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新闻评论 |
第03版
广而告之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手工裁缝店,该走啥路子 |
◎不少传统小作坊逐渐走向下坡路,生意难以为继 ◎有的通过时尚、个性设计满足顾客要求成功突破 |
|
|
韩女士在不大的裁缝店里忙碌。 |
|

|
|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到裁缝铺请师傅做件衣服,是再普通不过的事,但随着机械流水作业的引进,传统的手工裁缝店逐渐走向了下坡路。“以前那种老式的裁缝铺已经找不出多少家了。”一些曾从事过裁缝行业的市民表示,发展至今,原本用来养家糊口的裁缝店被逐渐淘汰,仅存的也只能退居街角小巷。6月12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不少裁缝店已经开始转变思路,通过时尚、个性的设计来满足市民的需要,力求在夹缝中探索新出路。 历史 纯手工的裁缝店遍布大街小巷 “你身上这件衣服在哪买的?料子还不错。”一踏入韩女士的裁缝小作坊,她就跟记者聊起来。这个小作坊开在奎文区的利民巷里,6平方米的店面毫不起眼。“我干这行21年了。”韩女士说,自己从18岁开始学习裁缝这门手艺,“当时,理发、裁缝、开车都是很不错的手艺,以为有门手艺就衣食无忧了,现在看还是很难呐。” 谈起裁缝店的变迁,韩女士打开了话匣子。她回忆说,自己父母年轻那会儿,一般得用布票买布料裁衣服,因为布票难得,做衣服的也不是很多。“那个年代布料也没什么花样,哪像现在花花绿绿,一个人一个样。”在韩女士的印象里,那个年代的裁缝店简单得很,“一把大剪刀、一根皮尺、半块划粉就是裁缝店了。” 韩女士十几岁的时候,大街小巷的裁缝店已经非常多。“那时一般都是裁衣服穿,家里条件好的才能买衣服穿。”韩女士说,父母也给她买过衣服,买回来后自己高兴得不得了,因为买的衣服颜色艳丽,款式也漂亮。 1992年,韩女士在一家中专学校学习裁缝手艺,3年后出徒,本以为有了可以依靠的资本,可是生活并不如意。“本来是可以分配到深圳那边的工厂里,可是年纪太小,家里也不放心,就在潍坊安顿下来了。”学成之后的韩女士在工厂里干过,也在西裤店里帮过忙。 现状 为增营业额揽起做床单的活计 2010年,韩女士经营起了自己的小店。“开店不容易,光这个小巷子里就有4家。”韩女士边低头缝扣眼边说,“好的时候月收入能有1000元,不好的时候也就300多元,仅够房租。” 说起开店的经历,韩女士说:“泡水、晾晒、剪裁、做工、熨烫,整个流程下来就得一天的时间。一套衣服挣到的手工费也就三四十元钱。”不少顾客要求特别高,稍有不顺意的地方就可能不给钱。 一个扣眼就是40多个针脚,一件衣服5个扣眼就是200多个针脚。“不少裤子还得锁边、缝裤脚。天一暗,这眼睛就雾蒙蒙地看不清。天一开始热,不少老顾客都过来做衣服,有时忙起来一晚上就睡3个小时。”韩女士告诉记者,“以前的不少店面现在都改行了,又累挣钱又少,有时为了挣几元钱,饭都顾不得吃。”为了扩大营业量,韩女士现在又开始揽起了做床单、窗帘的活计。 “孩子才11岁,再累也得坚持下去。”韩女士坚定地说。 ◎出路 形成独特的服饰文化 韩女士告诉记者,不少来店里做衣服的人的体形比较特殊,如凸肚、溜肩、驼背。这部分人的服装市场空缺,单靠工业化流程中的单一复制是很难填补的,而传统的手工裁缝则可以。 在位于奎文区胜利东街与鸢飞路交叉口附近一家时装设计制作基地的橱窗里,记者看到了不少款式的衣服。“我们一直站在时尚最前沿,要领着顾客走。”该店的孙姓设计师告诉记者,开店十五六年以来,店里的顾客一般都是直接挑版型定做衣服,“用时尚说话,才能做下去。” 高新区东方路上的雅琼轩开店已有10年。“传统裁缝店制作衣服,只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基本穿衣需求,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审美水平提高,市民追求的更是一种个性美。”该店总经理焦美华告诉记者。 针对传统裁缝店与现代服饰店的区别,焦美华打了个比方:“就比如吃饭,传统裁缝店以讲求吃饱了为准,而现在的服饰店,更看重的是合理饮食。” “你看这位就属于比较典雅的。”焦美华指着一位身穿旗袍、在店里挑选布料的女士对记者说,“不同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的裁缝店,现代裁缝店会针对不同顾客的身形、气质以及要出席的场合,综合量身定制服饰,这样更符合顾客的需求。” 现在人们的生活更讲究精致细腻。“美的不光是外表,服饰代表着一种独特的文化,是对自身的一种认可,这是一种力量。在现代裁缝店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形成独特的服饰文化是一种优势。”焦美华说。 文/图 本报见习记者 魏慧敏 刘梅花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