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再访天宫 |
第03版
再访天宫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
《卫报》网站公开视频中的爱德华·斯诺登。 |
|

|
|
◎当事人爱德华·斯诺登曾供职美国国家安全局四年 ◎奥巴马称,这一项目目的在于反恐和保障国民安全 如果不是29岁的爱德华·斯诺登,美国民众不会知道美国国家安全局一项代号为“棱镜”的秘密项目,不会知道他们的私人电话、互联网信息、甚至每封邮件都可能受到美国政府的监控。就在“棱镜”秘密情报监视项目引发的风波愈演愈烈之际,爱德华·斯诺登10日从公众视野“消失”。 泄密事件 “棱镜”项目引发轩然大波 “棱镜门”事件连日来成为媒体报道重点。英国《卫报》和美国《华盛顿邮报》6日报道,美国家安全局和联邦调查局正在开展一个代号为“棱镜”的秘密项目,直接接入9家美国互联网公司中心服务器,挖掘数据以搜集情报。微软、雅虎、谷歌、苹果等9家美国互联网公司参与了这一项目。 这项高度机密的项目自2007年实施以来从未对外公开过。通过接入互联网公司的中心服务器,情报分析人员可直接接触所有用户的音频、视频、照片、电邮、文件和连接日志等信息,跟踪互联网使用者的一举一动以及他们的所有联系人。过去6年中,该项目经历了爆炸性增长,眼下国家安全局约七分之一的情报报告依靠这一项目提供原始数据。 上述报道在美国社会引起轩然大波,奥巴马7日在访问加利福尼亚州期间紧急出面“灭火”。他强调,这一项目不针对美国公民或在美国的人,目的在于反恐和保障美国人安全,而且经过国会授权,并置于美国外国情报监视法庭的监管之下。美国国家情报总监詹姆斯·克拉珀8日晚说,这一泄密行为对美国情报搜集能力造成了“巨大而严重的损害”。 风波再起 当事人自揭身份之后消失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应告密者斯诺登要求,英国《卫报》网站9日发布视频证实,现年29岁的爱德华·斯诺登是美国防务承包商博思艾伦咨询公司的一名雇员,过去4年内一直为美国国家安全局工作。他在视频中说,自己良心上无法允许美国政府侵犯全球民众隐私以及互联网自由。 那段视频发布后,已经飞抵海外的斯诺登从居住的酒店退房,在公众视野中“消失”。那座酒店的职员告诉路透社记者,斯诺登10日中午退房。 一些国会议员和情报部门官员对斯诺登泄露机密文件的行为不满,要求引渡并起诉斯诺登。司法部9日说,已经启动初步刑事调查。 众议院情报委员会主席迈克·罗杰斯说:“任何泄露机密文件的人都应该受到法律严厉惩处。” 斯诺登曾表示,将寻求避难,最理想国家是冰岛。 民众反映 2.5万网民请愿赦免斯诺登 美国国会一些议员说,这些监控项目危及个人隐私,将会重新审视是否削减政府大规模监视私人通讯的权限。 一些民众在互联网上支持斯诺登。尽管斯诺登眼下尚未遭到指控,大约2.5万名网民在一份在线请愿书上“签名”,敦促奥巴马赦免斯诺登;另有一些网民在社交网站发起活动,为斯诺登筹集资金用于法律辩护,数小时内集资8000美元。 另外,秘密情报监视项目同样招致一些欧洲国家的不满,原因是英国情报机构遭质疑透过美国棱镜计划非法取得英国公民资料。 欧洲议会11日将讨论这些监视项目是否侵犯当地一些隐私保护法律。 德国政府发言人斯特芬·赛贝特10日说,奥巴马18日将首次作为美国总统造访首都柏林,总理安格拉·默克尔届时将向他询问美国国家安全局的秘密情报监视项目。 官方表态 不针对公民且“完全正当” 尽管秘密监控项目受到广泛指责,但一名不愿公开姓名的美国高级官员说,政府不打算停止这些项目。 白宫发言人卡尼10日在例行记者会上说,白宫高级官员已将此事进展向奥巴马做了汇报,但鉴于调查目前仍在进行中,他不会评论事件中的个人以及调查工作,也不会转述奥巴马的观点。 尽管未就“告密者”置评,卡尼再度为奥巴马政府的国家安全政策和相关情报监视项目作出辩护。他说,正如奥巴马此前所言,这些情报监视项目是为了防范针对美国的恐怖袭击,而且受到司法、立法、行政三个分支的监督。实施这样一个不针对美国公民的情报项目是“完全正当”的做法,可能影响到国家安全利益的敏感机密情报被泄露会造成问题。 据《华盛顿邮报》报道,斯诺登的泄密行为数日来已在美国情报系统内引起不小震动,甚至可能导致对国家安全局、中央情报局等情报机构安全措施的全面审查。 据新华社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