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新闻评论 |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诸城龙海水产城发展14年,云集十多个国家的海产品◎不少人在此圆了淘金梦,新的百万吨级冷库已开工建设 诸城没有渔港,却有着长江以北乃至全国最大的“旱地码头”水产品市场;诸城不靠海,但这里海鲜的味道最鲜最浓。诸城被称为“龙城”,国内市场上有的海产品,这里应有尽有,甚至世界各地的“虾兵蟹将”也在这里云集。这个闻名全国的“旱地码头”就是位于诸城市繁荣路西首的龙海水产城。5月29日,记者采访了解到,目前库容量10万吨的龙海水产城已经满足不了市场需求,一座百万吨级的冷库已开建,建成后,将成为江北最大的水产品冷链物流基地。 “旱地码头”车来车往,工人装货卸货忙 位于诸城市繁荣路西首的龙海水产城是闻名全国的“旱地码头”,说是码头,其实就是一座大型冷库,是目前国内最大的水产品集散地。 5月29日上午7时许,细雨蒙蒙,水产城内一片繁忙景象。不断进出的大中型集装箱货车,满载着各类水产品。进出车辆不仅有省内各地的,还有福建、广州、内蒙古等地的。 今年50多岁的刘金福是鱼市的管理者,被大伙笑称为“刘市长”。细雨中,他带着一班人指挥车辆依次停靠在各个分“码头”(冷库)装货、卸货。刘金福告诉记者,每天凌晨5时这里就开始忙碌了,来自各地的进货车辆最多的时候有二三百辆,上午10时许渐渐清闲。当天早上,仅潍坊市区来此进货的车辆就达30多辆。 据介绍,龙海水产城建于1999年3月,由山东杨春集团投资兴建。2001年被评为“全国百强水产品交易市场”。市场与国内沿海渔港码头建立了长期的贸易合作关系,汇集了我国海岸线所有渔港的海产品及俄罗斯、挪威、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等10多个国家进口的海产品,水产品种类达200多个。目前,市场经营业户300余家,从业人员上万人,市场年交易额达50亿元,年创利税4000多万元。 随着市场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冷库存储量10万吨的龙海水产城已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了,新的水产品冷链物流建设项目已获得省政府批准,计划兴建百万吨级冷库,被省政府确定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重点建设项目”。 该项目共分三期建设,一期工程已于去年5月开工建设,计划2015年12月三期全部建成。届时,这里将成为江北最大的水产品冷链物流基地,年可实现营业收入150亿元,利税15亿元。
◎“码头”众生相 第一次贩鱼挣了83元钱,一直干到今天 诸城人有着勤劳不怕吃苦的传统,更因为智慧和善抓机遇,日子越过越好。相传从清朝中期,诸城人就开始去相距百余里路的日照港、胶南港,用扁担挑鱼回当地贩卖,那时候这些人被称之为“鱼贩子”。鱼贩们挑一趟鱼一般要两天一夜,虽然历尽艰辛但回报还算丰厚。上世纪三十年代,挑鱼的工具换成了木轮车,再后来换成了自行车、摩托车、汽车。 今年56岁的魏汉东是水产城的一位老板,说起闯海的经历,操着一口浓重诸城话的魏汉东便打开了话匣子。 1982年的清明节,当时20多岁的魏汉东毅然辞去了乡供销社的工作。他把家里积攒了好几年的2000元钱缝在衣服的夹层里,然后买上一张全国地图,便坐上了一辆去往日照的长途客车。魏汉东此行要做的事情就是贩鱼,但在这之前他只是听别人说起去日照贩鱼回来卖能挣钱。经多方打听,魏汉东终于顺利地找到了日照港。当时正好有渔船靠岸,船舱里都是“黄箭鱼”,三毛二一斤。魏汉东没有犹豫,一下子要了2708斤,并花了40元钱雇了一辆当地的拖拉机连夜运到诸城。“那时候还没有固定的交易场所,我们一般就是到扶淇河岸上摆摊。那次除去费用,我挣了83元钱,相当于我在供销社两个月的工资。从那时起我就开始了贩鱼生涯,一直到今天。”魏汉东笑着告诉记者,现在他每年的收入已达到了几百万元。 “龙海人”生意遍布世界,常年在海外奔波 在龙海水产城里做生意的人都自称“龙海人”,并以此为荣。60岁的“龙海人”张夕光是诸城市石桥子镇人,目前在龙海水产城经营一家光伟水产部。1990年他从原单位辞职后开始从事水产生意,一干就是23年。记者眼前的张夕光脸庞黝黑,个子不高,常年在国外奔波,年收入百万元。 “我刚从美国回诸城,这次在国外待了10天,订购了一批美国笔管鱼。”张夕光告诉记者,每年农历二月二之后,他就开始不停地在俄罗斯、美国、印度等国家间奔波,联系订购当地水产。回想起创业历程,张夕光感慨良多。“第一笔生意我就赔了600元钱,1990年的600元可是一笔不小的款项啊!”张夕光说,当时初涉水产行业,没有经验,进货分不清黄花鱼和白姑鱼所以赔了钱。此后,他就蹲在别的水产摊位前学习,凭着这种笨办法,他开始盈利。 随着水产生意的逐步扩大,没有冷库保障水产的储存成了难题。1997年,时任城关镇(现龙都街道)杨春村党支部书记的王潍政找到张夕光等五六位水产经营户,商量建一座冷库。就在当年,一座存储量3600吨的冷库建了起来,冷库所在地杨春水产批发市场就是今天龙海水产城的前身。之后,张夕光的生意越做越大。 50多岁的“龙海人”肖尚洪主要从事从国外进口水产品贸易,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家都有生意往来。印尼渔业部长都曾隆重接见过他,并与他一起吃过饭、合过影。2001年,印尼海警抓获非法捕捞的船只,对船上约五千吨水产进行拍卖,肖尚洪凭借龙海水产城足够的库容量成功拿到了这批水产,从此龙海水产城名扬海外。 价低量大货全,吸引众多外地客商 在水产城西北区5-56号冷库门前,记者遇见了两位来自江苏省的水产经营者。江苏盐城的徐女士告诉记者,她经营水产品生意快十年了,之前一直从南京等地进货。“到了这里,我发现之前经营的水产品这里都有,真应该早来这里。”徐女士说,以前她进货都要跑两三个水产市场,这次一站式备齐货品,而且价格还比较低。“这次来我采购了10吨带鱼,品质和价位都很满意,回去后如果销量好我就决定以后都从这里进货。”徐女士告诉记者。 “这次徐经理来这里进货就是我推荐的,这里的水产品价低、量大、货全,不用东奔西跑。”江苏扬州的胡先生对记者说,他在江苏扬州的几家水产市场都有摊位,10年前第一次从这里进货后就一直选择这里。记者看到,胡先生这次采购了10吨带鱼,还有20吨墨鱼花。由于销售情况很好,胡先生每个月都要从这里采购几十吨不同种类的水产品。“这次前来收获很大,我看好了几条三四十斤重的石斑鱼,这可是稀罕物啊!”胡先生说。。 杨春商贸集团宣传部长李熙友告诉记者,水产城每天早晚两次集中交易。业主都是直接从国内外港口直接进货。随着市场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冷库存储量10万吨的龙海水产城现在已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了,新的水产品冷链物流建设项目已获批,项目建成后,存储量将达100万吨。 文/图 本报记者 齐文 戴江西 ◎相关新闻 休渔了,海鲜闻声涨价 从6月1日开始,渤海和黄海水域进入为期三个月的伏季休渔期,这意味着今后一段时间,市场上的海产品将以冷冻为主。记者当天走访我市海鲜市场发现,休渔期第一天部分海鲜涨价。有鱼贩提醒,冷冻海鲜也有保质期,并非冷冻就不会变质,因此消费者不要将冷冻海鲜存放的时间过长。
海鲜近来涨不停,有的一天能涨三四毛钱 6月1日上午,记者走访了城区南下河市场和早春园市场,发现市场上销售的水产品种类较齐全,暂时未出现断货情况,水产品销量稳中有涨。 记者在早春园市场的一个水产品摊上看到,虾虎、鲅鱼、鲤鱼和贝类等水产品整齐地摆在货架上。摊主王女士告诉记者,她这里的水产品以淡水鱼为主,海产品比较少,最近各类水产品的销售情况比较不错,每天进的货基本能卖完。“淡水鱼不受休渔期的影响,货源一直比较充足。而海产品上市量会有一定程度的减少,并且改为以冷冻产品为主。”王女士说,现在鲅鱼每斤卖12元,比前几天涨了1元钱,预计其他海产品的价格也会上涨,“每年黄渤海休渔期,海产品价格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涨,今年也不会例外。” 早春园市场另外一个水产品摊位的摊主张先生对记者说,现在市场上海产品还比较多,休渔期开始一段时间后,海产品的供应量会减少,而价格也会随之上涨。“现在市场上的螃蟹还都是鲜活的,再过一段时间就很难买到本地的了,现在卖30元钱一斤,到时候可能会卖到五六十元钱一斤。”张先生说。 随后,记者走访了南下河市场,发现海产品种类比较多,多数商家表示,根据往年经验,每年6月1日至9月1日,海产品的价格相对要高一些。“最近这几天,海鲜一天一个价,有的海鲜一天能涨三四角钱。”常年在此设摊卖鱼的张师傅说。 活虾虎过几天可能断货,市民想买得趁早 当天上午,记者在走访过程中发现,目前市场上的虾虎分为活虾虎和死虾虎,大多数商家表示,现在虾虎卖得非常好,不过过几天活虾虎就会断货。 记者在南下河市场水产品专区看到,摊主王女士正在销售虾虎和蟹子。她告诉记者,由于虾虎几乎都是从海里打捞上来的,因而受休渔期影响较大。“进入休渔期后,渔民不能出海捕鱼,市场上虾虎的供应量相应会减少。”王女士说,现在虾虎的价格在水产品中算是比较高的,活虾虎每斤售价在30元左右,死虾虎每斤售价在20元到25元之间,“市民想吃活虾虎要趁早,否则在以后三个月内很难买到”。 在早春园市场,销售水产品的赵先生对记者说,当天他将最后一批活虾虎摆上了摊位。“这批活虾虎还是前几天从鱼贩子处进的货,今天我进货的时候发现,鱼贩子已经没货了。”赵先生说。 家住奎文区圣荣广场小区的马女士每天早上都会到早春园市场买菜,当天她听说活虾虎过几天会断货后就买了两斤,给家人打打牙祭。“活虾虎一直卖得很贵,平时舍不得买。可是现在到了休渔期,如果今天不买,可能就要等到9月份了。”马女士说。 记者在南下河市场随机采访了多名市民,大家纷纷表示,在休渔期内他们会选择购买冷冻鱼,或改吃淡水鱼。“冷冻鱼如果存放时间不长,口感与鲜鱼相差不是很大。”正在选购冷冻鲅鱼的王女士说。 冷冻海鲜也有保质期,只能存放两三个月 为应对休渔期的到来,许多市民选择提前购买海鲜放在冰箱内冷藏起来。记者采访了解到,冷冻海鲜也有保质期,并非冷冻就不会变质。 “在购买冻鱼时,若发现鱼眼球不新鲜饱满,体表光泽较差,解冻后肌肉弹性差,肌纤维不清晰,闻之有臭味,就可以断定这些鱼已经变质。”南下河市场一名卖海鲜的商户告诉记者,若冻鱼头部有褐色斑点,腹部变黄,则说明鱼脂肪已变质,不可食用。 记者还了解到,不少市民认为肉类或海产品买来后,只要放进冰箱冷冻就不会变质,其实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冷冻海鲜在-18℃环境下,营养流失较小,一般也只能存放两三个月。另外,在休渔期鲜鱼供应量减少的情况下,如果市民对冻鱼不感兴趣,也可以通过食用谷物、豆腐、干紫菜、海带等物质获取鱼类提供给人们的蛋白质等营养物质。 文/图 本报记者 邓永杰 刘燕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