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z4版:诸城读本·关注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标题导航
赵老走了,留下龙城传奇 留下王者风范
2013年06月2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赵老走了,留下龙城传奇 留下王者风范
  赵喜进在诸城恐龙博物馆与“巨大诸城龙”合影照片。
  作者与我国恐龙学教授、专家赵喜进先生(左一)在野外发掘工地合影。
  赵喜进与李敦景在研究装架华夏龙照片。



课题研究 与诸城恐龙结不解之缘
  赵喜进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古生物学家,他生在莒县,长在烟台,学习在莫斯科,在诸城付出了巨大心血。作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教授,他被誉为中国著名的“恐龙王”,赵喜进教授为了恐龙事业而倾其一生精力,为诸城乃至全国恐龙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那么,赵喜进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研究恐龙的呢?
  原来,选择专向研究恐龙,实际上并不是因为他个人爱好,而是因为一次偶然。当年,他在国内的导师———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叫杨钟健,杨教授带了一个代表团到莫斯科去访问,接见了几个学古生物的留学生。学生中,有人说“我要学鱼类”,有人说“我要学古植物”,有人说“我要学珊瑚”,轮到赵喜进时,他说:“我就学恐龙吧。”做这个选择,是因为赵喜进近视挺厉害,如果搞别的,整天就跟显微镜打交道,镜片磨镜片,他觉得肯定不好,就这样,他便开始了对恐龙的学习与研究。
  尽管不是出于个人兴趣而选择“恐龙”这一专业,但真正学习起来,赵喜进却是非常刻苦用功。“当时只有一个想法,国家让做什么,就一定要做好。”这是赵教授生前常说的一句话,也正是怀着这样的信念,赵教授将其毕生精力全部献给了恐龙事业。
  1988年,赵喜进教授因工作需要,在诸城侯家屯开展工作,之后又到诸城龙骨涧主持发掘课题,他是这个课题的负责人,一干就是三年。从那时起,他便与诸城恐龙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巨大诸城龙”到“巨大华夏龙”,诸城每一处发现过恐龙化石的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并在他的“寻龙生涯”中不断地给世人带来惊喜。
深入发掘 龙骨涧里不断有新发现
  赵喜进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古生物学专家,中国每一处发现过恐龙化石的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在业界,他有个绰号是“恐龙王”。对诸城龙骨涧,赵喜进再熟悉不过了,1989年,他曾经带领科考队在这里进行过大规模的发掘。此后的4年间,虽然他又在新疆、四川寻找恐龙化石,但赵喜进的注意力却始终没有离开过诸城的龙骨涧,因为这里有一个谜团吸引着他。
  据资料介绍,1964年,在诸城龙骨涧,中国地质部第一勘察大队来到这里勘探地质,巨大的龙骨留住了他们的脚步,经过3年的发掘,结果令人震惊,多达30吨的龙骨被运回了北京。当时年轻的赵喜进也参与了对龙骨的鉴定,不过赵喜进没有想到,20多年后的1989年,他又亲自带领着科考队来到了龙骨涧进行进一步挖掘。
  随着发掘的深入,恐龙的颈椎、胸椎、肋骨相继露出了地面。赵喜进仔细观察发现,他们的结构与其他地方的鸭嘴龙差异很大,与20多年前在这里出土的“巨型山东龙”也有不同。所有这些似乎都预示着一个答案——这是尚未发现的新的恐龙属种,也就是说,龙骨涧存在着巨大的挖掘价值,结果将再次让世人震惊。在同一个地点能够再次有新的发现,这在赵喜进多年的发掘经历中绝无仅有,经过装架,新发掘的恐龙高9.1米、长16.6米,成了当时世界上已发掘的恐龙中最高的一具。
  又一个14年后的2006年,赵喜进再次来到诸城,他希望这次在这里能够找到“恐龙自杀”之谜。诸城的恐龙生活在恐龙大灭绝的时期,赵喜进希望在诸城找到一些破解这个生物史上最大谜团的线索,进而揭开诸城鸭嘴龙灭绝的真相。
和蔼可亲 愿与人分享“恐龙”知识
  诸城市恐龙博物馆原馆长李敦景是赵喜进教授的学生。据李敦景叙述,赵教授其貌不扬,个头不高,圆圆的脸,笑起来满脸开花,那双笑眯眯的眼形成一道缝,眼睛里放射出快乐的亮光。最有特点的是那鼻子,笑起来像卡通人物似的往上翘着,不笑不说话,一看就知道是一位非常热情慈祥的老人。
  李馆长边回忆边向记者讲述着赵老师的过往经历。赵老师生前性格开朗,反应敏捷,健谈而不多语。但是,老师谈起恐龙却是娓娓动听,头头是道,经常与周围的人分享恐龙知识,无论是在恐龙化石发掘现场的野外,还是在修复、装架恐龙化石的工作室,老师都会主动给予工作人员讲解指导,老师有问必答,不厌其烦。不但如此,有时外边来了小学生,老师也会笑脸相迎,给他们讲解恐龙知识。
  李馆长越叙述越加重了他对老师的尊敬和思念。此时的他声音有些哽咽,他说,有一次诸城市府前街小学还专门请赵老师去他们学校进行了恐龙知识专题讲座,学校为此还刻录了一盘光碟。
  他与老师赵喜进教授断断续续已经工作和交往了20多年,从2007年至2012年赵教授去世,为了诸城恐龙化石资源的开发,为了“巨大华夏龙”的装架和研究,赵喜进又在诸城开始了第三次研究工作,因此,李敦景和赵老师又朝夕相处了5年。通过近距离接触,他才真正认识了赵老师,真正知道了老师对恐龙知识的权威性。期间,老师对恐龙执着的恋情,老师随时愿与诸城人分享“恐龙”知识的平易近人,又都充分诠释着老师的人品之厚重,让人不得不肃然起敬。

事业执着 对发掘恐龙化石而痴迷
  据李馆长回忆,赵喜进在诸城与他共同工作期间,自己学到了老师身上最难得的知识和最可贵的品质。赵喜进对恐龙事业认真而刻苦钻研的态度,对恐龙事业执着而痴迷的情怀,让自己终生难忘。无论是在野外找恐龙化石点,还是发掘过程和修复装架,以及研究工作,每一处具体事务中,都留下了老师的身影和足迹,赵老师把他人生的全部时间和精力贡献给了诸城,奉献给了诸城的恐龙事业。
  在野外,发掘点凹凸不平,那些袒露出的化石地层倾角45度,坡度太陡,上下危险,不宜行走,所以每一步的走动都是要十分小心的。有时候,李馆长劝自己的老师:“赵老师还是不看了吧”,可是赵喜进不听,硬着头皮在附近转悠,也不言语,继续他的寻找,看那样子像是在期盼着什么新发现,这种强烈的工作热情和好奇心,也许就是老师为什么一直坚持下来的原因吧。
  在室内,每天在3000平方米的修复和装架工作室内,只要你老远听到“蹰跶蹰跶”声,那准是老师在那里走动观察,他会这里看看、那里瞅瞅,一刻也不停歇,不理解的还有点不可思议,其实老师那是在找问题,找新的研究课题!
  在寻找研究课题的过程中,赵老师很少休息,经常忘记喝水,都是在他人的提醒下,他才扶着桌子角,或坐在别人腾出的椅子上稍稍休息一会儿,喝点儿水。坐时的动作看上去很累,弓着腰,那臀部很沉,重重地蹾在椅子上。落座后,还操着来诸城学的为数不多的方言长叹一声:“安阳,娘来!”言语中看上去很累。李馆长向记者讲述着赵老师在诸城工作的点点滴滴,眼圈逐渐湿润,看上去伤感不已。
  诸城之所以称之为“龙城”,就是因为在诸城出土了一具世界上最高大的鸭嘴恐龙化石——“巨大诸城龙”。诸城首先建了恐龙公园,1995年开始兴建恐龙博物馆,1997年“巨大诸城龙”乔迁“新居”——恐龙博物馆。同时,在东外环、西外环竖起“龙城”城标,这一文化现象,被定格为“诸城恐龙文化”。而这所有的一切,又都与一位已故老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就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教授赵喜进,这位被称作“恐龙王”的老先生,1997年被诸城市恐龙博物馆聘为恐龙馆名誉馆长,2009年把家从北京搬到诸城,潜心研究恐龙,并于2010年被授予“诸城荣誉市民”称号,是诸城市政府特邀的恐龙工作顾问和专家。赵喜进凭借对恐龙的一往情深和无限执着,赢得了中国“恐龙王”的美誉。赵喜进教授虽然去年已与世长辞,但当我们回顾他与诸城恐龙的故事时,点点滴滴还是能给予我们太多太多的感动,让我们带着这份感动,重新解读这位愿与诸城恐龙永远在一起的“恐龙王”,并遥遥地向老人致以我们最诚挚的谢意。
◎延伸阅读
不顾家人反对毅然决然去西藏
  赵教授热爱恐龙事业的故事,其实还有很多很多。起初,赵老师的身体状况原本不是很差,之所以后来变差也是有原因的。赵老师70岁时,应美国等国家恐龙研究方面的同行专家邀请,去参加西藏恐龙化石考察。大家知道西藏海拔很高,对身体健康状况的要求很高,因此,赵老师的夫人提出去西藏前先检查身体,没问题方可去西藏。
  当时,赵老师自觉没问题,就去医院检查了。去医院一查,果然出了问题,而且还是心脏问题,必须做搭桥手术。老师和师母都傻眼了,做心脏搭桥手术是有生命危险的,更何况老师害怕做手术,所以老师怎么也不做。可是师母说不行!“必须做,不然你捞不着去西藏,也不准你去西藏!”师母发令了。
  赵老师平时就很听妻子的话,见妻子如此坚定地要求,便感到问题真的很严重了。这怎么办?做还是不做?他做着激烈的思想斗争:不做手术就不能去,做了手术万一出事儿也是不能去,但是治好了呢?治好了就能去。“也就是说只有做了手术才会有希望去的,就这么个理!唉!还是做吧,做了还有希望,为了去西藏考察恐龙,没别的办法了,只有做手术了”。最终,赵老师无助地长叹一声,接受了手术治疗。
  据李馆长讲,当初看老师那样子真是很无奈。赵老师最后做了手术,而且是做了4个搭桥,手术进行得很顺利,很成功,赵喜进的身体恢复也很快。痊愈后,没有影响去西藏考察。可西藏一圈考察结束回来,他的身体似乎就有了后患,平时走路起坐显得很累很吃力,但是他没有因此止步,依然带着心脏里的4个搭桥,奔波在恐龙工作第一线上,真是令人肃然起敬。

工作闲时常开玩笑逗大家开心
  采访中,记者也获悉了赵教授的一些个人爱好。赵教授一生爱好不多,给外人留下印象较深的,是他喜欢恐龙,其次是京剧,再次是喝啤酒。从2009年冬天开始,赵教授又增添了一个爱好:爱养小狗了!赵教授爱小狗,不爱大狗。恐龙修复装架工作室是2008年冬天开始用的,为了安全,这里养了几条大小不一的狗,赵老师唯独对小狗有很浓厚的兴趣。
  在这里工作有时候也挺无聊的,每天来时,赵教授都要找小狗说几句话,不理大狗,只理小狗。老师面朝小狗,口中唤着:“狗狗,狗狗。”小狗自然不懂,见到他来到面前,吓的快跑,老师就说:“跑什么?干嘛跑呢?”似乎感到有点失望。
  当然,赵教授也有不失望的时候,一次吃午饭,他喂小狗,一边“狗狗”的叫着,一边夹肉给小狗吃,小狗可欢了,摇摆着尾巴仰着脸,伸着小舌头,呼哧呼哧的在教授前后左右的转悠着跑,赵教授就满足地笑了起来,顺便夹一块狗肉给小狗吃,小狗跑过来,嗅了嗅没吃,哎!奇怪?小狗怎么不吃狗肉呢?老师奇了:难道狗不吃狗肉?似乎是一个新发现,思考一番,恍然醒悟,原来狗是不吃狗肉的。这时,老师对小狗说:“你不吃狗肉啊,以后不给你吃哈。”口中还爱恋地絮絮叨叨:“委屈你了小狗狗”。
  2010年6月份,赵喜进住的地方也有了一条小狗,一次,他在外边吃饭,但是没忘记家里的小狗,专门打电话嘱咐做饭的别忘记喂小狗。不管怎么疼爱这只小狗,赵教授还是叫它狗狗,周围的人提议请老师给它起名,为区别恐龙化石修复装架工作室那只小狗。教授可认真起来,不知叫什么名字好了,问周围的人叫什么好?有的说叫闹闹,有的说叫毛毛,因为这条小狗毛很好看,身上的毛长长的卷卷的很可爱,老师拿不定主意,只是说这小狗很可爱,真喜欢人!这时旁边有人提议叫“棒棒”,因为这小狗长得很结实。老师很敏感,反应也快,“棒棒是我亲孙子,不过的确属狗。”大家轰然一笑。

对促进诸城旅游事业贡献巨大
  在科学界,诸城恐龙已历经三次发掘,创下了众多的世界第一。而曾亲身经历这三次发掘的赵喜进教授,则无疑为诸城恐龙的发现与发掘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
  第二次发掘是1989年4月至1991年11月,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与诸城组成联合科考队进行发掘,并于1992年5月,合成一具高9.1米、长16.6米的恐龙骨架。这具目前世界上最高大的鸭嘴龙骨架,现陈列于诸城市恐龙博物馆内,赵喜进将其命名为“巨大诸城龙”。
  这些年来,不知已有多少游客慕名前来观赏这只巨型恐龙,他们把这只龙称为“龙王”,把龙骨涧称誉为“恐龙之乡”,把诸城市称为“中国北方龙城”。
  据诸城市旅游局副主任科员杨宗亮介绍,赵教授是一位非常仔细认真的人,他对诸城的恐龙事业乃至整个旅游业都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随着诸城恐龙化石的不断发现,目前已建成了诸城中国暴龙馆、龙立方展馆、恐龙涧化石长廊等景点,现在,诸城市正努力开发建设恐龙集会世界:白垩纪恐龙地质公园——恐龙格斗世界——诸城中国暴龙馆——恐龙舞蹈世界——黄龙沟恐龙足迹馆的一条“诸城恐龙探秘之旅”。
  “目前,我市已经形成了以恐龙旅游为龙头的品牌旅游产业,而且通过恐龙旅游业,也带动了其他旅游景点的发展,已打造成集科研科普、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等于一体的旅游聚集区,每年大约有400万人次的游客前来诸城旅游度假,旅游人数比2007年翻了一番,这一切,都离不开赵喜进教授所带团队的坚持不懈的发掘和付出,他用毕生精力为诸城市提供着最无私的奉献,他的名字和精神将永远被诸城人民所铭记。”杨宗亮对赵教授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文/图 本报见习记者 吕凯
《雁归去》——献给我尊重的老师赵喜进先生 
■李敦景
  他从那边来
在这里走过了77年
他助人为乐
心底和善
聪明好学
学识非浅
他善于言谈
是非明辨
心有委屈
却能海涵
他大公无私
想着奉献
兢兢业业
成就斐然
他就这样来去匆匆
又飞归了那边……
幸而
我曾经去看望过他
没有留下太多的遗憾
当时我捧着他老人家的脸呼唤
老师啊!您睁眼看看!
您的学生看您来了
为什么不睁开那双微笑的眼!
您牵挂的《巨大华夏龙》发表了
您睁眼看看!
雁归去了
没有留下一句话
没有说声再见!
雁归去了
去了那边
也许那里是他最好的归宿
可以丢弃烦恼、郁闷和一切怀念!
去吧!
祝您老人家一路走好
一路平安!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