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潍县六大关厢之西关。 |
|

|
|
潍县西关位于潍县城西门外月河以西,它南临西南关,于家庄子;北与北关姚家坊毗连;西接陈家庄、黄家庄,面积约5平方公里。西关四周建有土围墙,高五米左右,宽三到四米。在围墙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建有“关门”,西门建有楼阁,其他三门皆为寨门。西关的主要街道有:西关大街,其南有南北走向的中和街,还有南园前街、南园后街、徐家巷、于家巷、裴家过道;北面有厚生街、后伙巷等。周围有农田、菜园、池塘、苗圃、果园。景致古朴怡然,有半城半乡特点。 西关大街是有名的潍县官道 西关大街是西关的主要街道,路面宽阔平整,是有名的潍县官道。所谓“官道”,是我国古代由官方组织修建、用于连接国内各地的道路和大道,是古代陆路交通的主要形式。古官道沿途每隔一段距离即设置一处驿站驿馆,以方便官署公文传递人员和来往官员食宿。明清时期的驿站驿馆称为“铺”。如今潍坊市奎文区十里堡和二十里堡以前都是驿站驻地,虽然按当地习惯“铺”变成了“堡”,却依然读“pu”。明清时期潍县共有八条官道,而西关大街是潍县的主要官道,这里是连接胶东走廊和潍县以西的通衢大道,多年间,行商、官吏、举子自登、莱、胶、密赶赴青(青州)济和进京,都要路经这里。大街设有驿馆,俗称“总铺”,是历代公务传递人员及行商与赶考举子交通休息之所。驿馆配有一定数量的人员和马匹,以备上述人士之用。西关大街上有多处商铺、酒店、客栈,行人熙攘。据有关资料记载,清乾隆年间郑板桥来潍县赴任知县,就是经西关大街进入潍县城的。清朝的两位潍县状元曹鸿勋、王寿彭赴济南应乡试和赴北京应会试,都是经西关大街离开潍县的。 西关大街居民多系富裕之家,南北临街有多处深宅大院,光亮大门,多石登阶石,两旁石鼓,斜向条石,粉墙青瓦。四合院内厅厢廊厦,坐落有序,厅房内油漆明柱,重梁叠栋,木雕窗棂,十分考究。 除了西关大街,西关其他街巷多为草屋茅舍,居民多数务农,以种菜园为主。所收获的蔬菜多至潍县城南门早市摆摊出售或沿街叫卖。还有一些手工业者,如铜匠、木匠、油漆、扎彩匠、泥瓦匠等,靠手艺谋生。
西关楼阁庙宇牌坊各具特色 西关大街的西头即是西关西门,门上建有楼阁。西门楼阁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高大雄伟,十分壮观,民国十二年(1923年)复修。西门楼阁上是一寺庙建筑,称为“碧霞行宫”。登进阁门,有王灵官高大塑像,怒目髭须,手执钢鞭。阁顶有北大殿三间,屋脊复盖琉璃瓦,飞檐斗拱。殿内神龛塑泰山老母像,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殿东旁有两间小殿祀三官爷;南屋两间内塑南海观音;西屋三间有王母娘娘塑像,两边塑十美女,分捧笙、笛、箫、管等乐器。善男信女多在此焚香跪拜。南旁还有两间祀地藏王,东旁三间祀张仙爷,身上爬满裸体婴儿。西南角有一钟楼,悬大钟一口。南北有一大院,北屋七间,其中三间为福君殿,塑像神态自然;三间为道士、和尚住处;最东间祀麦妈妈。阁下东侧有房三间,为孝君殿。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为庙会,届时四乡百姓成群结队前来赶会,诵经念佛。 西关阁又称望山阁,缘由是从西关阁可以望见潍县西郊孤山的美丽景色。孤山离潍县城三十里,此山峰峦秀拔,崖谷幽深。山中林木葱葱,景色优美,气候温润。尤其是在夏秋之际山雨过后,空气清新,夕阳映照,霞光万道,气象万千。这时如果站在西关阁上向西遥望,便可见绿树丹崖,犹如画屏,美不胜收。此乃潍县西关的一大景色。 除了西关阁以外,西关还有不少庙宇和牌坊。月河桥西有三官庙,祀天官、地官、水官。西关大街道北有龙王庙,街头巷尾有多处小关帝庙,内祀关公、旁塑关平、周仓像。西关较大的牌坊有:西关大街东段矗立一座四柱、三门跨街石坊,气势恢宏,高约六米,宽约六米,石柱上方石铁横梁重叠,底部刻龙云头花边图案,两边有盘龙浮雕,镂刻精细,神态活现,中间石匾雕刻“贞节牌坊”四字。道南高乐忠家大院中有一座节孝牌坊,用巨石为基座,上端四角有风铃,叮当作响。后伙巷东头有一座高大石坊。另外,阁北龟墓田沟旁也有牌坊两座。
不少文化名人出自潍县西关 西关的居民,不少是明代从外省迁徙来的,大姓有:高、郭、李、边、田、王、张、刘等。其中,以高氏、郭氏人丁最为兴旺,出过不少名人。 这些名人如:高守训,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癸丑科进士,江苏宜兴县知县。归故里后课授生徒;郭襄之,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甲辰思科举人,官至西宁兵备道,立有战功。再是著名诗人郭恩孚(1846—1915年)字伯尹,号蓉汀,又号果园居士。郭在西关大街道南住宅旁辟为东园,广种桃李、榆柳、花草。还有珍贵的石刻,现存市博物馆内。他常与胶东高密傅槛,平度白澄泉,掖县董锦堂在园内聚会,切磋诗文,并称胶东四大诗人。他学识渊博,广收弟子,课徒传艺。著有《果园诗钞》12卷、《天中岛》8卷、《果园枕戈集》等文集。还有高鸿裁(1852—1918年)字翰生,收藏家,在京任史馆编修,襄校过《山东通志》。他自幼好古文、嗜金石。光绪十三年(1887年)从河南购得汉祠壁砖,上有:“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无饥人”汉字,十分珍贵。他精研汉字,又好藏书,凡宋元版本及秘抄禁书,刻意搜求,达三万卷之多。著有《上陶诗砖瓦文捃》、《历代志铭证序》、《齐鲁遗书十八种》等。
西关居民素有尊教重学之风 西关有尊教重学之风。清末私塾较多,居民尽力供养子弟上学。民国前后,相继成立数所学校。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陈传弼为坐办,购置西关房屋三十余间,创办高等学堂,考取内班生、外班生各30名,不收学费,学生书籍用品,均有学堂发给。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邑绅张毓莹在西关大街高书堂故居,创办张氏两等小学,学生有80多人。民国后,政府设镇立小学,到抗战胜利后改称西关镇中心国民学校,三位校长,学生二百多人。 西关人不仅重文,而且习武。清嘉庆年间黄县人冯立旺,精于少林功夫。一天,他路过潍县西关时突然病倒,被鸿聚烟店主人边相庭收留,经过医生精心治疗痊愈。冯为报恩,将其拳术悉传授于边相庭、边淮父子。边氏对所学刻苦演练,日益精湛,人称“边家捶”。边淮又收徒传艺一时青少年习武成风。后演化为“四通捶”,成为潍县著名地方拳种之一。 1936年5月,日寇侵华加剧。为唤起青少年抗日救国思想,潍县县政府举办了一次全县童子军大检阅、大露营,地址选在西关月河以西。全县中小学童子军1000多人集中在此,活动半个月。各校童子军均携带帐篷,露天安营扎帐,进行野营拉练。最后,进行大检阅,师生情绪高涨。学生们进行了操练队形、结绳、救护等各项活动。在月河西旁扎了检阅台。县长厉文礼、省教育厅长何思源、驻军师长李翰章等出席检阅典礼。晚上举行了盛大营火晚会,演出了精彩节目,全场大唱抗日歌曲,县里还向学生分发了纪念章。 西关阁外有一处苗圃,非常有名。苗圃为民国初年潍县实业局局长程洪九创建。苗圃有一百余亩之大,广植白杨、梧桐、刺槐,西北角有大片桑树。间植垂柳和马樱树。园内盖有瓦房四间,草房两间,有护林园丁,用牲口拉动水车从深井中汲水浇灌畦子。苗圃四周以矮松和花椒树为围墙。因其环境幽静,林木茂盛,成为县城学生郊游远足之处。苗圃两面有邑人李宝斋开辟的苹果园,内盖有砖木小楼一座。西关苗圃一直存在到潍县解放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潍县(潍坊市)的著名景点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