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密云素有北京“东北大门”之称。与明朝对垒的就是威名赫赫的蒙古部落首领俺答汗,《明世宗实录》记载:从嘉靖初年,密云百姓已多次受到蒙古骑兵的侵掠。嘉靖二年(1523)五月,蒙古骑兵入侵密云石塘岭,杀死指挥殷隆等多位将士。嘉靖十一年,蒙古骑兵再次兵犯密云。嘉靖二十八年,俺答两次侵掠宣府大同,直逼密云邻县怀柔。“庚戌之变”中,密云百姓更是惨遭屠戮。因历经边寇掳掠,百业受损,民不聊生。邢玠到任后,修长城、御外患,开官仓、抑粮价,核案件,清监狱,对土地清丈造册、均摊赋税,使密云出现了政通人和、风调雨顺的局面,百姓生活有了好转。在此基础上,又开漕运、通航船;抓治安,确保了一方百姓安居乐业。 助修长城,受到皇帝嘉奖 隆庆五年(1571)春夏之交,31岁的邢玠告别邻里乡亲,偕母亲妻儿,轻车简从赴任。密云位于北京东北部,是京畿重镇。行前吏部曾有交待:密云乃京师锁钥,军事重镇。因历经边寇掳掠,百业受损,民不聊生,朝廷忧虑已久。这次经吏部及高拱、张居正两位辅臣推荐,皇上期望甚深。一路上,母亲也反诫儿子:“缓刑宽税,体恤百姓”,邢玠深感重任在身。 上任之时,密云县历经战乱,千疮百孔,民不聊生。为此,邢玠夜不能寐。他与县丞、主簿议论县政,商定当务之急:一是北部靠长城的七个乡镇青年,帮助戚继光部下修筑边墙(长城),抵御外患;二是动员城区货栈,收购山区干鲜果品供应京城市场,增加山民收入,帮助度荒;三是着手复核案件,清理监狱,以减轻县署负担;四是调减赋税,休养生息。 密云县有北京“东北大门”之称,从唐朝开始,密云的几个路口均有重兵把守。嘉靖、隆庆、万历三朝,与明朝对垒的蒙古部落首领俺答汗经常侵掠,百姓更是惨遭屠戮。明朝修长城,设关隘也均在于此,派出重兵把守。 隆庆二年(1568)五月,戚继光奉命总理蓟州、昌平、保定三镇练兵事宜,隆庆四年(1570),顺天巡抚刘应节接任总督。从此,刘应节与戚继光同心协力,屡挫来犯之敌。北京一带长城是明初所建,历经百年,多有所坏。戚继光提议修缮长城,并跨墙建空心敌台,内可宿百人,可迅速集结作战。 密云县境内,明长城从东部栅子村入境,沿县东、北、西三面边界,起伏穿越54个村庄,最后到达县境西南小水峪村,出县境而入怀柔。县内全长600多华里。规划建设空心敌台、敌台、烽火台666座。古北口长城地段,敌楼密度最大,但因人员缺乏,工程进展缓慢。 新任县令邢玠到来,让戚继光看到了希望。总兵盛邀邢玠登上重修的铁门关和司马台,登高远望,长城尽收眼底。 邢玠古北口之行后,通过以工代赈的方法,大力支持边墙建设,工程进度快,质量好,戚继光和刘应节都非常满意,还受到了隆庆皇帝的嘉奖。
官仓粜粮,解百姓燃眉之急 修筑边墙之后,密云县解除了多年来的威胁,社会日趋稳定。但是,当地富户囤积居奇,哄抬粮价牟取暴利,致使密云粮价节节上升,官府难以控制局面。这让邢玠十分心焦。时任蓟辽总督的刘应节对此也非常关注。他给邢玠出谋划策:官仓现有20万石军粮,可以卖出,平抑粮价,保证百姓吃饭,大局就不会乱。几天后便将此上报朝廷,得到准允。并规定“每米一石,折银七钱(《明穆宗实录》卷五十八)”。 接到朝廷公文,邢玠立即组织官仓粜粮。由三班衙役值班巡逻,以维持市场秩序。原来密云县城及统军庄、石匣、古北口等镇存粮大户、米店老板已将粮价抬至每石一两银价以上。这次官价只有七钱,百姓无不拍手称快,巨商大户无不震惊。看到官府是有备而来,不敢轻举妄动。由于密云市场粮价下跌,怀柔、顺义、昌平等周边县粮价也随之大幅下滑。 缓刑宽税,密云初现大治 邢玠根据朝廷近几年的“宽恤事宜”律定,清点狱中犯人,廓清罪行,分门别类进行处置。这些年,由于战乱频繁,民不聊生,时有饿殍,有些良民百姓被迫聚众哄抢大户存粮,这类案件人数不少。而巨商大户与京城关系千丝万缕,案件审理常因制肘而久拖不决。这次邢玠新官初任,顾虑较少,上有朝廷诏令,后有总督御史支持,审理积案快捷决断,公正廉明,十年积冤一朝如洗。百姓称颂,官署也卸下了沉重的财政负担。 由于风调雨顺,秋粮大丰收。又加上官府减税免租,百姓安居,在上缴当年皇粮国税之后,又对往年逋税进行了补交。年底县署户科结算,除上解赋税之后,县库增加了上万石存粮。由于丰收,市场粮价下降,户科将官仓售粮折色银购成新粮,除补足二十万石军粮外,又增加了上万石粮食。县署户科拿出千石粮食及折色银两,对官差衙役历年欠薪全部补齐。按照旧例,各项起解、留存之后,库存丰盈为历年之冠。 密云地处京畿,官宦富户密集,官庄、军垦名目繁多。大户占地越来越多,缴税越来越少;小民地少,赋税却越来越重。 邢玠按照朝廷旨意,对土地进行清丈造册赋税均摊政策,全县14万亩土地又增加两成以上。一些大户将山岭薄地转让,官府也将近年来的撂荒地分配于民。农民有了土地,赋税减免,连续两年丰收,百姓富庶,官仓也随之丰盈。除去提解、存留、役食以外,年增余粮上万石,折色银上万两。
综合施治,惠及芸芸众生 此外,邢玠又办理了另外几件事关民生的大事。 首先是护城坝续修加固。密云县城坐落在县境西南部,北依群山,南连平原,潮、白二河绕其左右,每逢汛期山洪暴发,对县城构成威胁。隆庆四年(1570),时任县令张思正曾安排勘测修筑护城坝。秋收结束后,邢玠调集上万民夫上阵,至翌年春,大坝竣工。与此同时,对县城的城墙及城门破损地段进行了重点修复,使之坚固如初。 其次是开通漕运。明朝中叶密云曾引白壮潮,进行过开发利用。由于河道淤塞,码头破损,还有一些半拉子工程,很难发挥效益。若通漕运,可使运输、储粮、佥商“一举而三善备矣”。邢玠据此,于隆庆六年春枯水季节,组织民夫清河道、修码头,开通漕运,使密云水路通衢,商贾云集,成为京郊一大商埠。密云的果品蔬菜土特产品即日现身京城,而京城的百货生活用品也畅销密云。漕运开通不仅繁荣了经济,还使向石匣城、古北口等关隘运送军粮、马草、兵杖辎重也更为方便。 其三是重修县署。官不修衙,这是为政者的常识,但邢玠却在任职的第三年着手重修密云县公署。原因是密云山明水秀,风光旖旎,名胜古迹众多,而且蓟辽总督府驻密云县城,蓟州总兵常驻古北口。京城文武官员、绅士贤达,经常以拜访总督、总兵之名,造访密云。密云县署也逐渐成为食宿、会客接待中心。因县署破旧,户部上疏重修县衙。邢玠只好领旨筹建。 其四是整顿社会治安。有一件事让邢玠寝食不安:区区县城之内,县署、督府、中卫各种驻兵繁杂,人员交错,相互之间时有摩擦,对百姓时有骚扰。有的将士曾转战南北,居功自傲、欺行霸市,屡屡致残人命。而这些人往往与京内人事相连,处理起来比较棘手。 一日,一牙兵正在市井闹事。邢玠事先告知督府,然后手持官府文书将其呼至县衙。被三班六役剥去衣帽大刑伺候,历数罪状才服服在地。画押之后“三木囊之”。此案审判震惊全城。从此再无一敢闹事者。总兵戚继光闻之此事后叹曰:“此公将为治军之良将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