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新闻评论 |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热爱木雕,他用小刀刻出精彩 |
昌邑木雕民间艺人王海伟自学成才,其刻木作品多次获奖 |
|
|
王海伟正在雕刻。
|
|

|
|
昌邑市从事木雕的民间艺人王海伟,多年来凭着对刻木的浓厚兴趣及锲而不舍的精神,用一把小刀雕刻出了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5月15日,记者采访得知他的刻木作品《国色天香》、《金龙戏珠》曾经多次获奖。
见到木板就想用刀刻 5月15日上午,记者来到了昌邑市利民街上的行舟刻木艺术创作室。王海伟一身简洁衣裳、黝黑皮肤,正手持小刻刀聚精会神地雕刻着福字。不大的工作室里,墙上挂满了他的木雕和木刻作品。 王海伟今年45岁,是昌邑市奎聚街道人。王海伟爷爷辈的老人里曾出过“细木匠”,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雕刻牌匾的手艺人,从小呆在爷爷身边耳濡目染,他也喜欢上了雕刻艺术。 “我没有美术底子,能有今天的手艺全凭对书法和雕刻的热爱和坚持。”王海伟对记者说,1996年开始,他才终于有时间一门心思学习和研究刻木。只要家中有剩余的木板,他就拿起来用小刀刻东西,为此他没少被父亲责骂。 虽辛苦但充满成就感 记者发现王海伟的两只手皮肤粗糙,老茧很厚,手掌和手指上还有一道道口子。王海伟告诉记者,这都是日积月累的“成果”。 “木雕成型看着很美观,但是要完整地刻出来,那就不是件容易的事了。”王海伟说,要一次性完整地完成雕刻不出差错,深厚的功底固然不可缺,但对于字数的安排、字体的大小、花纹的布局等细节的把握才更考验功夫。尤其是木雕的花纹、图案,稍有差错就会造成整体不美观,只能以失败告终。 王海伟说,对他来说,为了完成雕刻作品,每天工作十几小时都是正常的。雕刻虽是个辛苦活,但当看见一块块木板在自己的精雕细刻下成为美观的作品时,心中便充满了成就感。 刻木技艺正申请非遗 从开始自学刻木技艺到现在,王海伟已有600多幅作品,最具代表性的有红木雕刻郑板桥《竹石图》、楸木浮雕《泰山图》,他还断断续续用了2年时间,创作了《孔子与七十二贤》。2009年,在山东省第十七届书刻艺术大赛上,王海伟凭借木雕作品《金龙戏珠》喜获二等奖。 王海伟的刻木技艺在昌邑刻木创作行业中非常出名,济南、淄博等地的木刻技艺爱好者也纷纷前来学习,但王海伟总是先考察一段时间再决定是否收为弟子,往往在这期间很多人就坚持不下来了。 据了解,市文化部门正在对刻木技艺申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图 本报记者 花凯 殷梦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