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新闻评论 |
第03版
又到大考季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研究领域广泛,文、史、哲皆有建树,尤其在历史方面独树一帜、冠绝群伦,卓然为学术大家”,“他站在时代前列,反思历史、阐幽发微,见解独到、文采飞扬,尤以理论思维见长,道前人所未及,自成体系,形成鲜明的‘赵家风格’,堪为中国当代史学的奠基人。”赵俪生去世后,中共兰州大学委员会、兰州大学校委会给予他这样的评价。学界誉之为“学术通人”、“史学奇葩”、“史学泰斗”,而史学巨擘顾颉刚则称他是“史学界的杨小楼”。
史学论文首发表 胡适致信多勉励 赵俪生少年喜文,大学入外文系,早年教学之余倾心文学创作和翻译,半途又走向史学研究。是兴趣使然,还是机遇促成,或者是无奈选择?毋庸置疑的是,关键时刻,历史之手将他命运罗盘的指针,轻轻地拨动了一下。 赵俪生自述,“我是饱暖思事业。英语教员仅仅是职业,而职业和事业还是有区别的。新文艺看来是弄不成了……”原因是,他以教员身份为掩护做地下工作,当局检查严密,连寄出的稿件都摆脱不了被查的命运。 从此,在乾州中学任教的赵俪生放弃了文艺创作和翻译,一头扎入故纸堆,因为“在当时读线装书是不受监视的”。六年后,赵俪生首篇史学论文《清初山陕学者交游事迹考》在《大公报》文史周刊发表,得到周刊主编胡适写信勉励。从此,赵俪生对文史研究兴趣日涨。 四个月后,赵俪生赴河南大学任教,他修改了写作多年的《王山史年谱》,开始撰写《张尔岐年谱》。王山史(即王弘撰)与张尔岐是著名思想家、史学家顾炎武的密友,两人年谱的写作,为赵俪生倾注心血的顾炎武研究打下了基础。
新史学五朵金花 拔头筹摘得三朵 新中国成立后,新史学的主要内容被著名历史学家向达称为“五朵金花”,即古史分明、农民战争、土地制度、民族关系与民族融合、资本主义萌芽五大研究领域。 在这“五朵金花”中,赵俪生摘得三朵:农民战争史的拓荒者和奠基者,土地制度史研究建立了自己独到的理论体系,古史分明和社会性质研究为“魏晋封建论”派的重要学者之一。赵俪生因此被誉为“新史学的功臣”。 对于农民战争史研究的起源,有学者总结道:“建国之初,史学界乃至文化界,似乎都觉得,全国解放是一次胜利了的农民战争。特别是大量接触毛泽东有关农村包围城市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后,更有一些人觉得,历史上的农民战争没有无产阶级领导均失败了,现在有了无产阶级胜利了。于是,史学家们都对研究中国农民战争史发生了广泛兴趣。”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有着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赵俪生,凭一股子热情和勇气开始拓荒。他的研究成果陆续面市,1955年出版了中国第一部农民战争史研究专著——《中国农民战争史论文集》。尽管后来赵俪生对其中一些观点有所反思,但它的拓荒地位是无可置疑的。 赵俪生为“开山”和“主帅”,他在山大培养出的弟子孙祚民、孙达人成其左膀右臂。有论者认为,1980年前的中国农民战争研究史,基本上是以赵俪生师徒三人为中心的历史。后来赵俪生另一高徒秦晖,将他关于农民身份和生存状况的研究发展为农民学,对如何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特别是农民问题,进行了深刻的解析。
总理过问方回校 写成书稿标遗著 1957年,为支援边疆,赵俪生奉调到兰州大学任教,次年被打成“右派”。接着,兰州大学文科并入西北师范学院,该院在甘肃山丹县建立农场,赵俪生被发配农场劳动改造。 不久,赵俪生腿部受伤。当时正值全国性粮食短缺和饥荒,在兰州读高中的次女赵纪上山找野菜野果,与同伴滑落山下殒命。兰州大学校长江隆基刚到任不久,闻讯向甘肃省委请求,将赵俪生调回兰州大学。在失去爱女的悲痛中,赵俪生于病床上埋头翻译英文版《王尔德全集》,借以排解。在妻子照料下,赵俪生译完王尔德的《道廉·格雷的画像》,人也慢慢恢复了。事后赵俪生说:“译一部书,能救下人一条命。” 病尚未痊愈,赵俪生就着急地回到学校。没几年,“文革”爆发,赵俪生再遭厄运。他先是被揪斗、拘押,后又遭清退,全家迁往贵州息峰。1973年,在周恩来总理过问下,赵俪生才回到兰州大学,一边劳动,一边完成军宣队、工宣队交给的任务。逆境中,赵俪生一直没有放下他视为生命的学术研究,断断续续写成十多万字的《中国土地制度史》初稿。为防书稿被抄走焚毁,赵俪生将稿子分抄成几部,封面写上“篱槿堂遗著”,一家人分开保存。篱槿堂是赵俪生的别号,写下“篱槿堂遗著”时,赵俪生一定绝望到极点。断定生前看不到文稿出版,一个大活人才将自己的著作当作“遗著”。 “文革”结束,赵俪生获得平反,山东大学拟将他调回,原兰州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时任甘肃省委副书记的刘冰极力挽留:“我在甘肃一天,你也得在甘肃一天。”
暮年研究大转向 探中华文化源流 暮年的赵俪生老骥伏枥,重挂铠甲,从65岁开始转而向中华文化的高地冲锋。研究领域虽然改变,但赵俪生关心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拳拳之情一以贯之。 赵俪生的视线沿着历史的隧道向前追溯,探寻中华文化的源流。按照他的计划,“近的一步,是从明中叶的王阳明思想上溯到孟子;远的一步,是从先秦诸子百家上溯到《周易》。”他积年苦索,汇集成论文集《学海暮骋》。学界评价,“赵俪生是20世纪中国史学的最后一位代表者,而他的逝世,则标志着一个学术时代的结束。” 已故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顾颉刚称赵俪生为“史学界的杨小楼”。他认为,赵俪生在新中国史学的地位,与早期京剧界“三大贤”中武生行的杨小楼一样重要。“三大贤”另外两人,分别是旦行的梅兰芳、生行的余叔岩。 1991年,74岁的赵俪生从兰州大学离休。2002年,汇集其大半生学术成就的六卷本《赵俪生文集》出版,一时好评如潮,连获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五个一工程”一本好书奖。 需要说明的是,赵俪生的妻子高昭一不仅是他生活上的伴侣,还是事业上的助手、知音、合作者。当初研究中国农民战争史,他俩就是有名的“夫妻店”,结集出版的《中国农民战争史论文集》作者为赵俪生、高昭一。两人晚年时,分别撰写了回忆录《篱槿堂自叙》、《回首忆当年》。2006年、2007年,相伴近70载的高昭一、赵俪生相继离世。2010年,《篱槿堂自叙》与《回首忆当年》合成《赵俪生高昭一夫妇回忆录》出版。 本版撰稿: 李之凡 王鑫 本文图片除注明者外,均为李之凡提供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