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07版:潍坊新闻·关注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焦点
 
标题导航
太行深处,有位诸城姑娘洒下一年汗水
2013年05月2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太行深处,有位诸城姑娘洒下一年汗水




◎山大研究生徐美玲在山西支教,条件虽苦收获不小 ◎还有俩月即将离开,最放不下学生们
  眼下各大院线热映的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勾起了无数人对青春岁月的无限怀念。对于青春,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认识,有人说青春是用来挥霍的,有人说青春是用来怀念的,而在晋北高原绵亘起伏的太行山深处,有一群从山东大学来的西部支教生,他们给出的答案是“青春是用来燃烧的”。燃烧自己,点亮大山里孩子的梦想,撒播希望的种子。5月12日至17日,本报记者随同山东媒体采访团来到山西省灵丘县,走近这一特殊的爱心群体,见证和感受了23岁的潍坊姑娘徐美玲支教生活的点点滴滴。

拿着已经备好的教案,却不知从哪儿开头
  5月13日上午不到8时,记者一行便乘车从山西太原出发前往东北方向的大同市灵丘县平型关中学。大巴车在高速公路上跑了5个多小时才到灵丘县城,简单的午饭后,又驶上了蜿蜒的盘山公路。有些地方一边紧贴着断壁,另一边就是深壑,坐在车上都让人胆战心惊;有些地方路特别窄,对面偶尔有车驶来,只能提前在稍微宽敞的地方等着错车。大巴车在山路上又跑了一个多小时,当天下午3时多,记者一行才到达了此行的第一个目的地——位于大碑顶半山腰的平型关中学。
  记者见到徐美玲时,她正在给初二一班上语文课,眼前的她娇小瘦弱,讲起课来却是有板有眼,蛮有一副小老师的模样。
  听说老家来了人,趁着课间休息时间,徐美玲跟记者热聊起来。徐美玲是潍坊诸城人,去年8月23日,她和山东大学其他11名同学离开校园来到了灵丘,开始了为期一年的支教生活,她跟崔成伟、张丹潞、商琪3位同学分到了平型关中学,其他8位同学则分到了下关中学和上寨中学。
  2012年8月25日,是徐美玲今生难忘的日子,那天,她第一次登上讲台,成了一名真正意义上的老师,虽然来之前在山东师范大学附中进行了一个月的教师培训,可真正面对讲台下一双双充满渴望的眼睛时,她有些发懵了,手里拿着已经备好的教案,却不知从哪里开头。后来,她索性抛开书本,跟孩子们聊起了自己的大学生活,聊起了外面的精彩世界,鼓励孩子们努力学习,将来都争取考上大学去大山外面的世界闯一闯。歪打正着,孩子们听得格外入神,后来连校长也表扬她这节课讲得好。
  “后来可不敢上课‘乱讲’了,当老师得有责任心,毕竟在课堂上首先得教孩子们学知识。”徐美玲有些羞涩地说,从开始跟着学校的老教师学习编写教案,到现在不用教案也能口若悬河地讲上七八十分钟。
生活难题
洗澡要坐一个多小时客车去县城
  徐美玲说,刚来灵丘的时候生活上有些不习惯。比如当地人常年吃烩菜,就是把土豆、白菜和豆腐放在一起煮,然后撒上盐,刚开始时吃不惯,可如今早就习以为常了。
  “灵丘县位于太行山区,属晋北高原,全县85%的面积是土石山区,一年365天有300多天都在刮风,一刮就是一整天,甚至是一星期,刮风时黄土漫天,人根本睁不开眼睛。”徐美玲说,刚来时,她们几个支教的女生洗了衣服挂出去晾晒,可每次去收时都发现衣服在地上,后来才知道是被风刮下来的,时间长了她们琢磨出了经验,将晾晒的衣服拴在绳子上,等衣服干了,使劲拍拍上面的浮土将就着穿。
  不仅如此,爱干净的支教生还面临着洗澡难题。“一出门就被吹得灰头土脸的,这要是在学校的话肯定是一天一洗澡,可在这里没有这个条件。平型关中学是寄宿制,学生离家近的有五六里地,离家远的有八九十里,不少学生都是乘坐火车来上学的。为了方便学生回家,学校每两周歇一次,一次歇四天。要想购买日常用品或是洗热水澡,我们几个只能每隔十几天利用学校歇大周的时间,坐一个多小时的客车去七八十里外的县城。”徐美玲说。
  大风带来的不只是洗衣洗澡这样生活上的小难题,还给几位支教女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恐惧感。徐美玲说,刮大风的时候,尤其是晚上,教室、宿舍的玻璃窗被刮得哗哗直响,她们几个女生怕得睡不着觉,更不敢出门上厕所。刚来不久有一次歇大周,孩子们和当地的老师都回家了,偌大的校园里只剩了他们4个支教生。那天夜里风刮得特别厉害,又突然断了电,吓得她们几个女生开着手电筒挤在一起一夜不敢合眼。

在孩子们心目中老师是最伟大的
  徐美玲说,刚来时最大的困难是沟通交流,当地的老师上课都是讲方言,孩子们平时也是讲方言,他们几个支教生根本听不懂。像在课堂上提问“是不是”,用当地方言回答“不是”就是“不四”,但“不”发音轻、短,“四”发音重、长,他们几个支教生就将“不四”理解成了“是”,为此闹了不少笑话。
  “来西部支教,工作上有困难,生活中有辛酸,但对于我们来说更多的是收获。”徐美玲说,去年9月10日上午,她一走进教室,全班同学都站了起来用并不整齐的声音大声喊:“老师,过节好!”再一转身,黑板上是孩子们写下的粉笔字:“老师,节日快乐!”讲台上是孩子们自制的贺卡,上面写满了祝福的话语。那一刻,她眼睛湿润了,感到心里暖暖的。
  在初二二班,记者连续询问了几名学生,长大后最想做什么,半数以上同学的回答都是“上大学,当老师”。坐在教室前排最右边的一个女孩站起来怯怯地说,她最大的愿望就是做一个像徐老师那样的志愿者,让更多的学生学到知识,因为在她心中,徐老师是最伟大的。
  听到这些,徐美玲有些不好意思了。她告诉记者说,这不能怪孩子们,因为他们能接触到的外面的东西太少,这些孩子的父母大多在外地打工,孩子就寄宿在学校里,好多孩子连县城都没去过,整天吃住学习都在学校里,因此老师在孩子们心目中占着极重的分量。“其实我挺佩服学校里的老师的,我们支教生来这里不过呆一年的时间,但当地的老师常年坚守在这里,挺不容易的,他们才是最伟大的。”

为山里孩子备下小药箱
  “徐老师,李锁丽感冒了。”听到这个消息,徐美玲立即领着初二一班的李锁丽来到自己的宿舍,从一个纸盒里找出感冒药,并倒好开水让李锁丽吃了下去。
  记者看到,纸盒里有创可贴、医用药棉、酒精、藿香正气水、感冒胶囊、止疼片等多种日常用药。徐美玲说,学校没有卫生室,附近村庄也没有门诊,这些药有些是他们春节回老家时带回来的,有些是专门去县城的药店买的。准备这些日常用药不仅为了自己,孩子们用起来也方便,这都是之前来支教的师哥师姐们传下来的经验。
  在徐美玲宿舍的墙上贴着毛笔写的小楷,床头上挂着一把木吉他,徐美玲笑着告诉记者,练毛笔字和弹吉他都是来平型关中学之后才学的,只是为了打发学校歇大周时的无聊和寂寞。
  正说着,支教生张丹潞推门走进宿舍说:“徐老师,孙校长喊你去给演讲比赛的获奖学生写奖状呢。”原来,为了欢迎山东媒体采访团和随行的安利山东分公司的志愿者,学校特地组织了一场主题为“感恩的心”的普通话演讲比赛。志愿者还为学校里16位贫困生每人颁发了400元钱的助学金。问及为什么非要找徐美玲去写奖状,张丹潞说,徐老师字写得漂亮,学校组织活动写标语什么的都是找她。
  在颁奖现场,校长孙达介绍说,义务教育阶段虽然免除了学费,但学校是寄宿制的,每个学生每学期饭费、住宿费等也得四五百元,400元钱对于大城市的孩子来说不过是买一件衣服的钱,可对于山里的贫困家庭来说,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能跟孩子打成片
  孙达说,徐美玲等支教生的到来,不仅改变了平型关中学的师资条件,更重要的是,他们用知识开阔了孩子们的视野,用爱心温暖了孩子们的心田。让山里的孩子感知了外面的世界,使他们原本平淡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让他这个老教师看到了山里孩子的未来和希望。
  初二二班班主任侯华林是一位有着十多年教龄的老教师,他告诉记者,徐美玲和其他支教生的到来,给平型关中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与当地教师相比,支教生不仅学历高、知识面广,更重要的是他们年轻,思想活跃,能铺下身子跟孩子们打成一片。支教生经常利用课余时间跟学生玩贴树皮、丢手绢、跳皮筋、击鼓传花等互动性强的游戏,课堂上是孩子们的老师,课堂下做孩子们的大姐姐大哥哥,这一点是他们当地老师做不来的。

希望每个孩子都不辍学
  还有两个月,徐美玲就要结束自己的支教生活,回到大学校园继续自己的研究生学业了。她说,今后无论走到哪里,自己都会记得山里的这些孩子,记得让自己青春燃烧的这段支教生活。正是这段生活让她知道了什么是满足,学会了怎样感恩,让她浮躁的心安静了下来,使她每天的生活充实有意义。
  徐美玲说,最让她放不下的还是这些孩子,“我记得班上第一个辍学的学生名叫薛百慧,是初二二班的一个女孩,附近王巨村的。女孩学习特别好,突然有一天就见不到人了,后来询问其他孩子才知道,她已经到外地打工去了。更令人忧心的是,在这里,辍学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今年春节开学后,我教的初二两个班的学生一下少了十几个,让我难受了好一段时间。”
  “刚来的时候,其实想法很简单,就是希望尽自己所学帮孩子们提高学习成绩。来了之后才发现,这个简单的想法也不容易实现。在这里,好多父母都有‘即使读完大学,孩子还是要去饭店端盘子’的观念,他们不是竭尽所能去让孩子完成学业,而是想方设法让尚处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早点辍学,到社会上打工帮衬家里。”徐美玲说。
  “作为支教生,我们几个人改变不了这里的教育现状,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多给孩子们讲述大山外面精彩的世界,家访时多劝说家长或是帮助那些正处在辍学边缘的孩子,好让每一棵好苗子都能成才。”说这些时,徐美玲眼眶又湿润了。A6—A7版文/图本报特派记者 张振民
◎相关链接
“安利彩虹支教计划”已资助250名贫困生
  “安利彩虹支教计划”是安利(中国)公司2002年与共青团中央共同启动的,旨在资助高校支教志愿者,为西部留守儿童提供教育支持,为当地农村改善教育设施,为失学儿童提供助学金,丰富学校的文体活动,开阔留守儿童视野,发掘才能,增长见识。
  自2004年起,安利山东分公司与山东大学合作,陆续为山西省灵丘县独峪中学、上寨中学、平型关中学、下关中学等四所学校援建了图书室、电脑室、校园广播室等校园教辅设施,改善了支教学校落后的硬件教学环境。同时,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先后开展了“首届夏令营”、“励志主题报告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丰富了学生们的校园文化生活。与此同时,安利山东分公司还通过设立“安利助学金”项目,资助了支教学校250名濒临辍学的当地优秀贫困生,帮助他们完成中学学业。安利志愿者也参与其中,通过支教生搭建的桥梁,与当地家境贫困的学生结成“一对一”帮扶对子,截至目前共资助了近90名学生完成学业。在安利志愿者的帮扶下,有至少5名学生通过不懈的努力,考上了大学,实现了走出大山的梦想。在10年的合作中,安利山东分公司累计投入达150万元。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