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国保"在潍·古建筑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标题导航
指触青砖,梦萦旧事古城
2013年06月2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指触青砖,梦萦旧事古城
◎记者探访三处入选“国保”的建筑群,至今风姿迷人 ◎青州衡王府石坊16尊蹲龙栩栩如生,设计极为精妙



  在本次公布的11处新国保单位中,潍坊有两处古建筑入选,它们都位于青州市,分别是青州市衡王府石坊和青州真教寺;还有一处近现代重要史记及代表性建筑入选,是位于坊子区的坊子德日建筑群。记者一一探访了这些建筑群,无论是古朴清幽的真教寺、雕刻精美的衡王府石坊,还是散发着异国风情的德日建筑群,都特色鲜明,显示出特有的年代特征。站在这些建筑旁,用手触摸着墙上留下的斑驳岁月痕迹,仿佛听见它们正在诉说当年的往事,什么人曾来到这里,这里曾发生了什么事……

青州真教寺 修于元代至今还在用
  近日,记者来到青州市区昭徳古街。踏着青石板路,在青州市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刘华国的带领下,记者在一条僻静的小巷中看到了青州真教寺。
  真教寺的大门第一眼看上去古朴庄重,这是一座单檐歇山式砖石结构的高大门楼,做法完全仿制木结构。檐下施斗拱、垂珠、挂砖,前梁上有砖雕“二龙戏珠”,后梁上有砖雕“狮子滚绣球”,另外挂砖上还刻有汤瓶、香炉、经卷等图案,雕刻精致。正面嵌石刻浮雕匾额“真教寺”。走进门楼,回头向上望去,发现背面匾额为砖雕阿拉伯文。据刘华国介绍,这句阿拉伯文“麦斯吉德”的意思是“礼拜真主的地方”。
  据历史资料和寺内碑文记载,青州真教寺为元代大德六年(1302年)元相伯颜后裔创立,现存大门是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重修的,距今已有279年的历史。按照伊斯兰教所有礼拜寺都必须背着圣地麦加的“克尔白”的规定,真教寺坐西朝东,由低到高,拾级而上。院内古柏银杏点缀,碑刻林立,给人以幽深肃穆之感。站在被古树树阴掩映下的真教寺院中,感觉特别清幽,宁静,心一下子就平静了下来。
  这天恰逢周五礼拜日,不断有住在附近的回民老人来到寺中。在大殿前的长椅上坐着一位留着长须、着一身白衣的老者,每个进入真教寺的人都会上前与他打招呼,有的还坐下来与他攀谈几句。记者询问得知,老者叫法展文,今年87岁,原是寺里的一位老阿訇。阿訇,是波斯语,意为老师或学者,是穆斯林对主持清真寺宗教事务人员的称呼。法展文告诉记者,他六七岁时被母亲送到真教寺学习、干活,十几岁便当上了阿訇,在寺里讲经、主持仪式等。大殿里每逢周五礼拜日时便人头攒动,最多能容纳200人在里面同时做礼拜。大约30年前他便已经“退休”了,但是每周五到寺里做礼拜的习惯是雷打不动的。
  青州市文物局局长刘允泉告诉记者:“这座古建筑之所以保存得如此完整,与它一直在使用和修缮有很大关系,入选‘国保’后,我们将多方筹措资金,严格按照文物保护的原则制定一个详细完善的保护规划。”

衡王府石坊 近500年的风雨难磨其精细雕刻
  记者又来到位于山东省益都卫生学校院内的衡王府石坊。明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宪宗朱见深封第七子朱祐楎为衡王。弘治年间(1488—1505年)在青州南阳城兴建衡王府,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在衡王府南侧增建石坊两座。这座富丽堂皇、古朴典雅的仿北京皇宫的建筑群,在古典名著《红楼梦》、《聊斋志异》中都曾出现过。然而,岁月流逝,随着明朝的灭亡,这座规模宏大的建筑群几乎荡然无存,唯有王府前面的这两座威武雄壮的石坊存留了下来,似乎还在诉说着这座王府的兴衰历史。衡王府石坊装饰华丽,雕刻精细,是我国明代石坊中的精品。
  远观这两座石坊,给人一种气势恢宏的感觉;走近以后,记者看到,虽然经过了近500年的日晒风吹,依然能看出雕刻的精细。两座石坊形制相同,都是四柱三间式结构,南北两座石坊相距40多米,每坊各由32块巨石构筑而成。石柱南北两侧镶有圆雕蹲龙,每坊8尊。中门上方各嵌巨石匾额,皆剔地阳文楷书,南坊为“乐善遗风”、“象贤永誉”,北坊为“孝友宽仁”、“大雅不群”,匾额四周均饰浮雕二龙戏珠图案。无论是石坊上庄严威武又栩栩如生的圆雕蹲龙,还是底座上已看不清具体模样的狮子和四季花卉雕刻,都让人感叹设计之精妙、雕刻之精细。
  刘允泉告诉记者,早在1987年,青州市人民政府就将石坊附近居民迁徙,辟为街头公园,免费对游人开放。1990年,衡王府石坊被公布为“青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申报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山东省益都卫生学校投资修建了衡王府石坊园,设立了铁栏围墙进行保护,并安排专人管理;2010年,青州市投资50万元对南侧石坊进行了基址加固和防风化保护。

德日建筑群 完整的殖民建筑留下历史的沧桑
  这次入选新“国保”的,除了上述两个古建筑之外,还有一处近现代建筑,那就是坊子区的德日建筑群。
  坊子区文物管理站站长程鑫告诉记者,这片德日式建筑群形成于1898年至1914年德日殖民时期,现有德式建筑103处,日式建筑63处,大部分集中分布在坊子老城区7.6平方公里范围之内,大多为百年建筑。这103处德式建筑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殖民系统,有德军司令部、德军医院、火车站、机车维修段、电报大楼、邮局、煤矿、修女楼、教堂、学校、兵营、水站、高级军官别墅区等完整建筑群落。在19世纪末到上世纪前半叶德日占领时期,坊子老城区一至三马路可谓是店铺林立、车水马龙,为鲁东工商业重镇,其繁荣景象可与青岛中山路、上海南京路相媲美。现保留至今的德日建筑亦呈现分布广、群落集中、异国他乡建筑风格浓厚、分区明确、设计巧妙的特点,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
  在这里,记者看到,这些建筑虽然历史不是很久远,但却具有浓郁的异国风情,走在这片布满“老房子”的街区,抚摸着斑驳的墙壁,仿佛那段历史浮现在眼前,那个时代的历史事件也纷纷跳出脑海。
  “经常看见有人来这里拍照、写生,每到周末的时候,常常能看到有人带着外地的朋友来这边参观,还给他们讲解。这里的老房子,大多是原汁原味的老样子,你们转转吧,都很不错的。”一位住在附近的居民笑着对记者说。
  程鑫告诉记者,德日建筑群1998年10月公布为坊子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4月公布为潍坊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随着坊子德日建筑群上升为“国保”单位,对它的保护和开发工作会进一步展开,也会有更多的人来到这里感受独特的异国风情。
        文/图 本报记者 孙锦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