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新闻评论 |
第03版
广而告之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穴居五年,“山顶洞人”有房了 |
◎临朐寺头镇的刘仁汉精神失常,生活不能自理 ◎老屋坍塌后栖身土窝,当地政府为他盖起新房 |
|
30多年前,临朐县寺头镇酉寨村的刘仁汉因感情、经济被骗,精神失常,生活不能自理。他的父母早已去世,无亲无故的刘仁汉独自居住在建于上世纪40年代的土坯房内,吃饭主要靠邻里接济。5年前因为一场大雨,刘仁汉所住的土坯房倒塌,此后他便在土山上挖了个只能容纳一人的土窝,居住至今。寺头镇政府了解情况后,为今年已63岁的刘仁汉办理了“五保”,又为其盖了三间崭新的瓦房。据了解,目前新房已经盖好,正在晾干,不久后刘仁汉就将搬进宽敞亮堂的新房。 穴居五载吃饭靠接济 6月12日下午1时许,记者来到临朐县寺头镇酉寨村,该村南侧有一个方圆约400平方米、高约10米的土山,刘仁汉老人就住在土山一角的一个土窝里。“刘仁汉早出晚归,白天几乎见不到人,大家都不清楚他整天上哪,也不知道这会儿在不在‘家’。”在该村村主任刘树志的引领下,记者来到了土山周围。记者留意到,土山北侧有一个直径约1米的土洞,洞口用破烂的塑料纸等杂物遮盖。洞口处有两个用泥土堆积的灶台架,周围没有任何烟火的痕迹。 记者将土窝门口的塑料纸掀开后,看到洞内黑漆漆一片,这个洞深约2米,长宽均在2米左右。洞内没有床,几床黑褥子铺在洞底,褥子一边堆放着崭新的衣服和被褥。在洞内正中央位置蹲着一名衣不蔽体的男子,他便是刘仁汉。发现有人前来,刘仁汉赶紧缩到了土窝最深处,再也不肯出来。记者尝试着与他进行交流,刘仁汉始终不答话。据了解,崭新的衣物和被褥是寺头镇政府下设的民政办公室送来的,刘仁汉舍不得用,放着已有近半年时间。 感情被骗致精神失常 刘树志告诉记者,刘仁汉今年63岁,在他未成年时父母便双双离世,他原本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弟弟,两人去世也有近30年了。30多年前,刘仁汉独自一人居住在父母所留的土坯房里,为了维持生计,只好外出打工。 打工期间,刘仁汉认识了一名姑娘,两人谈起了恋爱,刘仁汉将每月的工资都交给对方保管。两人相处几年后,这名女子卷着刘仁汉多年的积蓄消失了。被骗的刘仁汉回到村里后,精神上便出现了问题。“他从来不打人,但怕见人,见了任何人都躲着。多年来,从未与人交流过。”刘树志说。 “自从刘仁汉精神失常后,便失去了自理能力,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日子。”刘树志说。 非亲非故村民热心帮助 2008年一场大雨令刘仁汉家上世纪40年代修建的土坯房彻底坍塌,无家可归的刘仁汉只能住在了村南一处废弃的变压器屋子里。由于变压器屋子常年失修且漏雨严重,村委向当地镇政府放映了他的情况,镇政府为刘仁汉办理了“五保”,并将其接到了镇上的敬老院居住,但刘仁汉根本适应不了敬老院的生活,没过几天便返回到了变压器屋子里。 随着多次漏雨,刘仁汉便找到了土山上一个坍塌的土洞,自己进行整理后住了进去直至今日。村民们可怜刘仁汉的遭遇,有的过年过节包饺子,都会给刘仁汉送去。平时生病、感冒的,村里医疗所的医生刘树润也都会跑到土窝里免费给刘仁汉治疗。“刘仁汉生病了,有时候会倒在地里,村民们看到后,就会跑过来找我,我就赶紧给他治病。”刘树润说。 今年已85岁的王金英老人,隔三差五的就去给刘仁汉送饭,每到雨后,必会蹒跚着到土洞去看看他。刘仁汉与王金英老人没有半点血缘关系,只因为老人的庄稼地紧挨着刘仁汉的“家”。 镇政府为其盖新房 半个多月前,临朐县公安局寺头派出所的沈开未走访酉寨村时,了解到刘仁汉已经有近30年黑户的遭遇后,多次前往酉寨村为刘仁汉办理身份证。 临朐县寺头镇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刘仁汉住在土窝里已经近5年,怕下雨致土山坍塌,今年3月,镇里出资为刘仁汉在村里盖了三间瓦房。记者在酉寨村村委隔壁看到,新建起的三间瓦房,崭新的铝合金门窗、亮堂的水泥地面……这就是刘仁汉即将搬进来的新住所。“现在房子刚修建好,等着房屋晾干了,我们就为刘仁汉置办上家具,让他安度晚年。”临朐县寺头镇下设的民政办公室主任张凤玉说。 寺头镇土门村67岁的张本东是一名身患残疾的老人,父母早亡,无儿无女。记者赶到该村时,该村村支书及几名工人正在为老人修建房屋。据了解,临朐县寺头镇今年共出资修建了19处瓦房,交给家境贫困,所住房屋属严重危房、倒房,或身体残疾,无自理能力的弱势贫困群体使用。 文/图 本报记者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