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复旦大学官方微博刚刚发布一则消息称,该校医科在读研究生黄洋因身体不适入院,后病情严重,未发现病因。警方介入调查后,从该生寝室饮水机检出有毒化合物,并锁定同寝室林某有投毒嫌疑。16日下午,黄洋经抢救无效去世,林某正被刑事拘留,审讯中。 (本报今日A17版) 在人们的潜意识之中,名校、硕士、室友,这一系列光彩照人又饱含温情的词汇似乎与投毒格格不入,但悲剧却在现实中上演了,“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道出了黄洋的痛楚和校友的惋惜和无奈。究竟是怎样的深仇大恨,让同窗之情变成了害人之心? 正所谓事出有因,林某之所以铤而走险,必然有其长期难以解开的症结。目前对黄洋被害的原因已有多种猜测,有人说是因为感情纠纷,有人说是与室友关系不睦,还有人说黄洋占了他人的博士名额。无论哪种猜测,都只不过是鸡毛蒜皮的小摩擦,离深仇大恨相差甚远,让人不解的是:为何一点小事就能触发林某的杀人之心? 无独有偶,从清华大学朱令铊中毒事件,到马加爵杀害同学事件,高材生“自相残杀”的案例屡屡刺痛了民众的神经,引发了人们对高校教育甚至整个教育体制的忧虑。事件一经曝光,犯罪嫌疑人的恶行便引来了网民的声讨,甚至是辱骂,不少人要求以法律手段严惩,以儆效尤,有网民还祭出碎尸的言论以解心头大恨,但是仅靠严惩能起到震慑人心的作用吗?马加爵已被执行死刑,但死刑显然没能吓住林某的害人之手。况且,对于一名复旦大学的研究生而言,“杀人偿命”的道理想必早已熟记在心,因此,林某的投毒行为乃“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之举。如此来看,以儆效尤的警示意义也就荡然无存。 另外,投毒事件对林某而言也是一场悲剧,前途光明的人生将就此暗淡,何其可怜,但悲剧并非他一人酿就,网民对他也该有一丝怜悯。在“一俊遮百丑”的理念下,成绩优异的他或许一直是家长的好孩子、老师的好学生、同学的好榜样,笼罩在高材生光环下,却被剥夺了接受道德和挫折教育的机会,以至在光环褪去、困难降临时失去了理智。因此,投毒事件不只是黄洋和林某的悲剧,也是道德教育的悲剧。 在笔者看来,对犯罪嫌疑人的惩罚手段自有法律定夺,重罚个别犯罪嫌疑人难除后患,反思事件背后的道德教育问题,以此为鉴才能“斩草除根”。 事件一经曝光,犯罪嫌疑人的恶行便引来了网民的声讨,甚至是辱骂,不少人要求以法律手段严惩,以儆效尤,但是仅靠严惩能起到震慑人心的作用吗?对犯罪嫌疑人的惩罚手段自有法律定夺,重罚个别犯罪嫌疑人难除后患,反思事件背后的道德教育问题才能“斩草除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