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办案民警对查获的假化肥进行查封登记。 |
|

|
|
◎寿光男子杜某生产的劣质化肥,销往多个省份 ◎这些化肥几乎没“营养”,涉案价值达300万元 自2011年年底以来,寿光洛城街道男子杜某为牟取暴利,生产劣质化肥销往福建、广东、新疆等多个省份,销售劣质化肥至少100余吨,涉案价值高达300余万元。杜某为逃避警方打击,以各种借口拒绝将自己生产的化肥卖给本村人,而恰恰是这种奇怪的行为引起了警方的注意。目前,所有涉案人员均被依法刑事拘留。
自家生产化肥 拒对村民出售 5月7日,公安部发起“打击假冒伪劣专项行动”的同时,在全国发起了集群战役。福建省漳州市公安局根据调查,在当地捣毁了一起销售假冒化肥的特大黑窝点。在审讯过程中,当地民警发现该黑窝点大部分劣质化肥来源于寿光,故向寿光市公安局反映了这一情况。 收到这一线索后,寿光市公安局经侦大队立即成立专案组,展开了调查工作。由于漳州警方提供的材料有限,为搜寻线索,寿光警方办案人员针对寿光市主要生产化肥的城乡结合部及圣城街道、孙家集街道、洛城街道等重点区域展开了走访调查。在洛城街道某村走访时,民警发现了一条重要线索,据该村村民反映,村里的杜某不知道在哪里做化肥生意,已经做了好几年了,但村民们前往购买时,杜某却以各种理由推脱,从未向村民们出售过一袋化肥。 民警顺藤摸瓜 捣毁制假窝点 生产化肥却不对外出售,杜某的这一反常举动,引起了警方的怀疑。民警围绕杜某社会关系展开调查的同时,摸清了杜某的生活规律及出行路线。 民警发现,杜某每天早上都会驾驶一辆白色桑塔纳轿车外出,晚上也按点回家,路线非常固定,一直围绕家与城乡结合部活动。其社会关系也较为简单,除与亲戚接触外,很少与他人交往。通过调查到的线索,民警断定生产劣质化肥的窝点就在寿光城乡结合部。为摸清窝点的具体位置,民警进行了秘密跟踪,发现生产窝点位于圣城街道南胡村一处废弃的厂房内。厂房位置十分隐蔽,周围高墙林立,在厂房外围就能闻到很浓重的化工原料味道。民警由此断定,这就是杜某生产加工劣质化肥的生产窝点。因院门口有人放风,民警无法确定厂房内的具体情况。民警经打听附近村民得知,这一生产窝点自2011年就开始生产化肥,外人根本不让进入,生产时间均集中在夜间。 5月26日,正当专案组民警准备对杜某展开抓捕时,杜某驾驶轿车在寿光市区金海路附近失去了踪迹。民警围绕该处搜寻一夜,都没有找到杜某的踪影。5月27日,民警立即围绕寿光各主要路口展开布控,当日13时许,民警发现了杜某的桑塔纳轿车在寿光市南环路附近出现。警方遂调动警力展开工作,在寿光市公安局交警大队巡控民警的配合下,将杜某成功堵截抓获。 杜某落网后,警方立即组织警力赶到了这处生产劣质化肥的黑窝点。此时,5名工人正在利用机器生产化肥,民警在厂房内除发现了搅拌机、封口机、灌装机、包装袋、北京某公司化肥注册商标、台湾某公司化肥注册商标外,还当场查扣成品化肥4吨,原材料10余吨。民警立即将5人控制,并进行了讯问。 产销一百余吨 涉案300万元 经查,今年34岁的犯罪嫌疑人杜某是寿光人,初中文化程度。毕业后的杜某曾在家务农,后来跟随亲戚跑化肥销售,很快就摸清了化肥行业内部的秘密,并对化肥的配方也十分了解。后来,化肥销售员的收入已经远远满足不了杜某的欲望,他想到了一个发财的“捷径”:“我工作这么多年,有一定的销售网络,为什么不自己生产化肥呢?” 2011年年底,杜某通过关系找到了季某。杜某负责提供化肥配方,季某则按照杜某的要求开始生产劣质化肥。办案民警马汉杰告诉记者,他们生产的化肥均是叶面肥、冲施肥,冒充其他公司的商标对外出售。季某生产出劣质化肥后,杜某通过之前的销售网络,向福建、广东、新疆、江西、浙江等多个省份销售。依据检测,杜某生产的化肥的微量元素含量仅为检测标准的1%,完全达不到国家的规定标准。 经查,自2011年年底至今,杜某生产销售劣质化肥至少100余吨,涉案金额高达300余万元。5月27日,记者从寿光警方获悉,涉案人员均被依法刑事拘留,此案正在进一步调查当中。 文/图 本报记者 张少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