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保庄街道石器加工历史悠久,产品曾出口◎随着原料禁采利润剧降,产业陷入低谷 小石磨、蒜臼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普通、平常的用具,虽然质地不精细但价格低廉实惠耐用,家家户户不可或缺。这些石头家什虽不起眼,但在以前物质匮乏的年代却养活了峡山生态经济发展区太保庄街道涝埠子、前甘棠、后甘棠、栾家山后等几个村的村民。靠着凿石加工,村民们不但衣食温饱,而且逐渐将石头做成了产业,“家家机器转,户户响叮当”。如今,随着资材短缺、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原因,这里的石器加工辉煌不再,曾经会唱歌的石头渐渐被人遗忘。
靠山吃山 特殊石材做石臼,富了不少人 太保庄街道原属于昌邑市,现划归峡山生态经济发展区,地处昌邑、安丘、高密三市交汇要冲,境内有泰山之脉峡山、草山、鞋山,有水量丰沛的峡山水库。这里地下矿藏丰富,矿泉水、石灰石、铁矿石、白云花岗岩储量大,质量好。当地村民的独创特色石制品蒜臼子、小石磨曾销往全国各地,并打入国际市场赚取外汇。 4月26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峡山水库北侧的太保庄街道栾家山后村,一条不宽的南北通村公路两边是五六个石头制品摊点——蒜槌、蒜臼、小石磨,石笔筒、石制烟灰缸。各式蒜臼形状不一,小的拳头一样,大的形如头盔。摆摊的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摊前鲜见有人光顾。 公路西边第一家摊位的主人是76岁的村民栾守贵,他一边悠闲地喝茶一边等待生意上门。看到有人过来,以为是来了买卖,老人赶紧放下手中的茶碗起身,得知记者的来意后老人依然热情不减。“我干这个已经30多年了,这些年的酒钱都是这些家什带来的。现在没有过去好了,有时好几天卖不了一个。”老人对记者说,在栾家山后村,像他这个年纪从事石货生意的村民有很多,这么多年来村民靠山吃山,这行已经在当地形成了规模,很多村民也因此走上了致富路,只是眼前的光景没有过去好了。以前,附近几个村的特产就是这些东西,满街满路都是摆摊的,来买的人也多。 栾家山后村向东不远处的甘棠埠盛产白云石,这种石头洁白如云、质柔坚韧,是加工石货的好材料,最适宜做蒜臼子、小石磨。改革开放前一直没得到开发利用。20世纪70年代初,村中一些村民开始从山上搬来石头,叮叮当当一番敲打后,加工成了专门用来捣蒜泥的小石臼,这些小物件是当时农村家家户户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有些心细的人发现,这些加工之后的石臼在周边农村市场上很受欢迎,很多村民也反映用它捣出的蒜泥香辣可口。 有需求就意味着有市场,看到石头也能赚钱,许多村民纷纷拿起锤头和凿子,干起了加工小石臼的行当。靠着这些石头,附近的涝埠子、前甘棠、后甘棠、栾家山后、凤凰岭等村庄的村民不但解决了温饱而且还有了积蓄。 一度辉煌 用上机器成产业,远销国内外 循着一阵阵叮叮当当的凿石声,记者来到栾家山后村村北路西,一位老汉正戴着老花眼镜、手里握着钢钎、铁锤乒乒乓乓地敲打着一块煎饼鏊子大小的石头,记者趁他喝水的工夫与他攀谈起来。“唉,老了,干了三十多年的活计了,舍不得放下啊!”老汉用手摩挲着那个即将成形的磨盘,如同抚摸拥进怀里的孩子。 “现在都机械化了,我也是闲不住,敲打敲打也算是活动活动筋骨。”老汉活动了一下左右手告诉记者,他叫栾相运,今年70岁了,“日子最难的时候,靠着这些石头我也养活了一家人,现在是干不动了。虽然儿子有时候也干点,但生活不能全依靠它了,因为靠手工挣不了几个钱。俺村做石头最有本事的是栾洪新,青年人白手起家,硬是凭着脑子活络又肯吃苦发展起来。他上了加工机床,购买货车铲车,联系销售路子,做大了也发达喽!”顺着老人的指向,记者来到了村头不远处的栾洪新的石料厂。 眼前的栾洪新个子不高,眼神深邃。厂里七八个汉子正在休息,他们边喝水边闲聊,记者也凑了上去,“一会儿就干了,要做一百多个模子(蒜臼子),做一个模子能赚个三五角钱。”记者算了一下,使用机械,一会儿工夫就能有10到20元的收入,一个人一天下来就是100多元钱。 看着这些在家门口就能赚钱的汉子们脸上的笑容,栾洪新同样笑眯眯的。“今年莱阳石石料价格上涨了,销售虽然还算稳定,但成品价涨不上去。一年下来,就赚个十万八万的,我们村还有几家石品厂销售还算好,出口到新加坡、韩国、印度尼西亚等地,咱这些成品货全是临沂那边定期来取货,收入不如从前了。”栾洪新告诉记者,他是从1993年开始做石头的,那时候,全村没有几个不干的,随便一个老头在家里干一天也能赚个十元八元。1996年他把加工厂搬到路边,省吃俭用、吃苦受累,一年就盖上了小楼房。从2003年开始,石料什么的开始涨价,他的生意也渐渐做大,不断进设备,原来那套手工活计就换成现在的大机器了。2007年,峡山划区,当地产石料的甘棠埠封山,村里三分之二的厂子无法运转而停产。 “之所以继续坚持,一是我当初投资太大了,没法一下子抽资出来,二是别人不干了,正好是我干大的时候,再就是又联系上临沂那边的销售路子,就又投资买了大货车、装卸车,专门到莱阳等地拉石料,雇村里几个老行家来帮着干活,再加工细化赚个工夫钱罢了。”栾洪新说完吐了一口茶叶末,招呼大家开始切割石材。一位包片干部告诉记者,600口人的栾家山后村,如今从事石材加工的只有12户了,以前几乎家家户户都干这行。
◎背景资料 栾家石器加工传承数百年 据相关资料考证,该地栾姓自明朝洪武初年从山西洪洞县迁入昌邑南部峡山之阴,起村名山后栾家。明崇祯年间,因潍河水患,又东移至今下(营)小(关)公路两侧,改村名为栾家山后。 昌邑栾家始祖栾德明,在元末明初就已经是很有名气的石匠。当地人们传说,他雕刻的石牛晚上可以拉犁耕地,官府差人强行将石牛拖走,想观牛犁地取乐,哪知衙役们打断了几根木棍,石牛仍怒目而视,纹丝不动,于是,官府以欺上之罪捉拿栾德明,他自知性命难保,连夜出逃,徒步来到峡山脚下避难。他发现这儿有丰富的花岗岩,这种花岗岩白里透青、透紫,人称白云花岗岩,柔韧、耐击耐磨,加工出的石器不仅实用,而且有较高的观赏价值,他就以加工石器为生,栾家手艺于是传入昌邑。昌邑方圆百里历代所用的石碾、石磨、石臼等,皆以栾家出产为最佳。 这儿的石器受人青睐,不单因其做工精细,其独到的药用价值更是无与伦比。白云花岗岩中含有极丰富的微量元素,如锌、锶、碘等,做成的蒜臼用来捣蒜,因蒜泥中含有了多种微量元素,其味清香,隔夜不变其味,经常食用,可祛病防癌,所以太保庄街道石臼在全国独树一帜,蜚声海外。每年广交会期间,所陈样品都被外商抢购一空,并纷纷定购。难怪华侨只要一踏上这块土地,无不将石臼视为珍品。 当地政府曾以栾家山后为中心,呈辐射带动之势,发展为当地的一个支柱产业。栾家山后、凤凰岭、前甘棠、后甘棠等十几个村从事石器加工,机床200多部,从业人员近2000人。峡山商贸区中,以石臼为主体的石制工艺品批发零售市场占有重要位置。每逢集会商贾如云,尤其在峡山物资交流会期间,各地客商慕名而来,争相订购。全国各大城市都有销售太保庄石臼的网点摊位,并通过集装箱,出口到日本、韩国和东南亚诸国,年销售量也曾达300多万件,年产值400万元。只不过这都已经成为过去。 台湾著名艺人、导演凌峰先生数年前到太保庄街道庞家山后村探亲时,到峡山游览观光,并摄制了专题记录片《八千里路云和月——看峡山石器工艺品》,在台湾播出后引起强烈反响。 或许用不了多久,曾经辉煌过的小石臼真的就会淡出人们的视线,而落寞的也不仅仅是那些为了美好的生活付出过艰辛的石匠们。 利润下降 不少人另谋职业,其余薄利多销 栾家山后村村北头有一家石材加工厂,厂门口处堆满了碎石、废品下脚料等。不大的庭院里,四五个工人各自埋头工作,他们有的正在使用现代工具打磨料石,有的在用凿子精雕细琢,北边的仓库中摆放着上千个已经打磨成型的石磨。 有点杂乱的场地中央,一位工人正在用砂轮打磨石磨,阳光下石粉飞扬,就像大雾弥漫,他的脸上、胡须上、鼻孔里粘满了白色的石粉,护眼的墨镜片上也落满像霜一样的粉尘。这位叫栾洪军的师傅告诉记者,他今年正好60岁,在这个厂子干了四五年了,以前也做过蒜臼子,因为用机器加工的人多了,他就放下手工进厂干起了工人。 “我一天干8个小时,像这样的石磨能做30多个,一天收入80元,足够我们老两口吃的了。”栾洪军告诉记者,这些石磨是南方客户早就订下的,他们正在赶工期,一盘石磨能卖三四十元钱。 “本地的石材早就不准开采了,就是甘棠埠上的那些石头。没办法,现在干这个的加工厂都从莱阳等地购买原料。早些时候一车8吨石材才要800元,现在涨到了3000多元。下脚料干什么?一样也瞎不了啊,碎石头做石子,再小的磨成石粉,浪费不了。”家中同样开办石材厂的栾芳云告诉记者,由于石材成本上涨,造成利润急剧下降,不少手工制造业户已另谋出路,留下来的不得不靠薄利多销来生存。除了手工加工,加工厂还不得不购买大型机械设备,进行机械化生产,否则便无钱可赚。 栾芳云告诉记者,目前像凤凰岭、涝埠子等村庄里最早进行石材加工的很多村民已经另谋职业,石头加工成了他们永久的记忆。 一位当地村民说,蒜臼子一家一个能用一辈子,北方人喜欢大蒜,有些地方就不喜欢。利润低销量不好,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市场饱和了。 原料禁采 料坑上要建水景公园 77岁的村民栾京香还坚守着他的石货摊点,卖的都是自己家的产品。他举起一个精美的绿色石臼告诉记者,这用的是河南玛瑙绿石材,这个石臼得卖30多元钱,比起产自当地石材制作的石臼要贵很多,但质量不见的好多少。“这几年,区里有了大规划,做石臼需用的石材不准开采了。”栾京香有些无奈地说,之前的30多年,他的石臼、石磨都是用本村东北部甘棠埠岭上的石头。 为了便于销售,当地人把这些“石货”摆在村中道路两侧,一公里多长的路段成了露天产品展示大厅。“别看这些小东西不起眼,可是家家户户的必备生活用品,我们村的石臼都出口到了新加坡、韩国等好多国家,我原来每年都能卖上万个,卖石臼就能挣出一家人的生活费,现在不行了,批发1000个能挣300元钱,不挣钱了。”栾京香说起他的石臼很自豪,同时也表示了自己的担忧。通过几十年的发展,他们这里的石臼生意在国内已有很大名气,但目前做石臼用的石材供应得不到保证了。 这些年来的无序开采,甘棠埠岭已经形成了一个方圆数百米、70多米深的料坑,当地政府对这里进行了新规划,要在料坑原址上建水中央公园,目前已经开始动工。“原料产地没了,就需要从外地进石料,生产成本高了生意就不好做了。”栾京香说,目前一个直径10厘米左右的石臼,利润约0.3元,还不够工夫钱。不过,石磨销路还好,因为随着人们越来越重视养生,自己买石磨在家里磨豆浆的也越来越多。
游客评说 造型不抓人需要创新 在栾家山后村村民王大姐的摊位前,记者遇到了从寒亭区来峡山风景区游玩的谢先生夫妇,他们正准备挑选捣蒜用的石臼。谢先生告诉记者,出来游玩路过这里,看到这些石臼非常喜欢,虽然家中已有一个,但是好多年以前朋友送的,模样也不好看,这次路过还是忍不住想再买一个更漂亮的。 “这些笔筒、烟灰缸就算派不上用场,摆在家里也挺好看的,制作如此精美,就像一件工艺品。”谢先生说,这一个个石制的石臼、小香炉、佛造像、烟灰缸都令他爱不释手。王大姐告诉记者,谢先生夫妇是她今天的第一拨顾客,卖出一个也挣不了几个钱,她家的门头房下还堆了好几千个蒜臼子,都是老样式的。 记者看到,不止王大姐家,其他村民家中同样堆有不少石头产品,有的已经积了灰尘。 说起当地的石头制品,在峡山风景区游玩的北京游客王先生告诉记者,他也买了三个,准备带回去送给朋友。他看一些报道说,大蒜只有在切碎或者捣烂后,再经过约10分钟的氧化才能产生对人体有很大好处的“大蒜素”,送蒜臼子给朋友就是送健康。 王先生说,大概40年前,一位当地的村民到北京当街卖蒜臼,他的父亲花了3元钱买了一个,是那种又粗又笨又黑的老式蒜臼,一直用到现在。他觉得当地蒜臼子外形不出彩、不够档次,如果抛光或是外形雕花的话价格肯定翻倍!外形缺乏艺术性,或许是销量下降的原因之一。现在老百姓生活提高了,厨房里也上讲究了,把蒜臼子做成一件艺术品,给人们的生活增添姿色,或许是蒜臼子的新出路。 A6-A7版文/图 本报记者 齐文 戴江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