战,现已采取机动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