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几年前,中国的“烂片”大概可以分为几类:惊悚恐怖片、喜剧片等中小成本影片和古装动作片、魔幻片等大成本影片。2013年,当中国电影业跑步进入“亿元票房时代”时,“烂片”不再是小成本类型片,许多各种号称投资上千万的影片都纷纷加入“烂片”的队伍。近日,一部《富春山居图》以超低口碑成为首屈一指的“烂片”,却赚到盆满钵满。难道中国观众真的到了“要么做到最好,要么做到最差”的那种“娱乐至死”精神么?
电影产业数据很“繁荣” 中国电影业正跑步进入“亿元票房时代”。宏观数据层面:5月份内地电影市场总票房突破20亿元,这已是今年第二次出现单月票房超20亿元的盛况;今年前5个月总票房突破90亿元,远超去年内地电影总票房170.73亿元的一半。微观数据层面:今年前5个月有22部影片票房过亿,其中仅《西游降魔篇》《钢铁侠3》《致青春》《北京遇上西雅图》4部影片的票房累计就已达32.17亿元,陈可辛新作《中国合伙人》上映半月就已拿下4.27亿元票房。 单从数字来看,一度低迷的中国电影行业,似乎已经开启大发展大繁荣的“黄金时代”——好莱坞进口分账大片一统天下的格局被打破,本土大片日益展现出强劲的票房号召力,《失恋33天》《泰囧》等中小成本电影更屡屡创造票房传奇。不过,对于底盘不够强健的中国电影业来说,呼啸而来的“亿元票房时代”看上去很美,其中却暗含着诸多发展隐忧。 中国电影如今在票房上的成功,并非电影艺术的成功,充其量只能视为电影营销有所提升的一个标志。与欧美乃至印度、伊朗相比,中国几乎没有一部片子能在海外主流电影市场获得认可;中国电影生产整体水准依旧偏低,那些能收获高票房的电影,要么完全是用钱“烧”出来的,要么是占据了档期优势。 坏口碑“成就”中国电影 《富春山居图》被描述成了一部不折不扣的大烂片,罄竹难书,简直要彪炳电影史——在网友们群情激奋的大批判浪潮中,甚至出现了万字长文,描述观看《富春山居图》之后的种种奇葩感受,而且写得绘声绘色,令人忍俊不禁,再加上一帮意见领袖的转发、传播,《富春山居图》的口碑越传越邪乎,不少人居然抱着看看究竟有多烂的心情走进影院,一时间,《富春山居图》的恶评与票房齐飞,虽说被骂得体无完肤,但上映一周累计票房也达2.5亿,也成就了一部另类的现象级电影。 事实上,《富春山居图》不是孤证,年初一部《快乐大本营之快乐到家》也被一众网友口诛笔伐,在一些电影评分网站上甚至比前者得分更低,但也收获了过亿票房;《逆光飞翔》也不是孤证,去年一部《赛德克·巴莱》几乎口碑爆棚,许多意见领袖都自动加入了正面宣传行列里,呼吁影院增加排片,但也是惨淡收场。 坏口碑“成就”一部电影的票房也不乏先例,其实《无极》、《十面埋伏》等片上映后都曾遭到网友的普遍恶搞和批评,但票房并不差。某种意义上说,商业电影是典型的注意力经济,就是一锤子买卖(3D版旧片重映收获高票房只是国内影市的奇葩表现),能形成“全民吐槽”,本身就说明你吸引的眼球够多,这种电影获得较高票房也符合目前中国电影市场的规律。 电影业资源浪费惊人 时间回溯到前几年,那时仅有张艺谋、冯小刚等个别导演能入驻“亿元票房俱乐部”;而放眼当下,票房过亿对有些电影来说只需一天时间即能实现,有资格组建“十亿元票房俱乐部”的导演也早已不乏其人。 越来越多的电影投资者和导演急于跳过亿元票房这道门槛,结果却在无序竞争和盲目跟风之中,造成了惊人的资源浪费。根据国内首家娱乐产业研究机构“艺恩咨询”发布的报告,中国电影业生产的影片,每年只有三成左右能够与观众见面。每年数百部影片拍完之后,直接被锁进了仓库——如今拍电影,从重金邀请大腕加盟到投入天价后期制作费,再到立体式的影片营销,每一个环节都相当“烧钱”,很多影片都会在半路因为“玩不起”而出局。 “烂片”当道与“好片”难获得市场认可,只是中国电影市场“亚健康”的表现之一。另一种不健康的表现,在于“亿元票房时代”电影类型的极度单一。在善于模仿和跟风的中国电影业,商业片在票房竞赛中一枝独秀,让中国电影的类型结构越来越失衡。每有一部商业片票房过亿,很快就有多部类似电影开拍,最终使得整个电影行业的生产线全面浮躁、冒进。 本报综合报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