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新闻评论 |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
潍县六大关厢之东关。 |
|

|
|
东关在潍县的六大关厢中是最为突出的。之所以如此,自有原因。首先,它临河而居,昔日的白浪河河面较宽,水位较深,轻舟舢板可以通行。不论南乡的农产品,北海的鱼虾,都可以通过白浪河进入潍县交易。因此,宽阔的河东岸便成为来往行旅、车船停泊和物资集散的理想场所,这是东关发展的第一原因;其二,明代洪武年间改“潍州”为“潍县”,属莱州府平度州管辖,清代沿袭下来。如此,便使潍县与富庶临海的胶东各县交往频繁,由此也促进了东关的繁荣;其三,清代末年,欧风东渐,潍县是最早开放的商埠之一,这种开放的形势下,自然加强了东关与外地的交流,加速了东关的繁荣发展。 七楼八阁九街十八巷 东关的形成发展,起始于元末明初。先是一些人在此地临河而居,进行一些贸易活动,逐渐地形成了较大的居民区。以后,日积月累,居民区逐渐扩大,从南北狭长的东关河岸向东发展,街巷纵横,屋舍鳞比,人烟稠密的市井乡关面貌逐步显现。 随着不断地发展,东关的围墙、城廓也开始建设。先是为安全起见,在周围筑起土围墙,中间通道建阁,下设阁门,昼开夜闭,起着防盗作用,即所谓东关八阁旧围墙时代。到后来清朝末期,修筑了东关新围墙。新围墙比原来有所扩大,并建围子门七个,每个门上面均建城楼。从此形成了所谓“七楼、八阁、九街、十八巷”的东关新格局。 所谓“七楼、八阁、九街、十八巷”,“七楼”是指奎文门城楼、庆成门城楼、通济门城楼、耀武门城楼、游麟门城楼、升曦门城楼、鸣凤门城楼;“八阁”指旧围墙时期各通道口建的阁门(下门上阁),具体是三官阁、镇武阁、关帝阁、白衣阁、绿瓦阁、观音阁、玉帝阁、王母阁;“九街”指的是东关大街、李家街、南大街、鱼店街、后门街、四平街、南下河街、北下河街、北大街等主要街道;“十八巷”指的是安邱巷、观音巷、豆腐巷、九曲巷、水巷子等主要小巷。 应该提及的是,东关围墙的建筑模式效仿于城墙的建筑法,即墙的内外层全用很厚的三合土,中心用黄土夯实。上有城堞,下有马道;设有城门,上建城楼。新围墙建成后,东关的面积比过去旧围墙时期扩大了近三分之一。 此后,由于人口快速增长,市面日益繁荣,东关的建制由清朝的三隅,到民国时改为四镇,与县城相同。
商贸繁荣的潍县金融中心 由于上述临河而居、与胶东地区往来频繁以及二十世纪初潍县开辟商埠等原因,形成了东关关厢;而东关关厢的形成又反过来大大促进了东关的发展。 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东关便进入了它发展繁荣的鼎盛时期。这时的东关,已是集市繁荣、商铺林立、人烟稠密、客旅云集的一座商城。它既有综合的商业街,又有专业的商业街;既有集中的集市,又有分散的摊点。处处买卖兴隆,顾客你来我往。 东关商贸最集中、市面最繁荣的地方是东关大街西段和南北下河街,尤其是在东关大街和南北下河街交接的地方,即人们常说的“沙岭子”区域。这里整日是车水马龙、熙熙攘攘。 每逢阴历二、七是这里的大集,南北下河和沙岭子一带便摆满了商贩和摊点,卖菜的、卖肉的、卖海产品的、卖日用杂货的……总之,卖什么的都有。赶集的人们挤来挤去,磨肩擦背,悠然自得地在做着各种交易买卖。大集的这种热闹景象往往要持续到一天的午后。 在平时的日子里,这里也挺热闹,什么商店都有,人们进进出出买东西和闲逛的很多。“沙岭子”上最惹人注意的是那些熟肉店、炸货店和扒鸡店等肉食店铺。这里有香肠、卷肘、肉丸子、炸鱼虾等好吃的美食,它们色彩鲜艳,或摆或挂,散发着诱人的香味。人们走到这里不管买还是不买,都要走进去看看、闻闻。还有一些杂肴店,专门卖各种菜肴供喝酒用的,有炸肉、香肠、焖藕、肉冻芹菜、炒花生米等杂肴,不少做买卖的傍晚回家时都要买上一包捎回去作下酒菜。 另外,一些点心店也顾客盈门,生意兴隆。据有关资料称,1941年至1945年间,沙岭子这段不到百米的短街上就有数家点心店,他们做的点心既精美可口,又花样繁多,有人们常见的桃酥、蛋糕、炒糖、大稀枣、兰花根、蜜三刀、枣釀饼等数十种,让人眼馋不已,禁不住要咽下几口唾沫。 还有一些食品店出售蜜饯罐头、盒装饼干、金华火腿、板鸭南肠及南北海味、干鲜杂品等多种食品。与此相适应,南北下河街和沙岭子一带还有不少饭馆和客栈,供市民和远近做买卖的吃饭住宿。饭馆里白天晚上几乎都是火爆客满。这里白天车水马龙,夜晚灯火辉煌,不少店铺营业到晚上十点多钟,颇有“不夜城”的味道。 东关的金融市场也比较发达,当时就有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农民银行、上海商业银行等多家银行驻潍机构,另外,43家银号、24家钱庄都在东关,大多分布在东关大街和南北下河街一带。当时的黄金交易市场也设在东关大街和下河街,另外还有当铺等。因此,说东关是潍县的商贸金融中心一点都不为过。
鱼店街和油锅捞秤砣的传说 除了综合商贸街区,东关还有一些专业商贸街,其中鱼店街就是典型的一个。鱼店街坐落在东关四平街以西和绿瓦阁以东。这条街两边全是鱼店,有数十家之多,是专卖水产品的一条街。这儿的鱼虾交易主要在上午进行,称之为早市。每天凌晨,沿海渔民将捕捞的各种水产品装入鱼篓,用猪血封口,星夜用小船、牲口、木轮车等运来潍县鱼店街。天尚未明,鱼店街已经货满人挤,各家鱼店张灯点烛,开始营业。整个街面人声嘈杂,经纪人的喊价声、报数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一直到太阳升上中天,鱼市才渐渐清静下来。 鱼店街经营的鱼虾等海产品品种很多,有朝鲜的青鱼;威海、烟台、龙口的刀鱼、海参、鱼翅、鱼子、鱼穗子、鱼骨、鱼皮、海米、海蜇、海带;虎头崖的偏口鱼、加吉鱼、对虾、墨鱼;日照、连云港的白鳞鱼;昌邑的黄花鱼、黄姑鱼、鲫鱼;寿光的脂鱼、虾皮、虾酱;叶县的鲳鱼等。还有淡水河流所产的鲤鱼、链子鱼、寨花鱼、鲶鱼、黑鱼、螃蟹等。 那时候卫生条件较差,鱼店街的街面上湿漉漉的,如遇雨天,满街泥水。但是,这些都不影响鱼虾交易的进行,每家鱼店的生意都十分兴隆。 关于鱼店街,还流传着一件耸人听闻的油锅捞秤砣的故事。 相传在清咸丰年间,有同在鱼店街开店的谭、李两家争夺鱼行的行头。谭姓是明洪武十年由山西洪桐县迁来东关的,李姓是下河街的大户,两家势力都不差,为争行头闹得不可开交,后来竟发展到相互械斗。最后不得已由官府出面调解评判。 一日,官府在鱼店街设下公案,摆下一口大锅,满盛油料,差人将油煮沸。县太爷当众宣布规则:谭、李两家,如果哪家的人能将秤砣从热油锅里捞出,鱼市就归哪家,成为行头。说罢,就命人把秤砣放入沸腾的油锅内。 见这阵势,李姓一家人无应声。谭姓当事人谭万清,早年在清军僧格林沁营中当过兵,家无子女,为人仗义,只见他脱去上衣扔到一边,弯腰把手急速伸进油锅,一下将秤砣从沸油中捞出!众人为之轰动。 县太爷当即宣判,鱼行归谭姓经营管理,并当场发给“鱼贴”四张。从此之后,这鱼店街便由谭姓人垄断管理,李姓人不再纠缠。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