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6年前的这个时节,赵俪生在安丘景芝一个已经败落的书香门第、官宦之家降生。家境窘迫,屡遭变故,他矢志苦读,考入清华大学;国运不昌,外患内忧,他倾向革命,投身爱国运动;日寇逞狂,抗战爆发,他毅然南下,投笔从戎;因身患重病,他不得不离开一线,在国统区从事教育,由此走上了教学和历史研究之路。 66年前,又是一个夏季,刚到而立之年的赵俪生成为河南大学最年轻的副教授。从此,除被错划“右派”、“文革”中遭难的岁月,他大半生几乎全部奉献在高校讲坛上。他认真教学授业,把讲课升华为一种艺术,博得“最有魅力导师”称号;他慧眼识才竭力育才,门下高徒众多,被称作“培养领军人物的大学教授”;他潜心历史研究,硕果累累,被誉为“中国新史学的功臣”。 6年前的飘雪季节,九十高龄的赵俪生在兰州溘然长逝。这位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等身的著作、满园的桃李。今天,再次回顾这位史学泰斗、教育大家的一生,其人生理念、职业精神、治学态度、处世原则,依然不无借鉴价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