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新闻评论 |
第03版
广而告之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在山东大学任教六年后,赵俪生于1957年调到兰州大学。从30岁成为河南大学最年轻的副教授开始,除了被错划“右派”以及“文革”遭难夺去的岁月,赵俪生大半生几乎全部奉献在高校讲坛上。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家范评价:“解放前,中国高等学府历史课讲得最好的是钱穆。解放后,则首推赵俪生。”兰州大学校长江隆基带领学校党政干部旁听了他一个学期的历史课,感慨说:“听赵俪生上课是莫大的享受。”
领跑山大历史学 八人之中最年轻 赵俪生刚到山东大学文史学院历史系做教授时,年仅34岁。“赵俪生一进山大,我们很吃惊,没想到这么年轻,同我们级最老的同学年龄差不了多少,而且是名噪当时的最年轻教授。他究竟有多少学术实力,有多高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大家以好奇之心观察他。”1951年山大毕业的历史学家路遥,曾这样描述当时自己与同学的心态。 不过,听了赵俪生第一堂课,路遥他们就不仅仅是“吃惊”了:“他一开课,最先讲授《拿破仑第三政变记》专题,一下就轰动全校。不仅是理论上层层透析,而且讲课抑扬顿挫,令人欣悦不已,真是一次精神享受。” 一年后,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山大取消了院一级组织,设8个系、2个研究所,赵俪生依旧是历史系教授。山大以文史见长,上世纪50年代初、中期,杨向奎、王仲荦、童书业、黄云眉、郑鹤声、张维华、赵俪生、陈同燮八位教授,犹如八匹骏马,将山大历史系拉入鼎盛时期,一时名噪全国,史称“八马同槽”。 1954年全国大学教师定职级时,8位教授除系主任杨向奎评为二级外,其他7人均为三级。从这年开始,8人又有了“八大教授”之称。其中赵俪生最年轻。 山大的马列主义课最初由校长华岗亲自主持讲授,后来专门成立了马列主义教学小组,成员四人。非中共党员的赵俪生担任了小组负责人,主讲历史唯物主义。在“八大教授”中,赵俪生是公认的马列主义派。 1957年赵俪生到了兰州大学,理所当然地成为该校历史系的一号领军人物,只有他一人能够开出从原始社会到鸦片战争的“大通史”课。
口若悬河妙语出 课堂之上有绝活 赵俪生的讲课,听者无不折服。兰州大学学生给赵俪生的讲课总结了“五绝”:一绝板书,二绝文献,三绝外语,四绝理论,五绝博而通。 赵俪生上课的板书量很大,专有名词、人名、地名、征引的文献自不必说,甚至连历史地理地图、人物肖像也能准确画出来。他书法、绘画功力颇深,常常讲到哪,写到哪,画到哪,黑板成了图文并茂的百科全书。是为一绝。 对历史系学生来说,古文献可以称作“中文里的外文”,其断句、朗读、解释处处都是学问。赵俪生讲课从不拿讲义,引用文献信手拈来,如行云流水,绝无半点磕巴。是为二绝。 上世纪70年代末,除外语系的其他专业,学的多是“哑巴英语”。赵俪生不但时常有英文板书,而且动辄来几句标准的、很绅士的“伦敦英语”,学生们大为惊叹。是为三绝。 赵俪生教与研并重,观点独到,理论精辟;他不死板,不教条,不畏惧权威,敢于质疑郭沫若、范文澜这些史学界最高权威的观点,完全是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思考。是为四绝。 赵俪生讲课大气磅礴,缜密的逻辑推理与生动的浪漫描述相辅相成,中国几千年、世界五大洲了然胸中、纵横穿插,背景越大所讲的那段历史反而越清晰。一线串珠,文、史、哲乃至民族学、经学无不涉及,博大精深。是为五绝。
智慧幽默富激情 手舞足蹈竟忘我 “五绝”之外,赵俪生上课极为重“情”:感情充沛、表情丰富、激情飞扬。 “讲课时声如洪钟,山东味儿的普通话幽默诙谐,生僻的古文献朗朗上口,抑扬顿挫,合辙押韵……”赵俪生的学生金雁这样描述。 不少学生回忆,听赵教授讲课简直是一种享受。赵俪生讲课十分投入,常常达到忘我境地:声情并茂,手舞足蹈,或来一节话剧式的朗诵,或吟一段有板有眼的京腔。一次讲到宋江、方腊起义,他兴奋地唱起京剧“林冲夜奔”来。 金雁听课时,“脑子总会闪过一个风马牛不相及的名词:京剧舞台上的‘威武大将军’。”坐在她旁边的一位女生说,“听了赵先生的课我会爱上赵先生、爱上中国史的。”同学们称赵俪生为“最有魅力的导师”。 著名学者蓝翎曾说,一次赵老师讲到兴奋处,两手平伸,双目前视,大声直呼:“回到康德那里去吧!”下课后,蓝翎仍兴奋不已,一路上模仿老师的神态大喊。恰巧被赵俪生大女儿赵绛看见,回家学了一遍,赵俪生给了蓝翎一“调皮鬼”的评语。 他的学生郝树声称,“先生的课如醇酒,如美宴,既充满智慧,又是一门艺术。同学们如沐春风,如浴甘霖,90分钟的课瞬间而过。好像时间故意加快了脚步,总让人听不够。” 而为了这堂课,赵俪生下了多少功夫,只有他妻子知道。高昭一说,每次讲课之前,他一天不接待来客,晚间一般也是睡不好觉,讲课内容反复斟酌思量。上完三节课回家,即便是隆冬季节,他的衬衣、衬裤也都被汗水湿透。
敢向学校施压力 不拘一格招人才 讲授每一堂课,赵俪生考虑的惟一问题,是学生需要什么,不仅授之以鱼,而且要授之以渔。赵俪生认为,“他们喜欢的,是重点突出的、提出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问题的,从而鼓励和启发学习者的兴趣,并从实际中诱导学习者独立操作能力的课。” 赵俪生特别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识才辨才,独具慧眼。1978年招收研究生时,25岁的秦晖成绩优秀,在历史方面颇有悟性,但只有初中学历,而且患有先天性青光眼,左眼视力极差,右眼失明,不符合学校招生条件。赵俪生便放出狠话说:“如果不招秦晖,我就一个也不招了。”结果,秦晖被破格录取。现在,秦晖是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主攻农民战争、明清经济、古代社会形态、封建社会形态、商品经济史、农业农民史、地域史等,是我国的农民问题研究权威。赵俪生当年慧眼识秦晖,已成学界美谈。赵俪生从教大半生,不仅桃李满天下,而且门下高徒众多,被称作“培养领军人物的大学教授”。 赵俪生怜才惜才爱才。1985年,刚从苏州师专毕业的沈潜正研究顾炎武,慕名写信求教。赵俪生回信说,寒暑可以在家接待他半个月,自己收藏几十年的顾炎武资料可供阅读、做笔记。一位大教授,如此“垂青”一个未曾谋面的年轻学生,沈潜感到难以置信。 这年寒假,沈潜赶到兰州,赵俪生如约接待。事后沈潜说:“自此往后,先生的一次次关心和瞩望,使我熏染了学术的志趣和信念,让我在这条路上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如今,沈潜为常熟理工学院人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晚清史研究颇有建树。 本版撰稿:李之凡 吴凡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