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新闻评论 |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
茅毅先生在演奏古琴。(资料图片) |
|

|
|
诸城派古琴第六代传人茅毅在潍举办师生音乐会 6月28日晚7时30分,“太古遗音”诸城派古琴第六代传人茅毅师生音乐会在潍坊工人文化宫隆重举行。音乐会深具东方文化特色,古琴声时而婉转悠扬,时而悲怆幽怨,充分展示出古琴这一中华民族传统乐器的独特魅力。时长一个半小时的音乐会让观众听得如痴如醉,十分入迷,还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
古琴声让人身临其境 28日晚7时30分,音乐会正式开始,来自潍坊电视台的两名主持人做完简短的开场白后,精彩的古琴演奏节目便开始上演了。来自诸城市文化路小学的教师钟珊,作为茅毅先生在诸城的第一位门生,带领文化路小学的学生们演奏了《秋风辞》和《沧海一声笑》两首曲目。这两首曲子旋律婉转,韵律优美,短小精炼,现场观众的掌声响起,经久不息。 接下来,李作舟演奏了《平沙落雁》,其生动优美的旋律使观众仿佛身临其境,使观众体会到平沙无垠,雁序情怀,又不禁有感于兄弟不和不如灵禽而作的无限哀叹。紧接着是诸城派第四代大师詹澄秋先生关门弟子张烨演奏的《长门怨》,其曲意言汉皇后陈阿娇打入长门宫之悲苦,一唱三叹,现场观众被这悲怨的琴声所感动,有的老年观众不自觉地抹起了眼泪。 随后经典曲目《高山》、《小流水》、《四月八》、《梅花三弄》、《潇湘水云》、《渔樵问答》等依次被名家演奏。整场演出分上下两个半场,茅毅先生演奏的《潇湘水云》和《捣衣》被安排在下半场。压轴演奏的《捣衣》,怨而不伤,清新自然,意味深长,恰合唐诗之意,让现场观众情绪达到最高潮,掌声一浪高过一浪,展现出对古典琴音的充分认可。 观众很入迷爱上古琴 据介绍,这场大型公益性音乐会由潍坊市委宣传部、潍坊市文学艺术联合会、政协诸城市委、潍坊晚报、潍坊市群众艺术馆主办,由潍坊市音乐家协会承办,旨在宣传诸城古琴,传承传统高雅艺术,弘扬中国古琴文化,让传统文化绽放出新的光芒。 音乐会结束以后,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观众。刘女士告诉记者,本次音乐会非常精彩。她说音乐听多了,已不满足于仅仅是“看热闹”,期盼能有更多的人提高欣赏水平,多关注像古琴这样的高雅艺术,这样能陶冶情操。“但愿所有的音乐会都能像今天这样,没有手机铃声,没有相机闪烁,没有进进出出,没有窃窃私语……”刘女士感慨地说。 潍坊学院音乐学院的学生小李说:“希望有更多优秀的团体来潍坊,也希望能有更多的这种公益性演出出现,希望我们的音乐舞台上流淌的旋律不仅属于贝多芬、莫扎特、肖邦、柴可夫斯基,还属于更多中国作曲家,古琴这种高雅艺术,一定会吸引更多的市民走近它,倾听它。” 据悉,潍坊音乐家协会古琴专业委员会于当天下午成立,茅毅任名誉会长,钟珊任会长。 本报见习记者 吕凯 ◎相关链接 茅毅与古琴 古琴,古称琴、瑶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其历史几乎同中华文明一样悠久。古琴为古代君子比德之物,是中国精英文化的象征,鉴于其丰厚的历史文化意义,古琴于2003年成功申报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历史上,古琴曾经有过的派别有虞山派、广陵派、金陵派、蒲城派、诸城派、川派、中州派、梅庵派等等,但留存于世、传承有序的已经非常稀少,很多流派目前已零落失传。而早在4300多年前形成的诸城派,仍然在齐鲁大地上繁衍兴盛开来。诸城派分南北两支,南支吸收山东民间音乐,流畅如歌,吟猱幅度较大,北支刚中带轫,密中见疏,实中有虚,既以丽密深曲为特征,又具空灵回荡之美。 茅毅先生是诸城派古琴第六代传人,祖籍山东济南,十岁习奏诸城琴宗,为诸城宗詹澄秋先生再传弟子,十八岁后又学琴于广陵派第十代大师梅曰强先生。三十余载潜心研习音律,学养深湛,得诸城《潇湘水云》、《长门怨》、《小流水》、《风雷引》《高山》等及广陵宗《山居吟》、《梅花三弄》、《墨子悲丝》、《渔樵问答》等名操五十余曲,曾受邀到悉尼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拯救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