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z2版:诸城读本·城事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标题导航
白发翁五米画卷上绘人生
2013年06月2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白发翁五米画卷上绘人生
  1.赵燮昌老人给记者讲解自己的画卷。2.赵燮昌展示自己长达5米的画卷。3.画卷上的人物栩栩如生。4.以赵燮昌为首的炼钢工人在炼钢铁。



  诸城市密州街道东下坡村的73岁老人赵燮昌,历时两年时间,将自己一生的经历用绘画的方式,展现在长达5米的画卷上。画面上,400多个人物栩栩如生,50多个生活画面气息浓厚,时间从五十年代横跨到现在,如同一幅“自传版”清明上河图,在当地引起不小的轰动。
震撼 作品是人生的写照
  与赵燮昌老人的相识源于《诸城读本》。老人家拿着刚刚创刊的第一期报纸和他创作的一幅绘画作品兴冲冲地找到记者,兴奋地说:“我可找到知己了。”赵燮昌平时很喜欢看书看报纸,当他看到《诸城读本》的时候,就被报纸的风格和内容深深吸引,感觉是相识已久的知己。
  “这是我的一部人生记录。”老人拿着自己的画激动的向记者介绍起来。眼前这幅长达5米的《旅游观景图》,如同一部长篇自传体小说震撼人心。整幅画面内容是老人的亲身经历,绘画风格朴实、线条简洁舒展、场景亲切感人,带有明显的时代特点和生活气息。画面上400多个人物栩栩如生,有农民、工人,有放牧者、品茶者、秧歌队表演者、行走者、游船者、骑马者、摆摊者等等。创作背景从五十年代到本世纪,从茅草屋到青砖瓦房,从山区到城市,充分展示了时代的变迁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作者用50多个喜闻乐见的小场景相互串联。吹吹打打的花轿迎亲队伍穿街走过,耳边仿佛传来喜庆的唢呐声;火红的炉火,灼热的铁浆,以赵燮昌为首的炼钢工人们正热火朝天的大炼钢铁;沿街林立的商铺一座挨着一座,熙熙攘攘的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记录了改革开放以来商业的繁华;沸腾不息的赛龙舟、悠然自得的游船垂钓,呈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活场景;而民间艺人的杂耍表演、老少几代人欢喜雀跃的看戏场景,无不让人忍俊不禁。
绘画 让晚年生活充实
  说起创作这幅画的渊源,赵燮昌打开了话匣子。
  渐渐步入老龄队伍,赵燮昌的儿女们让他在家享清福,可忙碌了大半辈子的他却闲不住,突然闲置在家,赵燮昌有种无着无落的感觉。从生龙活虎的巅峰状态一下子变得无所事事,让当时66岁的赵燮昌变得心灰意冷。当时,闷闷不乐的赵燮昌甚至想到了出家。他这种抑郁状态让家里人很震惊,小女儿找到他哭着劝说,最终让他醒悟了过来。他要调整自己的心理,要让自己重新“活”起来。
  他开玩笑的说,绘画就是从那时闷闷不乐开始的。刚开始,触动他灵感的是一幅在地摊上看到的《清明上河图》印刷品,诸城宋代画家张择端描绘的大气磅礴的生活情景让他爱不释手,当即买回家跟宝贝似得天天翻看。
  赵燮昌当时的想法是,要跟老乡张择端一样,把自己的这一生经历也像《清明上河图》一样画出来,就像一部自传留给后代子孙。于是,从未接触过绘画的他开始了《旅游观景图》的创作。虽然不懂线条、构图、甚至连线描是什么都不知道,但他还是用铅笔一笔一画地在纸上认真地画了起来。
  起初是看到什么画什么,但往往结果是画的什么不像什么,常常惹的老伴和家人大笑不已。老人的那股子倔劲上来了,他不信自己画不好。为了画好一件作品,他不厌其烦的画了一遍又一遍,有时候看着像模像样了,他就开心的跑出去吆喝一圈,把左邻右舍全部叫来让人家评价。在绘画的过程中,他忘记了自己的年龄,高兴起来的时候手舞足蹈,那种神态就像个“老小孩”。家人都惊讶的发现,老人变了,鹤发童颜,红光满面,变得越来越年轻了。
经历 让创作源泉丰富
  赵燮昌自豪的说:“我这半辈子的经历就是我丰富的创作源泉。”1940年出生的赵燮昌,从小就悟性高,天资聪明。在16岁高小毕业后做为家里的壮劳力,他开始跟着大人们去修三里庄水库挣工分。在工地上,推小车、拉石块,挥汗如雨,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都深深印记在他脑中。
  19岁的时候,热血沸腾的他积极响应乡里号召,来到诸城炼铁厂成为一名炼铁工人。他说,诸城炼铁厂是个国营企业,厂职工达到6000多人。他很自豪,因为能成为一名工人是要有条件的,必须识字。其实那个时候的高小毕业相当于现在的小学毕业,然而老人很满足。他凭着自己的聪明好学,在入厂后短短两个月时间就成为技术员,并且所在的锅炉小组被评为“诸城长寿稳定炉”,大红喜报被贴在了厂区最醒目的地方。以后的时间,赵燮昌干过翻砂、锅炉工等工作,并在厂里认识了妻子黄维鑾。
  聊到这儿老人开心地说,1961年和比自己大三岁的老伴在钢铁厂结婚,那年才21岁。当时厂里给4对新人举办了集体婚礼,2000多名同事一起参加,那种热闹场面到现在还记忆犹新。那个时候正是凭票供应年代,粮食不够吃的,平时就吃地瓜秧、地瓜干、野菜等生活,但是厂里还是给他们分了一间房子,办了一桌有酒有肉有白面馒头的酒席。直到现在说起来,老人还感动不已,这些生活画面在他后来创作的这幅取名为《旅游观景图》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1962年,赵燮昌和妻子回到了老家,参加农业合作社。到1978年,国家政策逐渐有了转变,因为家里有四个孩子,赵燮昌夫妻俩一边照顾孩子,一边还要参加集体农业活动挣工分,挣口粮,紧紧巴巴的日子让他开始做起了走村串户的炸爆米花行当,这样可以只向大队每天交一元钱买工分,这一行一干就是两年。
  80年代初期,土地开始分包到户,赵燮昌一家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二亩左右土地。他乐的做梦都想笑,经历了挨饿的那些岁月,能吃饱饭,吃上白面馒头了,这是他们这一代人最幸福和梦想着的事情。上有老下有小的赵燮昌干劲十足,觉得自己浑身都有使不完的力气,村里交公粮他是第一个,村里出公差他是第一个,只要是公家的事情,他总是第一个积极响应号召。
  这种自给自足的生活让赵燮昌很满意,此后很长的时间里,他和妻子相敬如宾,和众多家庭一样,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抚养着四个孩子逐渐成人,各自成家立业。
梦想 让生活一路美好
  “绘画让我重新找回了快乐的感觉,找回了拥有梦想的充实感觉。”铅笔、圆珠笔、钢笔等这些绘画工具曾是他每天的伙伴。他依然不懂得什么绘画技巧,也不懂得要使用专业的绘画工具。直到有一天他发现自己画出来的人物都是黑白的,而孙子画出来的画面都是彩色的,他才知道原来画画要有水粉笔、彩笔、毛笔,那样的画面才是五彩斑斓……
  有时像样的绘画作品被朋友拿走了,他开心的不得了。哪怕那幅画是他用了很长时间很大精力才完成,他也毫不吝惜。有个朋友过意不去还专门赠送了他一卷宣纸,他用报纸包起来珍藏在柜子里,他说,不舍得用,因为这是朋友送给他的一份尊敬。
  两年的时间,720个日夜,在赵燮昌69岁那年终于完成了这部长卷。他在创作的过程中,灵感来了不管是半夜还是吃饭时间,他都会手不离笔,随时就画。这一生走过的路,经历过的事,就跟发生在昨天一样,桩桩件件清清楚楚的通过他手中的笔跃然纸上。曾有外地一家公司领导慕名而来,要出高价收藏他的画,但被他婉言谢绝了。他说,这是留给后代子孙的,要让他们了解当今的生活来之不易,懂得去珍惜,去自强自立。
  为什么取名《旅游观景图》呢,赵燮昌解释说,人活的就是个心态,因为人来到世上就是一次旅游的过程,从孩童到老年会遇到很多的景物,有美丽的也有丑陋的,有让你开心的也有让你愤怒和忧愁的。所以,要有个良好的心态,才能快乐的生活。
  最近,他还用半年的时间初步完成了《诸城老城图》,通过儿时记忆、走访上年龄的老人、搜集查阅诸城历史相关材料等,将五十年代时期的老诸城市容市貌分布情况,浓缩在三尺画卷之上,对青少年了解家乡历史,提供了一份直观、全面的教材。
  如今的赵燮昌老人,除了作画之外还喜欢写诗,喜欢研究养生、保健。他说,现在这幸福的生活,让他舍不得浪费每一天,他要和老伴好好地享受生活的美好。也因为有了这些快乐的梦想,才让他的晚年生活每天都感到精彩无限!
             文/图 王平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