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新闻评论 |
第03版
广而告之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1917年6月14日(农历四月廿五日),安丘县景芝东村,清末落魄秀才赵录斌有了四个女儿之后,终于盼来了一个儿子。他给自己的宝贝起名叫甡,字俪生。儿子长大后,却用了自己的字作名,叫赵俪生。“‘甡’读莘,《诗经·大雅·桑柔》有‘甡甡其鹿’之句。《注疏》说,众多也;又说,聚貌。窥察父亲命名之意,也许是要我儿女众多,也许是要我事业昌盛、有所著述吧。”成年后的赵俪生这样揣度父亲的心思。
父亲吸毒不顾家 发愤励志苦求学 1905年科举制度废止后,赵录斌发现,像父亲和岳父那样中举做官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陷入绝望的赵录斌,拒绝5个兄弟让他东渡日本学习新知识的劝说,在鸦片与诗词之间消磨时光。一家人的生活,全赖大字不识一个的妻子艰难维持。 赵录斌一直在外,丝毫不顾家。二女儿刚成年就因病早逝,妻子在景芝东村(即今景阳东村)熬不下去了,便带着三个女儿和刚上完小学的赵俪生,到潍县坐上火车去了青岛。 据赵俪生回忆,母亲原本是到青岛找父亲的,可父亲既不张罗住处,也不接站,母亲只好拖着四个孩子找到在铁路局做事的堂叔,挤在堂叔租住的一间房里打地铺。后来,母亲和姐姐搬到堂叔帮她们找的一间出租房里,赵俪生住在学校。 赵录斌在《大青岛报》做编辑,薪金还不够他抽大烟的。一家人的生活,全靠赵俪生的三个姐姐打工维持。不久,赵俪生的大姐因长期营养不良,患病去世。家里少了一个挣钱的,日子更为艰难。赵俪生14岁时父亲去世,登记户口的户牌“家长”一栏,换上了他的名字“赵甡”。 “这对我是个极大的刺激,它警告我说,自己已经是要当家立业的人了。”自此,赵俪生学习更加勤奋。课业之余,他开始利用国文和英文的专长,尝试翻译外国作品。赵俪生的译作在《大公报》、《益世报》、《国闻周报》等报刊均有发表,不仅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得到的稿酬还补贴了家用。“冯夷”这个笔名,就是这时开始使用的。 中学时代的赵俪生吸吮着新文艺的乳汁不断成长。15岁时,他便以笔名“枕秋”在青岛《胶济日报》发表白话诗《小羊》、《小小的白帆》。16岁那年,赵俪生与6名同学组织“浪花文艺社”,合编《胶济日报》“浪花”副刊。“浪花”每周半版,发表新诗、散文、杂文、短小说和短篇译文,共出版20多期。
旁听闻一多讲课 领悟其治学之法 1934年春,赵俪生高中毕业,与20多名同学赴北平参加一年一度的大学入学考试。为节省旅费,数学老师联系母校北京师范大学,为他们借了一间大教室,20多人打地铺住宿。 赵俪生的文科占优,在北京大学的考试成绩列榜第八名,可他最终选择了清华大学。后来有人问及此事,赵俪生直言:“当时我看了清华大学,觉得搞得很洋气,就读了清华。” 在清华园,赵俪生读的是外语系。赵俪生考虑,高中时英文课最好,而且英文这碗饭总可以吃上,因为每个中学都需要英文教员。开学不长时间,赵俪生就后悔了。在外语系,他觉得只有叶公超的文艺批评课还有些滋味。翟孟生的西洋文学史,完全让学生照着教材背;外语系主任讲戏剧和莎士比亚,一直拿他在美国上学的笔记留声机般地念。 赵俪生跑到中文系听了几堂课,眼界大开。与大师们交往,年轻的赵俪生获益匪浅。朱自清温文尔雅,人望极高。赵俪生与同学办刊物,约请朱自清写文章,他从来不推辞,而且文稿工工整整,一如其人。 赵俪生最钦佩的是闻一多。读中学时,赵俪生就见过闻先生,那时他是青岛大学的教授。令赵俪生遗憾的是,对于外语系学生,中文系教授的课只准选修一门,其余的课只能旁听。 赵俪生选修了闻一多的“中国古代神话”,旁听了他讲的《诗经》、《楚辞》以及唐诗。闻一多本是新月派诗人,为讲授古代神话,他下了很大功夫,特别是运用训诂学进行研究,有不少新的见解。闻一多喜欢查类书,赵俪生也跟着查类书;闻一多讲神话,不免涉及两汉的谶纬之书,赵俪生也跟着熟悉谶纬之学。“从讲课中窥察他的治学方法”,使得赵俪生终生受益。 国文教师杨树达、英文教师吴宓、哲学史教师冯友兰、逻辑学教师张申府、讲昆曲的俞平伯……清华园三年,这些赫赫有名、大师级教授的讲课乃至治学、为人之道,在赵俪生求知和成长的黄金时期,留下了深深的印痕。
逐渐走上革命路 救亡活动当先锋 赵俪生走进清华园那年,日寇侵华部署日益加快,处在象牙之塔中的学子再也难以平静。在赵俪生看来,当时清华的学生已经分为左、中、右三派。 左派是共产党影响下的爱国进步学生,心系国家兴亡,积极奔走呼号;中派的学生,则“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右派是国民党支持下的一批人,其中不少是便衣特务,他们按月从南京励志社领取5到15元不等的津贴,常有向进步教授西服上丢生鸡蛋之类龌龊之举,不断造谣生事。 引导赵俪生走上革命道路的赵德尊,是外语系高赵俪生一级的学兄。赵德尊善写文章,笔名罗白,后来成了中共黑龙江省委书记。1935年,赵德尊组建了“左翼作家联盟”清华园小组,吸收了热爱新文艺的赵俪生参加。 “左翼作家联盟”清华园小组是个秘密组织,公开的名义是国防文艺社,后扩大改组成清华文学会,赵俪生被推举为清华文学会主席。 赵俪生带领清华文学会的同学办过两期《国防文学》、两期《新地》;组织了多期新文艺讲座,邀请沈从文、朱光潜等名人做报告。在清华园的“左翼”运动中,清华文学会承担起了组织和领导进步文艺的重任。 1935年11月7日,日本特务土肥原贤二开始策动华北五省自治,以图达到吞并整个华北的目的;日本军队在北平日益嚣张,长安街上日军坦克横行,空中日本飞机招摇,街头日本浪人肆意行凶,日货广告琳琅满壁。“偌大一个华北,已经容不下一张课桌了”。 这年12月9日,著名的“一二·九”学生运动爆发,这是一次共产党领导的大规模学生爱国运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为清华园“左翼”文艺组织的负责人,赵俪生全过程参加了运动的发动、组织和五次游行活动。 在清华园及北平各大学校,地下共产党的力量远远优于国民党操纵下的一小撮。运动发动阶段,赵俪生带领清华文学会的同学积极宣传抗日。爱国学生在北平的请愿、示威游行进行了五次,历时两年。每次游行,身高一米八多的赵俪生都冒着生命危险,或擎旗帜,或举大标语,冲在清华队伍的前列。 本版撰稿:李之凡 吴凡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