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广而告之 |
第03版
新闻评论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45个中央部门出国花12亿 |
◎审计署长刘家义向人大常委会作2012年度工作报告 ◎涉及中央部门预算不到位,保障房被违规使用等问题 |
|
受国务院委托,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27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了关于2012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报告涉及权力寻租成为经济犯罪新特点、一些中央部门预算不到位、央企决策不合规、金融机构违规放贷、保障房被违规使用等问题。 利用权力设租寻租成为新特点 刘家义在作审计报告时说,通过审计发现并移送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和经济犯罪案件线索呈现出利用权力设租寻租等新特点。 刘家义说,在审计中,发现并移送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和经济犯罪案件线索175起,涉及630多人,有关部门正在依法立案查处。这些案件涉众性强、利益链条长,多为“窝案”“串案”,呈现以下新特点: ——利用权力设租寻租。审计共发现此类案件21起,主要是有的公职人员在行政审批、工程建设、财政补贴、贷款发放、业务经营等过程中,通过违规插手招投标、协助“公关”甚至直接参与造假等方式,向特定关系企业或亲友输送利益。 ——借助内幕交易或关联交易侵权牟利。审计共发现此类案件9起,主要是有关人员利用掌握的矿产储量、上市公司业绩、基金投资策略等非公开信息,提前低价买入,等待市场估值高涨后再倒手卖出。 ——实施方式网络化。审计发现,一些人员利用网上银行大规模转移资金,参与单位达5000余家,巨额资金跨地区多账户频繁划转,最终用于非法经营等。 ——侵害公众利益。审计发现的17起虚开药品增值税发票案件涉及金额15亿元,有关药品经销商在涉嫌偷逃税款的同时,还利用假发票套取资金用于支付回扣,诱使相关医院高价购买特定药品、开大处方。 一些中央部门预算执行不到位 刘家义说,审计结果显示中央部门预算执行情况总体较好,但一些部门预算执行仍不到位,预算的约束力有待增强。 中央部门预算执行审计中发现的问题主要有: ——预算执行未完全到位,有的单位还虚列支出、以拨作支。此次审计涉及的部门预算有16%未执行,形成结转结余356.34亿元。 ——一些单位仍存在违反财经制度规定等问题。审计发现有关部门多申领财政资金1.87亿元,为非所属预算单位申报预算1.81亿元;套取或挪用1.15亿元,用于发放津补贴、修建办公楼等;自定项目收费或摊派3.29亿元。 ——相关预算管理制度与实际不适应,难以有效发挥约束作用。有的支出范围规定过于笼统,特别是基本支出与项目支出划分不清,有的支出标准不完善。 ——政府采购和招投标制度执行不够严格。其中:无预算、超预算采购7.12亿元;未经批准采购进口产品或超标准采购等5.17亿元;未按规定集中采购或公开招标采购7.46亿元。 ——一些部门在计划外召开会议,有的超标准、超范围支出会议费。审计的45个中央部门本级2012年共举办会议8698个,实际支出6.98亿元,其中:计划外召开会议1129个;在非定点场所召开459个;超标准列支会议费3954.61万元,转嫁其他单位或挤占其他支出4036.5万元。 ——因公出国(境)计划管理不严格,部分团组行程及经费使用不符合规定。审计的45个中央部门本级2012年因公出国(境)团组4609个,实际支出12.13亿元,其中:884个团组未纳入年初计划;277个团组存在出访人数、天数、地点超规定等问题;无预算、超预算或超标准、超范围列支出国费3902.93万元,转嫁给其他单位出国费用550.13万元。 ——42个部门的决算草案部分内容不够准确,涉及金额合计40.74亿元。 刘家义说,对审计指出的问题,相关部门已整改9.25亿元。 6万多套保障房被违规使用 刘家义还介绍了全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跟踪审计情况。这次审计共发现6万多套保障房被违规分配使用或出租出售。 刘家义说,2012年,各级财政安排保障性安居工程资金4128.74亿元,通过贷款、发行企业债券等筹资4667.67亿元,全面完成了建设目标任务,但一些地方资金管理和保障分配还不够规范。 审计发现,有57.99亿元专项资金被建设单位等挪作他用,有1.83万套住房被代建企业等违规出售,还有5333套被用于周转或出租等。抽查的保障对象中,有11.97万户的收入财产等超标或重复享受保障,涉及住房4.18万套、补贴1.74亿元。 刘家义说,审计指出问题后,相关单位已追回资金12.71亿元,取消1.89万户家庭的保障资格,收回1500多套住房。 另据了解,2012年,全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竣工面积3.01亿平方米,同时完成各类棚户区拆迁2.28亿平方米。 央企决策不合规造成重大损失 通过对53户中央骨干企业的审计调查发现,有1784项重大经济决策不合规,形成损失及潜在损失45.57亿元。 刘家义说,2008年以来,上述企业竞争力总体上明显增强,但经营绩效在2010年达高点后渐趋回落,除受经济形势影响外,也反映出国有企业发展相关制度和机制还不够健全。 首先是法人治理结构尚不健全。53户企业中有21户未按公司法注册,仍实行总经理负责制;有45户内部层级超过4级、最多达11级,子公司不当及违规决策时有发生,此次审计发现1784项重大经济决策不合规,形成损失及潜在损失45.57亿元。 其次是会计核算不准确。一些企业为完成考核指标或少缴税款等,虚构销售或成本费用,影响会计核算的准确性,重点抽查的10户企业2011年收入不实46.65亿元、利润不实36.37亿元,还违规发放补贴、购买商业保险等5.57亿元。 另外,由于对国有企业的考核监管偏重于资产增值和收入利润等,一些企业盲目跟风投资多晶硅、风电、煤化工等项目,有的片面追求做大,投资管理不够规范;科技投入增长总体滞后于生产经营规模发展。 刘家义说,对审计指出的问题,相关企业建立健全规章制度684项,补缴税款和挽回损失11.59亿元,并处理了71名责任人员。 金融机构违规放贷280多亿元 对国有金融机构审计情况显示,27家分支机构向手续不全或担保不合规等项目放贷284.43亿元。 刘家义说,对5家银行贷款投放和3家银行资产负债损益的审计结果表明,这些银行积极推进经营转型和业务创新,整体实力持续提升。但有的分支机构在信贷政策执行和业务管理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在信贷管理方面,审计发现,9家分支机构在小企业贷款及出口卖方信贷中额外收费4.21亿元;27家分支机构向手续不全或担保不合规等项目放贷284.43亿元。此外,还有183.91亿元贷款被客户挪用;有22亿多元被转入民间金融市场,用于高利转贷等。 审计还发现,4家分支机构违规虚增存款11.63亿元,有的还将同业机构存款作为一般对公存款核算,以满足考核要求;有18家分支机构用新增贷款或通过第三方企业承接债务等方式置换逾期贷款76.36亿元,有的未及时调整资产质量分类,以掩盖资产质量问题。 刘家义说,当前银行间债券市场关联交易输送利益问题较为突出。审计共发现此类问题11起,涉及非法输送利益6亿多元。 审计指出问题后,相关监管部门和银行制定完善制度100多项,已收回违规发放或挪用贷款220.3亿元,处理693人次。 报告揭示三大风险隐患 地方债增长较快 部分行业风险凸显 2011年,审计署曾对全国省、市、县三级地方政府性债务进行全面审计,摸清了截至2010年底的“底数”。近期,审计署又跟踪审计了18个省本级及省会城市本级2011年以来政府性债务增长变化情况。 对比两次审计结果,今年审计报告指出,部分地区债务增长较快,有4个省和8个省会城市本级增长率超过20%;部分地区和行业债务风险凸显,有9个省会城市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率已超过100%。 此外,审计报告还从新型融资手段、偿债资金来源、融资平台公司清理等层面深入揭示了当前地方债务管理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如:新型融资方式蕴含风险隐患,部分地区债务偿还过度依赖土地出让,公路等行业债务大量依靠借新还旧等。 政策执行不严格 措施落实不到位 政令不通,中央的宏观经济政策就不能得到真正贯彻落实,就难以防范风险而易于滋生隐患。为此,今年的审计报告十分关注宏观经济政策执行情况。 在金融审计方面,审计报告突出反映了差别化信贷政策执行不严格,不利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在国企审计方面,审计报告深刻揭示出一些中央骨干企业投资管理不规范,盲目跟风投资多晶硅、风电、煤化工等项目,有悖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同时,一些重大技术攻关和推广应用的激励措施也没有落实到位。 在节能减排政策执行审计方面,审计报告重点指出一些地区节能减排措施执行不到位,没有按规定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节能评估审查,不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内控机制不健全 违规经营突出 建立金融机构和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机制,是及时堵塞漏洞、化解隐患,抑制苗头性问题转化为趋势性问题,防止局部性风险演变为全局性风险的重要保障,这方面也成今年审计报告关注的重点。 报告指出,一些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违规经营比较突出,有的分支机构通过借新还旧、第三方置换等方式掩盖资产质量,大量信贷资金被转入民间金融市场用于高利转贷,干扰了金融市场秩序。 一些中央骨干企业特别是其子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盲目决策、违规决策以及决策不到位和不严格时有发生,由此形成的损失及潜在损失高达数十亿元;一些企业虚构销售或成本费用,影响到会计核算准确,埋下财务风险隐患。 据新华社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