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评论员 李明志 乍一看调查结果,可谓“捧着金饭碗却嫌累得腰疼”,公众第一反应就俩字——矫情。收入分配不公的背景下,公众遇此“挑衅”奋起喊打完全可以理解。只不过,倘若公务员改革一再踟蹰不前,老是被骂的那些人该作何感想呢? 年初,国家公务员局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最终报名人数超过150万,热门的职位竞争惨烈,接近“千里挑一”、“万里挑一”。然而,日前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与智联招聘联合发布的《2012年度中国职场心理健康调研报告》显示,职场个人幸福感排名中,政府机关排名倒数第一,排名倒数第二的是民营企业,这与公务员报考的热度极不相符。 (本报今日A24版) 乍一看这调查结果,真可谓“捧着金饭碗却嫌累得腰疼”,公众第一反应就俩字——矫情。眼下,各地省考尘埃未定,身处独木桥两端,这厢的千军万马横竖看不出彼岸的幸运儿哪里不幸福。可以说,这份报告撩拨开了公众最敏感的那根神经。由此,笔者不禁想到了钱钟书先生的“围城论”,“嫁”给政府机关的公务员正“为情所困”而心生苦闷,而作为大多数的体制外公众,却艳羡“城内”的美好,直有横刀夺爱的冲动。 具体到这份报告,不免有人出头“伸冤”:这仅仅是一份调查报告而已,其取样个体是否全面、有无代表性等等尚存疑问,公众不必为此大动肝火。这次调查的对象仅2.7%是政府机关、非营利机构、科研人员,并且所有受调查者中的74.8%为30岁及以下的年轻人。可见,调查结果赖以形成的统计数据本身就有很大局限性,其所反应的问题当然也就随之有失偏颇。 笔者忍不住想驳斥,公务员群体的幸福感与自身所处的层级直接相关,其长远发展所依赖的晋级体制远非企事业单位所能比。试想,30岁左右的公务员与30岁左右的企业员工相比,或许差距还不是那么大。但40岁以后,当基层公务员迈上领导级别,体制内外的二者还能一般高吗? 至此,或许又会有人站出来说话了:在体制中背负“论资排辈”压力的年轻公务员,琐事繁杂、人微言轻,确实存在压力。想想那些屡屡上演的“巧合”,公权部门每有东窗事发,往往总是“临时工”“雇佣工”出来背黑锅,而领导们却金蝉脱壳、毫发无损。此时距离“临时工”最近的底层公务员,虽鲜有丢掉饭碗者,但压力之大,可想而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年轻公务员“幸福感底”,想必也不是扭捏作态强说愁。 那好,咱就用数据说话。调查报告显示,公务员对“组织幸福感”认同很高,这恰恰是公务员对自身社会地位和荣誉感的自信。所谓的公务员“不幸福”,并非是对职业本身的不满意,而更多地是对现实工作压力的情感宣泄。很多人当公务员,主要看中了组织幸福度。又要组织幸福度,又要个人幸福度,要占尽两全其美,怎么可能?如此,已经占了足够的好处,还要抱怨其他方面存在缺陷,这不是矫情又是什么? “围城”内外,芸芸众生本互相羡慕,但时下眼馋“城里”的人明显更多,为何?福利、待遇、稳定性等等截然不同的“城内外二元制结构”责无旁贷。可以设想,当公务员改革取得切实成效,“城墙”真正告破之时,如此充满恶心嫌疑的“不幸福论”定会烟消云散,公会才会真正将之当做一个笑话,一笑了之。否则,围绕公务员的各种故事,定会一再挑逗公众的忍耐底线,激起一片片喊打喊骂声。在此,不妨问一句,对号入座被骂的那些人,该作何感想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