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评论员 李帆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在郭庆刚身上,我们看到的是诚信光环,而在其背后,坚持的勇气同样值得我们钦佩。其实,无信之人和无良企业并非不知“诚信”二字,而是缺少诚信的勇气。正所谓知易行难,郭庆刚的可贵之处在于恪守诚信的勇气。
5月14日,经过4年多的时间,青州的郭庆刚终于将3278元最后一笔欠款还给了“债主”。郭庆刚表示,在这4年多的时间里,他感谢姜农和客户对他的信任,并希望通过自己的诚信,带动当地姜农致富。 (本报今日A4版) 4年前,合伙人的背信弃义让郭庆刚蒙上了“不白之冤”;4年后,郭庆刚用一生恪守的诚信“洗脱罪名”。这不仅是华丽的转身,更是人生境界的升华,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是诚信光环,而在其背后,坚持的勇气同样值得我们钦佩。 “人无信不立”,但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不少人已渐渐忘却了这句传承千年的古训,诚信成了“稀缺资源”。面对倒地的老人,袖手旁观是部分民众的选择;乞讨者迎面而来,视而不见成了心照不宣。种种为人所不齿的举动,不正是诚信缺失、道德滑坡带来的恶果吗?在此背景下,郭庆刚的义举,如沙漠里的甘霖,给如饥似渴的民众内心注入一线希望。若人人都是“郭庆刚”,道德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业无信不兴”,姜农“大胆”赊账,客户纷至沓来,为的无不是那个“信”字。郭庆刚以个人品质换来公司的信誉,若无众人相助,他恐难在4年多的时间内还清120万元债务。反观部分企业,瓶装水标准不如自来水,食品安全已陷入“还有什么能吃”的信任危机,无良无信企业饱受诟病却层出不穷,然而,靠一时虚假承诺套取的信任终归不堪一击,真相大白之时,企业只能自食其果。唯有诚信经营,才是长久之计。 其实,在我们尚处懵懂的少儿时代,“诚信”便萦绕耳畔,并深入人心,无信之人和无良企业并非不知“诚信”二字,而是缺少诚信的勇气。正所谓知易行难,郭庆刚的可贵之处在于恪守诚信的勇气。坚持诚信,有时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甚至受到不公正的对待。郭庆刚独自背起合伙人留下的“黑锅”,遭受着债主的非议,若无异于常人的勇气,郭庆刚或许也早已一走了之。庆幸的是,一念之间,成就的是一个道德模范。 在这个公众普遍认为诚信意识缺失的时代,“另类”的郭庆刚显得尤为可贵,也给芸芸众生上了一课,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债务可以衡量,但还债4年所传播的诚信精神是无价的,若“言必信、行必果”的勇气能成为共识,更可谓善莫大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